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財源建設課題組
加強張掖市財源建設的思考
■/張掖市財源建設課題組
張掖市財源建設基礎薄弱,收入絕對值小,公共財政保障水平不高,現有財源項目質量和效益較低,后續財源乏力,財政自給水平低,難以滿足“十三五”時期張掖市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的新要求。為盡快改變張掖市財源建設滯后于實際需求的現狀,圍繞全面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張掖市成立財源建設課題組,分析總結了“十二五”以來張掖市財源建設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張掖市財源建設的思路。
財源建設 思路
財源即財政財力的來源,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財力和發展的關鍵因素。財源建設,則指的是以財政增收為主要目的的經濟活動,是財政經濟工作的基礎和扶持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有關省市的經驗證明,加強財源建設是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增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力和提高社會公共服務能力的有效途徑,不僅能有效解決財政困難、形成經濟和財政的良性互動,對依法促進公平分配、合理配置市場資源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十二五”期間,張掖市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抓好財源建設,強化收入征管,全市財政收入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到2015年,全市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53億元,是“十一五”末的2.7倍,年均增長22.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24.1億元,是“十一五”末的3.2倍,年均增長26.05%。
(一)財源結構分析
1.三次產業稅收貢獻。自國家2002年實施農村稅費改革后,張掖市涉農直接稅收(第一產業稅收)幾乎為零,稅收主要由二、三產業提供。2015年,全市第二產業提供稅收14.17億元,占稅收收入比重由2010年的57%逐年下降至45%;第三產業提供稅收17.65億元,占比由43%逐年提升至55%,第二、第三產業提供稅收分別下降和上升了12個百分點。
2.收入質量。“十二五”期間,張掖市稅收收入與非稅收入呈“一降一升”態勢。至2015年,稅收收入達到29億元,占財政收入比重由2010年的72%下降到55%;非稅收入達到24億元,占比由28%提高到45%,稅收與非稅收入占比為55:45,反映出張掖市財政收入質量有所下降。

圖1 2015年張掖市稅收收入稅種結構
3.稅收結構。2015年,占主體地位的五大稅種(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合計收入達23.4億元,占稅收收入的比重為80%;土地增值稅、土地使用稅、契稅等其他稅種收入合計5.7億元,占20%(見圖1)。
4.重點納稅行業。2015年,張掖市建筑、房地產、金融保險、商業、電力、采礦六大重點納稅行業,分別納稅8.08億元、5.92億元、3.49億元、3.42億元、3.09億元、1.2億元。
“十二五”期間,六大重點納稅行業對全市財政收入的貢獻大,支柱地位十分明顯,2015年的合計收入已占到大口徑財政收入的47.58%。2011年最高,為54.28%,以后年度呈逐年下降趨勢。究其主要原因是,房地產、建筑業發展已趨理性,下一步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見圖2)。

圖2 張掖市六大重點納稅行業納稅占財政收入比重圖
5.重點納稅企業。“十二五”末,張掖市納稅額5萬元以上的企業1548戶,共繳納稅金22.13億元,占稅收收入的70%。
按隸屬關系分:中央所屬企業103戶,納稅4.47億元,占5萬元以上企業納稅額的20%(下同);省屬企業87戶,納稅2.1億元,占10%;市縣企業1358戶,納稅15.53億元,占70%。
按納稅規模分:納稅額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42戶,共繳納稅金9.55億元,占30.16%;500-1000萬元以上企業62戶,納稅4.56億元,占14.4%;100-500萬元以上企業237戶,納稅5.28億元,占16.68%;5-100萬元以上企業1207戶,納稅2.75億元,占12.42%,5萬元以下企業納稅9.52億元,占30.07%。
金融、采礦、供電、建筑房地產企業對張掖市財政收入貢獻度較大,但自2013年到達頂峰后,2015年開始小幅回落,其深層次原因主要是原材料企業發展遭遇“寒冬”,建筑房地產企業稅收回落。
6.不同經濟性質稅收。2015年,公有制經濟納稅4.75億元,占15%;非公有制經濟納稅27.13億元,占85%,五年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納稅所占比重變化不大。
(二)張掖市財源建設的特點
1.張掖市財政收入進入換擋調速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十二五”時期張掖市大口徑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2.42%,比全省9.39%的增速高13.03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26.25%,比全省19.87%的增速高6.38個百分點。
受宏觀經濟發展形勢變化影響,張掖市實體經濟發展增長呈波浪形走勢,地區生產總值2011年增長13.2%,達到了最高峰,到2015年放緩至7.5%。財政收入增速相應逐步回落,呈前高后低趨勢。財政收入由過去的高速增長階段,回穩至與經濟發展更協調的中高速增長階段,與宏觀經濟發展變化保持一致,進入新常態。
2.收入規模占全省比重有所提高,但低于其他市州平均占比。2015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全省比重為3.27%,較2010年提高1.03個百分點,但仍比其他市州占全省平均比重5.37%低2.1個百分點。
