楊鳳瓊,李 巖,蘭小群,周淑梅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廣州 510663)
?
轉型升級背景下藥學類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楊鳳瓊,李 巖,蘭小群,周淑梅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廣州 510663)
醫藥產業的轉型升級的突出變化是向國際化和多元化邁進。醫藥產業所需的人才的規格和要求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要求培養的人才既具備藥品生產、質檢、營銷、服務等崗位能力,又具備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大健康領域的創新能力與崗位遷移能力,以適應醫藥產業國際化和多元化發展所需。文章結合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培養”一專多能”的藥學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實踐和效果闡述了如何服務醫藥產業轉型升級,培養復合型、發展型、創新型高職藥學技術技能型人才。
轉型升級;藥學類技術技能型人才;探索;實踐
醫藥產業是廣東省,也是廣州開發區支柱產業之一,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藥學人才特別是技術技能型人才嚴重匱乏。目前,醫藥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期間,突出變化是向國際化和多元化邁進。國際化進程中,藥品生產、流通(醫藥公司、社會藥房)與應用(醫院藥房、社會藥房)領域正在向國際化邁進,生產領域的工業技術、流通領域的推廣模式及應用領域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模式均處于創新或更新階段,對醫藥技術標準和醫藥服務規范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戰, 同時,也導致“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十分緊缺。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和亞健康人群的增多, 以及延緩衰老、女性保健、養生美容等美麗養生理念的深入,食品、保健品、藥妝、日化產品等多個行業,已經成為提升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和迅速發展的新亮點。醫藥產業都從單一藥品產業向大健康產業轉移,這使得具大健康從業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明顯不足。醫藥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中對人才需求規格的變化(詳見表1)。

表1 醫藥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中對人才需求規格的變化
可見,隨著醫藥產業向國際化和多元化邁進,醫藥行業所需的人才的規格和要求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因此,我校藥學專業將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具有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遷移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即將藥學專業打造成為適應醫藥行業轉型升級進程中緊缺的“ 一專多能”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基地。使培養的人才既具有藥品生產、質檢、營銷、服務等崗位能力,又具備創新能力和大健康領域的從業能力。培養復合型、發展型、創新型的高職藥學技術技能型人才,以適應醫藥產業多元化發展的需求。
按照藥學專業及專業群建設的主脈絡(如圖1),通過如下五個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取得明顯的成效。

圖1 藥學專業及專業群建設的主脈絡圖
2.1 構建了符合轉型升級需求的“三位一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與“雙融合”課程體系
為培養復合型、發展型、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必須跟著產業走,隨著產業變,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不斷完善適合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配套教學資源。為此,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藥學專業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實踐、再探索、再實踐,從而逐步構建了 “三位一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和“雙融合”專業課程體系,形成適應醫藥產業國際化、多元化發展的藥學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體系,為全方位推動學院人才培養的轉型升級創造了條件。
2.1.1 構建了融專業教育、三創訓練、大健康項目實踐“三位一體”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將在原有的以專業教育為主的課程體系中增設日化產品、保健產品的開發等創新、創意、創業三創訓練項目,強化創新能力培養;融入藥妝、健康食品、食用菌等健康產品研發、生產加工、產品推廣方面的崗位技術模擬訓練項目,培養大健康領域的從業能力。從而重新構建了融專業教育、三創訓練、大健康項目實踐“三位一體”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如圖2),以適應醫藥企業國際化及多元化發展。

圖2 融專業教育、三創訓練、大健康項目實踐“三位一體”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2.1.2 構建了融入4級遞進式技術技能項目和4種職業資格標準的“雙融合”課程體系
與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構建了融入由“基礎→專業→創新→崗位”組成的四級遞進式技術技能項目,以及藥物檢驗工、藥物制劑工、醫藥購銷員、中藥調劑員等四種職業資格標準的“雙融合”課程體系(如圖3),此課程體系既重視學生技能培養、還要強化綜合技術應用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從而確保人才培養模式的正常實施。

圖3 融入4級遞進式技術技能項目和4種職業資格標準構建的“雙融合”課程體系
2.1.3 不斷完善配套課程資源,初步形成了藥學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共享型教學資源庫
逐步加強工學結合優質核心課程、網絡精品課程、課程標準、工學結合教材、技術技能項目標準、項目案例庫等配套的教學資源建設,從而逐步建立起教學資源平臺,初步形成了藥學專業及專業群共享型教學資源案例庫。
2.2 組建了行業專家、專任教師、企業技術骨干相結合的“三組合”師資隊伍
(1)通過聘請具國際背景的專家,不斷優化專家團隊結構,使專家管理委員會規模已達到28人,且國際背景的專家人數達20%以上。
(2)為始終保障師資隊伍在行業的先進性和創新性、教育理念的前瞻性,對專任教師進行了分類培養,一方面采取多種形式有計劃分步驟的培養專業負責人、校內外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另一方面加強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使專任教師學歷、職稱都有明顯提高,現碩士學位以上人員達75%以上;高級職稱以上人員達40%以上; “雙師素質”教師的比例達80%以上。
(3)通過舉辦兼職教師教學能力培訓或教研活動,不斷加強對由企業技術骨干組成的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兼職教師人數已達到專任教師人數的30%;其中高級職稱占30%以上,還定期聘請了行業專家到校開展健康產業相關職業生涯規劃講座。
在以上基礎上,還整合了校企優秀師資,建立了企業項目講師團隊,負責項目的跟進及發展新項目;建立了創業項目團隊,根據教師及項目特點,進行具體的創業項目運作;組建了創新項目指導團隊,主要圍繞師生有一定發展前景的項目進行運作,挖掘市場潛力,指導項目的進展。企業項目、創業項目和創新項目三大特色教學團隊并已全面運作。
2.3 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為區域醫藥行業提供了人才保障
2.3.1 提升了合作層次,依托嶺南健康養生技研中心,孵化了企業技術服務項目
組建的嶺南健康養生技研中心由企業人員、學院的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通過參與科研項目,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實踐素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嚴謹的科學素養。現已依托嶺南健康養生技研中心,與6家企業合作孵化技術服務項目, “嶺南健康養生技研中心”研發項目一覽表(詳見表2)。

