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日,在中德兩國總理的見證下,江淮與大眾在柏林正式簽署合約,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江淮公告顯示,雙方在合資公司各占50%股比,將共同研發、制造、銷售新能源汽車及相關移動出行服務,產品除了純電動汽車之外還新增了增程式乘用車,產品在銷售時將掛全新品牌標識,新品牌歸合資公司所有。江淮大眾成立合資公司為何在行業內引發熱議?按照中國現行的汽車產業政策,規定“同一家外商可在國內建立兩家(含兩家)以下生產同類(乘用車類、商用車類、摩托車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
不過,依據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簽發的2015年第27號令《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以及去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關于發布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6年本)的通知》的規定,其中有關汽車的投資項目核準調整為:新建中外合資轎車生產企業項目,由國務院核準;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含現有汽車企業跨類生產純電動乘用車)項目,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準;其余項目由省級政府核準。大眾與江淮的合資說明,在電動車這個新生事物的沖擊下,汽車產業政策的核心條款已經名存實亡,是否會有跨國車企跟進掀起新一輪合資熱,也未可知。
此次合作無論是對江淮還是大眾都是一大利好。對江淮來說,與大眾合資能夠有效提升集團盈利能力。《汽車觀察》查閱江淮汽車2016年財報發現,該公司全年銷售各類汽車64.33萬輛,實現營業收入524.91億元,其中凈利潤為11.62億元,占比僅達到2%。和在全球擁有影響力的大眾集團一起打造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新能源乘用車,是江淮汽車提高盈利水平的最佳選擇。
至于大眾,已經在南北兩地成立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兩家合資公司,但在純電動汽車的發展上一直較為保守。2016年大眾發布的“2025戰略”要求,到2025年大眾集團的電動汽車銷量將達到200萬輛~300萬輛,占總銷量20%~25%。在此前景下,大眾必然不會忽略正處于新能源汽車爆發期的中國市場。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也認為,大眾江淮合資不僅是保證大眾在華推出走量新能源車的最佳辦法,也是大眾在華換取碳積分的最快路線。
按照計劃,除江淮導入新能源產品及平臺之外,大眾也將對現有PQ平臺進行改造,并在開發、試驗、制造、質控及管理方面提供支持。為此,雙方將在安徽合肥建立一家涵蓋研發中心的新工廠,建成后純電動乘用車產能將達1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能將達36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