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晨
摘要:政府所制訂的適應國家經濟基礎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創立了強有力的組織并且承擔了主要籌資責任,是我國當前正在實施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關鍵,也是制度在未來能夠健康運行和可持續發展需要汲取的經驗和保障。
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公共經濟 變革 發展
一、前言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政策出臺背景、制度結構設計、制度實施過程及效果等問題,是農村發展經濟學與衛生經濟學交叉領域的新問題,是農村公共經濟研究領域的新探索,是醫療衛生經濟理論的新發展。基本醫療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人民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保證。對于農村居民來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為他們的不二選擇,我國農村醫療保險經歷了建國后的老醫保和2003年開始試點的新農合,新農合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的醫改之路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文獻綜述
(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采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明確提出“逐步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標志著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全國試點推廣。同時,新農合主要采取自愿性原則,大病統籌原則等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這就需要在保障對象、政府的經濟責任、資金來源渠道等三個方面的制度機制不斷完善。
(二)逆向選擇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的“逆向選擇”是指由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的低水平,報銷的高門檻和高共付率引起的低收益,使得低收入的年長者由于身體健康狀況不好而不得不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而許多有支付能力且身體健康的年輕人不愿意參加。這種自愿條件下“選擇性加入”和“選擇性退出”。自愿性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三)資金籌集
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籌集有中央,地方財政,集體扶持,農民自繳等部分組成。籌資標準由剛開始實行的每人每年30元提高到2014年的410.89元。
三、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現狀與對未來的展望
(一)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現狀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于2003年試點運行,并逐步推廣,截至2008年,參合農民已達8.15億,基本覆蓋了所有農村和全體農民。資金來源由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采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對于只要是農民即可參保并且為保持著自愿參與的守則。補償方案的原則一是在建立風險基金的基礎上堅持做到合作醫療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結余;;二是新增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資金應主要用于大病統籌基金,也可適當用于小額醫療費用補助,提高合作醫療的補助水平;三是補償方案要統籌兼顧,鄰縣之間差別不宜過大;四是補償方案的調整應從新的年度實行,以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顯著增加農民在醫療上的福利認同,醫藥費報銷總額越來越多、醫藥費負擔減輕程度和健康狀況改善程度越來越明顯。然后在某種程度上講,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新農合雖然提高了門診服務的利用效率且改善了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但沒有明顯改變農民對住院服務利用水平及其公平性。還有新農合對農民的生計策略影響甚微,原因是新農合補償率偏低、農村人口流動頻繁、大量的門診費用沒有報銷、醫療服務價格上漲太快等都是目前所存在的問題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對于未來制度改革發展的走向與展望
我們可以通過希望解決已經存在的問題來預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未來的發展走向和做出展望。未來可能需要通過基于風險理論與保險精算的制度目標來實現研究,首先是實行疾病風險共擔,通過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共擔,政府與農民的共擔來減輕疾病的風險;其次是未來需要解決因病重新返貧的問題,因為不同地區同一疾病支出對不同收入水平的農戶意味著不同程度的疾病風險,所以這也就需要未來以農戶為單位不同的貧困級別以不同的風險級別對待。同時,為了提高制度的保障能力及農民從中的受益程度。其二,未來可能需要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的工作網絡研究,積極調動縣鄉政府對于合作醫療的資源投入,增加縣鄉政府的政治意愿并對其政治機構進行幫扶,在未來這將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亟待研究完善的領域之一,也值得理論界和政府管理部門的關注。最后,未來可能需要基于農戶的醫療資源配置方式進行研究,國內將農戶作為一個研究主體考察其疾病風險分布及其應對策略的研究比較匱乏。所以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來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并且多采取風險緩解策略,在此研究下,還能對戶內成員之間醫療資源分配次序與不均等性如何進行探索,以及研究以農戶為單位的醫療資源配置方式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有何影響。
除了以上之外,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文件,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制度目標可以概括為“疾病風險共擔”、“解決因病致(返)貧”、“引導疾病預防”三個方面,但實踐中這些目標的實現技術與程度并沒有得到理論界的足夠重視。所以,未來在這幾個方面進行理論和實踐上的突破也是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需要改革和發展探索的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鄭蕾,鄭少峰.中國農村合作醫療的演進與反思[J].西北大學學報,2010.
[2]劉雅靜,張榮林.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60年的變革及啟示[J].山東大學學報,1010.
[3]徐清照.建國60年來中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的歷程、成就及經驗[J].中國集體經濟,2009(9).
[4]楊國平.中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可持續發展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
[5]張廣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研究現狀及展望[J].農業經濟問題,2010(1).
[6]王艷.論醫療給付結構對農民參與合作醫療意愿的影響[J].中國農村觀察,2005(5).
[7]苗艷青,張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效果:一個供需視角的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8(11):71~78.
[8]魏紅英.社會保障制度研究比較[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