表2 嶺南健康養生技研中心研發項目一覽表
2.3.2 加強校企交流,共建了兩個校企互動平臺,完善了人才需求與反饋機制
在校園網中搭建人力資源信息平臺,校企共享發布的人才供給和需求信息,實現了“互利互惠、協作雙贏”。利用此平臺,每年舉辦1次專業招聘會;同時,做好對學生實習和就業情況的跟蹤回訪工作,建立實習就業反饋平臺。通過評價分析校內人才培養和社會對人才要求的差距,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并將企業滿意度、就業水平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指標。
同時,強化了學生實習實訓管理與考核,采用校企雙方共同鑒定的模式,將學生在企業的實訓表現與學生的學業表現及綜合測評掛鉤,同畢業評價掛鉤,保障校方對學生在實訓現場的“控制力”,提高了學生對實訓環節的重視度。
2.4 初步建成了具有“教學、實訓、鑒定、研發、創業”五大功能的藥學科技創新基地和健康養生服務基地
將原有實訓室整合為藥物檢驗、藥物制劑實驗、藥品營銷與藥學服務、藥用植物提取中心、生物制藥、中藥飲片加工等實訓中心,新建了“食用菌栽培基地”和“藥膳食療研發中心” 等生產性實訓基地。使其在原有的教學、實訓、鑒定功能基礎上,又增加了技術研發、創業孵化功能。初步形成了具有“教學、實訓、鑒定、研發、創業”五大功能的藥學科技創新基地和健康養生服務基地。依托該基地校企合作共建的“嶺南健康養生技研中心”承接了多個企業的委托項目,目前開發并投入市場的產品共有28個。各項目負責人既是專任教師又兼項目研發組長,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技術研發和社會服務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2.5 增強了專業的社會服務及輻射能力
近兩年通過為行業企業、特別是社區醫療衛生單位提供職工短期技能培訓,并開展技術研發和技術鑒定等社會服務工作,大大增強了專業的社會服務及輻射能力,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依托嶺南健康養生技研中心開展了6項技術研發工作,申請專利44項,發明專利33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外觀設計專利6項,現已有十余項取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專利證書,并有三項專利與企業達成專利轉讓協議,涉及轉讓費28萬,已到款23萬。
(2)依托校內實訓基地面向社會累計開展培訓和鑒定共近2500人次。為社區開展健康教育培訓達1500人次;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習的學生經常性地在社區參與健康咨詢、健康檔案錄入、預防保健等衛生服務工作,為社區居民開展測量血壓、測血糖、預防冠心病常識等咨詢服務近5000人次。并連年承接了天河區衛生局和蘿崗區衛生局委托的社區衛生服務滿意度調查工作,共發放問卷近5000份。出色地完成了政府委托項目,受到天河區衛生局和蘿崗區衛生局的嘉獎。
(3)依托共建的國健GSP研究室和教研室,建立GSP認證培訓包,為近10家企業開展認證咨詢和指導服務,為近150家藥店的企業負責人、質量負責人等提供相關培訓達450人次。
2.6 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就業競爭力明顯增強
搭建的科研、技術服務及創新創業平臺,學生得到全方位的鍛煉。 近三年學生共提交金點子作品近600件件,其中有十八項作品已立項為校學生創新科研項目;許多創新作品被廣州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和眾多企業看好,在老師指導下,孵化為專利。
藥學專業及專業群大三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表現突出,受到用人單位好評,藥學專業實習對口率為92.84%,總體評價優良率達99.8%,多數學生已成為企業精英。其中有7位學生獲得扶元堂訂單班獎學金;3位學生獲得金康訂單班獎學金;8位海王慧智訂單班學生獲得企業嘉獎;累計獲得協會、企業助學經費近8萬元。
藥學專業及專業群2012屆和2013界學生平均就業率為99.72%,企業評價優良率為92.7%。學生的誠信度、職業素養得到社會的高度認可。畢業生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眾多企業在學生還未畢業時就前來預定。
可見,近年來藥學專業以金點子大賽為契機,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嶺南健康養生技研中心培養創新型人才,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及社會服務能力。使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就業競爭力明顯增強。
“三位一體”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與“雙融合”課程體系,形成適應醫藥行業國際化與多元化發展的藥學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體系;“三組合” 師資隊伍、技研中心及兩大基地,為藥學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保證條件,二則結合全方位推動了人才培養的轉型升級。
[1]劉月青.提升專利創新水平力促醫藥產業轉型升級[J].江蘇醫藥信息,2013,(16):29-30.
[2]于艷華.高志玲高職高專藥學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衛生產業,2016,(25):35-37.
[責任編輯 丁嵐峰]
2017-05-10
楊鳳瓊,1968-,女,四川省眉山市人,醫藥健康學院院長、高級工程師 /教授(內聘),藥品質量研究和藥學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