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大口徑財政收入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張掖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大口徑財政收入的比重為45.9%,比全省平均水平53.66%低7.76個百分點,反映出張掖市稅收收入中,中央和省級收入占比大,地方收入占比小。究其原因是張掖市礦產、電力等行業依然占稅源結構的主體地位,其稅收主要是中央分成比例高的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加之建筑、房地產等行業的營業稅省級又分成30%,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規模。因此,今后在繼續做強傳統支柱產業的基礎上,應更加注重發展對地方收入貢獻較大的產業。
4.人均財政收支處于全省中游位置。2015年,全市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89元,為全省平均水平2871元的69.28%,在14個市州中排第6位,前五位分別為嘉峪關市6270元、蘭州市5064元、金昌市3930元、酒泉市3108元、慶陽市2492元。全市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2萬元,為全省平均數1.14萬元的89.05%,在14個市州中排第5位,前四位分別為甘南州2.05萬元、隴南市1.26萬元、金昌市1.11萬元、嘉峪關市1.04萬元。按2015年全省平均數測算,張掖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34.84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達到138.65億元時,才能與全省人均水平持平,而張掖市2015年這兩項指標分別只有24.14億元、123.48億元。
總體分析,“十二五”期間全市財源建設呈現以下特征:規模上,財政收入總量不斷擴大,在全省的比重雖有所提高,但規模仍然偏小,低于市州平均水平,收支總量和人均收支水平排名處于全省中下位置。速度上,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增速逐年下降,呈前高后低的態勢。質量上,非稅收入占比過高,財政收入結構失衡;工業經濟“短腿”,5年來工業提供的稅收基本沒有增加;第三產業正在培育成長,提供稅收有限;項目投資仍然是拉動全市財政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納稅千萬元以上企業集中在建筑、房地產、電力和采礦等行業,對財政收入貢獻大,但企業數量少,后續增長乏力。
“十二五”以來,張掖市財源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有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仍然相當明顯,值得張掖市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關注和思考。
(一)當前張掖市財源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一,數量質量方面的問題:
1.經濟總量偏小。201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73.53億元,全省排名第7位,占全省生產總值的5.5%,人均生產總值3.07萬元,雖比全省高0.45萬元,但比全國少1.86萬元,比酒泉市少1.82萬元,總量和人均水平均有很大差距。
2.財政收入總量偏小。2015年,全市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52.96億元,在全省排名第10位,占全省收入的3.25%,比酒泉、武威分別低47.64億元、5.54億元,人均財政收入僅4365元,比全國、全省和酒泉分別少6763元、1776元和4683元。
3.現有財源質量欠優。轄區內骨干支柱財源較少,納稅1000萬以上的企業僅有42戶,納稅9.55億元;納稅100-1000萬元的企業有299戶,納稅9.84億元。規模以上重點企業數量較少、骨干支柱財源和主體財源嚴重不足。
4.財政收入增長后勁不足。“十二五”期間,全市大口徑財政收入增長速度達到了22.42%,高于同期生產總值增速11.69個百分點,尤其是2013年,財政收入增速達到33%。但隨著房地產宏觀政策調整、投資萎縮等因素,重點建設項目接續不足,一次性稅收大幅減少,全市財政收入急轉走低,2015年增速僅為10.16%,2016年一季度連續3個月呈現負增長趨勢,財政收入增速呈現倒“U”型態勢,下降趨勢明顯。
第二,結構不協調方面的問題:
1.產業結構不協調。2015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5.4∶29.4∶45.2,較2010年調整幅度較大,但一產比重偏高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轉變,占比分別比全國、全省高16.4個、11個百分點;二產占比分別比全國、全省低11.1個、7.4個百分點;三產占比分別比全國、全省低5.3個、3.6個百分點。
2.收入結構不合理。2015年,全市稅收收入占大口徑財政收入的比重為55%,比全國64.2%和全省67.4%分別低9.2和12.4個百分點,稅收在財政收入中的主體作用沒有發揮出來;非稅收入占比達到45%,財政收入對非稅收入的依賴過大,財政收入結構不合理。
