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軍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研究是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研究中出現的新課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承載體,而且還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實現的重要保證。對它的研究及其取得的理論成果不僅會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還會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體系的發展。開展有關這一課題的研究,意義重大。
關鍵詞:學校 思想政治教育 載體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建設的問題和不足
(一)理論認識上的缺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理論研究發展到今天雖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起步晚,研究少。有關的直接研究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才有專著面世。出現較多的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及其建設的論文。二是研究的深度和系統性不夠。目前關于載體形態的說法過多過濫,其中不少說法不夠準確、不夠科學。對各載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在整個載體體系中的地位等內容缺乏足夠的研究。理論研究的落后還影響實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進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教育效果不能令人滿意
近年來,高校加大了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的力度,但其實際效果仍然不盡如人意。一些活動流于形式,主題單一,不能調動學生的熱情,不利于學生興趣、愛好和特長的發揮。“兩課”得不到師生的重視。教師的教學內容空洞、教學方式單調,學生不愛聽、不愿聽,結果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據問卷調查資料顯示,僅9.09%的大學生認為黨團活動對個人很有幫助,22.22%的認為對個人沒有幫助,15.10%的學生積極參加黨團活動,6.927%的憑自己喜好參加,3.65%的反感且不參加853.80%的大學生有過打網絡游戲的經歷,19.67%的上網觀看過不健康信息。這兩組數據說明,無論是黨團活動等傳統載體,還是網絡等現代載體,其作用發揮的效果都不理想。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建設的對策
(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載體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新時期,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校風學風建設為核心,以育人為宗旨,以素質拓展為目的,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實際,努力構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
1.把握好校園文化載體建設的方向性,校園文化載體建設是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須把握好校園文化載體建設的方向性。
一要明確校園文化載體建設的政治方向。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占據校園文化的主導地位,并體現在校風、教風和學風中。二要堅持教育的“三個面向”。校園文化載體建設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堅持科學育人和人文育人相結合的現代化教育方向,著力培養具備竟爭意識、法制意識、求實創新意識等現代意識,掌握現代知識及擁有用現代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現代化人才。
2.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形成齊抓共管的新局面。校園文化載體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各方面都必須高度重視校園文化載體建設。
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載體建設。學校要從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高度,充分認識到加強校園文化載體建設的重要性,真正予以重視,切實把加強校園文化載體建設列入重要工作議程,列入高校改革發展的總體規劃。建立和完善黨委統一部署,校長及行政系統為主實施的校園文化建設管理體制。黨委宣傳部把握校園文化建設方向,做好協調工作,黨辦、校辦、學工部(處)、教務處等部門,工會、共青團、學生會、研究生會等群團組織和單位將校園文化建設作為重要工作內容,明確責任,各施其職,分工合作,齊抓共管。比如,宣傳部負責提出活動規劃,活動場所的協調,經費的管理使用,舉辦大型宣傳教育活動;學生處負責活動的組織,文化骨干的培養和文化組織的建設等。要成立專門的指導委員會,負責制定工作規劃和實施計劃,開展專題研究,實施有效控制和管理,在方向原則上把好關,在整體布局上統一規劃,在活動上協調管理,在人力上統籌安排,在投入上給予大力支持。
(二)運用校園網絡,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
隨著高校辦學的物質條件的改善,校園網絡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就為把網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奠定了物質基礎。當前重要的是要抓緊開發教育軟件,積極推進網絡教育的信息資源建設,針對大學生最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力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關理論形象化、生動化,并鏈接到相關網站,吸引學生使用和參與。在各個高校的校園網絡的基礎上則可以考慮建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系統形成整體優勢,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和科學化程度。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建設。由于我國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網絡技術知識相對缺乏,在新的形勢下,培養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又懂網絡技術的隊伍顯得尤為迫切。這支隊伍既要有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道德觀和社會責任感,又能夠深入了解網絡的性能,并熟練使用網絡&既能及時發現和解決網絡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并具有一定的軟件開發能力,又能夠不斷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是多樣的,信息網絡只是其中的一種。把網絡作為教育的新載體,并不意味著可以取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載體,相反,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充分利用各類載體的基礎上,網絡作為新載體的優勢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人民出版社,2006.
[2]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李秀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4]羅洪鐵.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