3.稅源結構不合理。從分行業提供稅收分析,2015年,工業提供稅收比2010年減少209萬元,占稅收收入的比重僅為19.11%,下降22.78個百分點,百元增加值提供稅收僅為8.4元,比全省低16.9元,比2010年降低2.88元,工業“短腿”特征明顯,拉動財政收入增長的能力弱;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占稅收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25.34%、18.58%、10.94%,增加了10.36、12.1、6.71個百分點,百元增加值提供稅收分別達到22.27元、50.77元、25.01元,成為財政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與旅游相關的批發交通運輸業、零售業、住宿餐營業提供稅收4.27億元,僅占稅收收入的13.4%,下降5.89個百分點,與全市旅游業發展現狀極不協調,稅收潛力未得到充分發揮。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產業發展層次不高。從第一產業看,張掖市農業發展仍停留在傳統農業階段,機械化水平不高,傳統作物多,名優土特產品少。僅有的大蒜、紅棗、玉米制種、中藥材、牛羊肉等諸多優質農產品,缺乏標準、商標、標識和包裝,市場競爭力不強,走出去能力弱,以臨澤為例:該縣是張掖國家級玉米種子生產基地的核心區域,種植面積多年穩定在30萬畝左右,玉米種子產量達1.5億公斤以上,占全國大田玉米生產用種量的13%,但全縣24家制種企業中,本縣注冊的只有12家,除中種國際、三北種業有自主品牌外,其余均為外地企業代繁種子,企業利潤不高,12家企業年納稅額僅1715萬元;從第二產業看,大都處于初級加工階段,產業鏈條短,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以高臺中化番茄為例:該企業產品以出口為主,主要為德國企業代工,沒有自主品牌,產業鏈短。工業企業投資類型大都集中于資源開采加工、金屬件加工行業,一次性投資大,流動資金需求大,能源消耗高。以山丹鐵合金為例:電力消耗大,產品科技含量低,價格主要受上游行業控制,企業效益不穩定;從第三產業看,傳統服務業包括批發零售業、住宿餐營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在第三產業中占較大比例,而交通運輸、倉儲業、科技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比重不高。
2.工業經濟發展緩慢,質量效益不高。2015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完成72.7億元,增速僅為5.2%,比最好年份2011年下降16.8個百分點,比全省增速低1.8個百分點,發展速度緩慢。工業提供稅收僅有6.09億元,比2010年減少了209萬元,年均下降0.07%,低于同期工業增加值增速12.5個百分點,低于稅收收入增速16個百分點。工業百元增加值提供的稅收為8.38元,比2010年的6.1元下降了2.28元,工業經濟效益下降趨勢明顯,對稅收收入增長的拉動作用非常有限。以山丹為例:該縣工業基礎相對較好,但“十二五”期間,工業增加值、工業提供稅收均呈下降趨勢。2015年,該縣工業增加值完成7.84億元,比2011年的9.06億元減少1.22億元,工業提供稅收僅為5712萬元,減少419萬元,降幅達7.9%。
3.部分行業、企業抗風險能力弱。張掖市重點納稅行業采礦業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易受國家政策和市場環境影響,產量、價格波動大,稅收不穩定。2015年采礦業上繳稅金1.2億元,比2010年減少4349萬元,年均下降6%,比其納稅最好的2012年減少1.3億元。以肅南新洲礦業公司為例:該公司受環境保護政策影響,幾乎處于停產狀態,2015年僅納稅1346萬元,比2012年減少1.1億元;張掖火電廠受市場需求影響,開工不足,2015年僅納稅2820萬元,比最好的2011年減收9372萬元。
4.一次性稅收對稅收總量影響大。“十二五”期間,國家投資的蘭新鐵路第二雙線、西氣東輸等重點項目建設,投資數額大、施工單位多、建筑砂石料需求量大,施工環節實現稅金較多;黑河中上游以黑河水電、河西水電為代表的投資主體投資建設的梯級電站,大都處于建設期,建筑安裝工程總量大,這些項目對財政收入拉動效應十分明顯。隨著這些大項目的相繼建成,拉動效應消失,稅收持續增收的動力不足。以蘭新高鐵為例:自2011年開工以來累計實現稅收4.64億元,其中2013年達到1.53億元,2014年達到1.2億元,2015年僅實現688萬元,減少稅收數額較大。
5.園區公共服務能力不足,集聚效應不明顯。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來源單一,水、電、路、通訊、綠化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投入不足,功能不夠完善,部分園區供暖、供氣、排污等設施不到位。同時,由于針對入園企業出臺的優惠扶持政策不夠細化、操作性不強,對企業融資相關服務不到位,企業辦理用地、環評、能評等手續程序多、時間長等原因,園區對客商投資建廠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沒有形成吸引大企業、大項目來張掖投資的“洼地”。截止2015年底,全市工業園區共入駐工業企業476戶,僅占全部工業企業戶數的38.8%。雖然園區“兩新一特”主導產業已具雛形,但資源整合、行業管理、集聚發展的機制尚未真正建立,沒有形成產業鏈配套、內外互聯的整體發展優勢,產業的聚集和輻射功能不強,園區的集聚效應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6.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提供稅收有限。以旅游產業為主的相關產業正在培育發展期,產業鏈條還沒得到有效延伸,且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多,稅收增量與旅游業的高速發展不協調,稅收潛力目前很難得到充分發揮。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150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76億元,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保持了年均40%以上的增幅,但旅游產品開發不足,與旅游業相關的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僅提供稅收4.27億元,增長8.7%,稅收的增長與旅游業發展不同步,稅源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加強張掖市財源建設,關鍵是要創新理念,打破慣性思維,聚集聚合扶持財源建設的資源和力量,創新豐富扶持財源建設的手段和路徑,大力培植骨干財源,支持二、三產業做大做強,夯實基礎,不斷提升財政收入質量,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一)發展現代農業,穩固基礎財源
緊扣基地、產品、流通三個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健全流通體系,延伸產業鏈條,做響特色品牌,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提升現代農業水平,穩固基礎財源。
1.健全流通體系。加快建設互聯網+現代農業示范區,支持現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和綠色物流體系等流通設施建設,完善玉米制種交易、特色農產品外銷平臺體系,提高農產品供給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通過產業聯盟、技術聯盟、互聯網+、龍頭企業等帶動形成流通銷售網絡,加強農業“走出去”戰略瓶頸技術攻關,推動種子、高原夏菜、食用菌、畜禽養殖等特色產品出口外銷,最大限度提升農業價值鏈。
2.延伸產業鏈條。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積極推動重點產業向優勢主產區聚集,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進集約式規模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率,擴大有效供給。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加工,著力培植一批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農副產品加工轉化龍頭企業,提升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辦好綠色有機農產品交易博覽會,形成“展示交易+精深加工+倉儲配送+全程冷鏈+品牌運作+金融服務+種植基地”的創新型產業鏈模式,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及農產品附加值。加快推進農林牧漁結合、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工貿銜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做響特色品牌。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地方標準體系,加強國內外交流合作,打響金張掖北緯38°等特色品牌,做精做優產品、做響做亮品牌、做大做強市場,增加中高端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品牌經濟在產業中的比重。加強檢測檢驗體系建設,健全農畜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二)壯大工業經濟,提升支柱財源
以工業轉型升級為主線,以工業園區建設為抓手,以實施重大項目為突破口,做強工業經濟總量,增強財源發展的內生動力。
1.提升園區承載功能。緊盯“兩個園區、千億產值”的目標,以張掖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民樂生態工業園區為主體,支持工業發展平臺建設,加快配套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承載能力,吸引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鏈條長、市場前景好、科技水平高的重大工業項目和企業入駐園區,提升工業集約化發展水平。健全完善鼓勵企業出城入園的優惠政策和稅收、經濟總量分享等“飛地”政策,推動各類工業項目優先向重點園區集中布局、集聚發展。
2.大力發展循環工業。以產業集聚和共享基礎設施為紐帶,促進企業、產業間循環鏈接,提升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圍繞“循環、綠色、低碳”的要求,瞄準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環節,推動專業化分工協作,精心構建產業間的關聯構成和企業間的原料產品互供關系,吸引產業關聯配套協作和精深加工項目,培育循環經濟產業鏈延伸項目,加快技術改造,促進產能升級,推進資源和能源循環利用,形成良性發展的全流程產業鏈。
3.抓龍頭產業、特色產業和戰略型新興產業。以擴大綠色有機食品有效供給為引領,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升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和利稅貢獻率。提升新型建材、特色化工、礦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著力抓好生物醫藥大健康、裝備制造、新能源開發等新興產業,帶動特色工業經濟全鏈條、集約式發展,壯大支柱財源,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鼓勵縣區之間錯位發展和開展產業合作,形成區域性聯動發展的合力。考慮市場容量,通過政府有效引導,市域內應限批限上同質化的項目,鼓勵市場新上有協同效應、互補作用、補鏈強鏈的項目,防止同質化發展形成新的供給過剩和惡性競爭。
(三)做強第三產業,培植后續財源
充分發揮張掖區位優勢、產業優勢、資源優勢,圍繞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把張掖市建設成為全省乃至河西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商貿中心、農產品交易中心、電子信息產業商務基地,打造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休閑度假養生勝地,逐步實現張掖市三次產業結構向更高質量的“三二一”轉化,使后續財源更加穩固。
1.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如金融、現代物流、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通信、電子商務、節能環保、研發設計等)。加快發展金融保險,搶抓張掖入選全國“智慧城市”、“寬帶中國”試點城市、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等契機,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產業。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互聯網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聯通商品、服務線上線下共享的渠道,促進分享經濟快速增長。支持網購發展和農村電商配送,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培育汽車、通訊、文化娛樂、保健養老等消費熱點。
2.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如文化旅游、商貿服務、健康服務、家庭服務等)。以提高旅游業供給質量為抓手,促進旅游、文化、體育、醫養深度融合發展,發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和紅色旅游,增加新、奇、特、優、全的產品,服務供給,增加游客過夜率和停留天數,提高游客人均消費水平,提升旅游業的綜合帶動力和貢獻率。對接國家啟動實施“十大擴消費行動”政策,促進居民消費擴大和升級,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供需矛盾的解決。發展現代物流園區、大型特色商圈、商貿聚集區、特色街區等,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
(四)推動城鎮發展,挖掘潛力財源
以城鎮化建設帶動產業升級、拉動消費、擴大內需,挖掘以建筑安裝、房地產等為基礎的財源潛力。
1.主動融入河西城市群發展。優化城市發展規劃,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路網結構,拓展發展空間,提升城市功能,充分發揮中心城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全市城鎮化加快發展。
2.形成城鎮集聚規模效應。堅持產城互動、以產為主、城鄉一體構建城鎮化發展新格局,以張掖市區輻射五個縣城、甘州老城區加五個功能區為基本框架,以八個中心鎮為支點,加快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發展體系。
3.加快縣域城鎮空間布局調整。推進以縣城為中心的縣城倍增計劃,實施撤鄉設鎮、鄉鎮撤并整合工作,積極爭取全國中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省級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擴權強鎮試點,提升縣域城鎮化發展水平。
4.加快戶籍改革步伐。圍繞中央關于推進城鎮化“三個1億人”目標,出臺推進全市戶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步伐,打破城鄉戶籍壁壘,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人的城鎮化。
5.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緊緊抓住國家十部門發文鼓勵民宿出租,借鑒敦煌市發展家庭公寓的有益經驗,圍繞全市旅游住宿需求,支持房地產企業和各類市場主體將存量房源轉化為租賃房,發展民宿出租等房產租賃市場。圍繞“暑天休閑度假城”品牌打造和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吸引周邊城市和國內高溫城市居民、企業到張掖購置“候鳥式”公寓、發展產權式酒店。圍繞“戶外運動體驗區”品牌打造,吸引市內外戶外運動組織和愛好者,通過獨資、合資、眾籌等多種形式在張掖購房置業,建立共享使用的俱樂部、后勤地。適應“兩創示范”需要,鼓勵將符合條件的商品房改造為電商用房、“創客空間”,借鑒外地經驗探索運用“購房券”等形式吸引人才入駐創新創業。推進萬達廣場、碧桂園、紅星美凱龍等城市綜合體項目,引導未開工的房地產項目向旅游地產等新型業態轉型,增加房地產市場中高端產品供給。
(五)改革創新驅動,拓展群體財源
圍繞企業做大做強、提效增稅的目標,扶持地方企業發展壯大,真正使本土企業成長為創造財源的主力軍。
首先,圍繞解決影響全市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突出矛盾,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施接地氣、見實效的改革舉措。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幅度提升服務社會和企業的質量水平。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全方位提升市場主體登記管理的便利化、規范化、透明化程度。推進土地、用能、排污權和企業產權、股權、租賃權等資源要素配置改革,實現各類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效益最大化。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健全內部治理結構和經營管理機制。深化農村改革,破除城鄉二元體制障礙。
其次,圍繞主導產業,支持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集團配套協作,形成大、中、小微企業相互促進發展的格局。全力推進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的縱深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取得實質性成效。鼓勵科技人才帶技術、項目入駐孵化基地創業。加快非公經濟、民營經濟企業產業園和創業基地建設,提高服務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市場主體增量提質。
[1]陳向明,李婉萍.江西省縣域財源建設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0(50).
[2]王曙光,蔡德發,孫慧玲.地方財源建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哈爾濱市為例〔J〕.財政與稅務,2015(22).
[3]尹向東.湖南省財源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11(02).
[4]張述存.關于我省地方財源建設問題的幾點認識〔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10(04).
◇作者信息:甘肅省張掖市財政局
◇責任編輯:劉小梅
◇責任校對:劉小梅
F812.7
A
1004-6070(2017)01-0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