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璐??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了文化軟實力在我國當前這一歷史新階段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目標。本文以毛澤東的文化思想為研究對象,闡述了毛澤東的文化思想對現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啟示。
關鍵詞:毛澤東 文化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043-02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步入了特色社會主義迅猛發展的快車道。黨的十八大以后,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愈發凸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同時,也應當適時地回顧歷史,吸取實踐經驗,才能更好地把握當下的發展方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進程中,毛澤東的文化思想就是一次偉大的、創造性的實踐,他所倡導建立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對于現階段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仍具有重要啟示。
一、毛澤東文化思想概述
1.毛澤東文化思想是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下建立的
1918年,毛澤東受老師楊昌濟教授的推薦,成為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一名圖書助理員,有了相對便利的接觸馬克思主義的客觀條件。這時的毛澤東研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并寫下了非常多的讀書筆記,開始真正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在1936年曾對美國記者斯諾回憶說:“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記在我的心中,使我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接受馬克思主義,認為它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就一直沒有動搖過。這三本書是: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宜言》,這是中文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考茨基的《階級斗爭》;以及柯卡普著的《社會主義史》。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經在理論上和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且從此我也自認為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1]
由此可知,毛澤東在1920年已經將自己轉變為一個由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了的無產階級革命者,自此之后,無論在革命斗爭實踐還是思想文化建設中,毛澤東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在后來的延安時期,毛澤東又相繼學習了許多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毛澤東不但積極地投身于中國的無產階級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且能夠將學習到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先進文化思想運用到中國的具體實際中。他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不斷對五四以來的文化進行反思,重新對文化的范疇及本質給予科學的定義,闡明了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建國之后,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實踐過程中,毛澤東文化思想逐步形成為一套獨立的、全新的科學理論體系。在建國前后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在整個國家民族的期待中,回答了由時代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
2.毛澤東文化思想批判地繼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毛澤東生于清朝末年,幼年的他仍處于舊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理念之中。毛澤東自九歲開始,在本鄉的一個私塾讀書,四書五經等傳統經典成為他的文化啟蒙,這也使毛澤東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厚感情。從那時起,毛澤東不斷地閱讀傳統文化典籍,尤其酷愛研讀中國歷史。龐大的閱讀量和豐富的知識成為他文化思想的最初積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為他以后在社會實踐中的合理運用以及毛澤東文化思想的產生,創造了必要條件。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毛澤東始終主張在尊重、學習古代文化的同時,要去粗存精、區別對待,重視其現實意義,形成了他“古為今用”的文化思想,“所謂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時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義的東西,有人民的東西,有反封建的東西。要把封建主義的東西與反封建主義的東西區別開來。”[2]這里所強調的“區別”正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體現,就是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內容加以甄別,吸收其精華的部分,揚棄其封建的糟粕。從這種觀點中不難看出,毛澤東的文化思想是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例如他所提倡的,文化應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正是對傳統文化中“開放包容,兼收并蓄”思想的傳承和優化。在廣大的人民群眾身上,又何嘗不是留存著傳統文化的烙印。中國傳統文化在民間的傳承,早已融入每一個中國人的基因之中,融入每一天的生活之中,通過個人或群體以語言、文字、舞蹈、器樂、風俗、信仰等不同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并代代相傳。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是任何時候都不能拋棄的,只有批判性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加以合理利用,才是對待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方式,才能更好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3.吸收借鑒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
毛澤東曾明確指出,“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3]但他同時也強調,借鑒其他民族的文化,要懂得分析、鑒別和消化,要“洋為中用”,不能照搬照抄、全盤西化。這一觀點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想,同時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歷史上,我們有過“本本主義”、教條主義錯誤,現階段追逐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年輕人大有人在。如何科學地吸收借鑒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始終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大課題。通過學習毛澤東的文化思想,可以得到很多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有利于正確吸收外來文化,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更好地豐富和發展。
4.“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觀是毛澤東文化思想的精髓。
民族性是毛澤東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毛澤東以極具預見性的眼光,站在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互化、融合發展的高度上,前瞻性地提出了我國文化發展應堅持自己的民族性。只有堅持自己的特色,才能更好地適應本民族人民的需要,才能穩步地向前發展,才不至于在國際性的交流中被同化、淹沒。也正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在建設中國新文化的實踐過程里,毛澤東始終旗幟鮮明地認為,中國的新文化應當來源于中華民族的歷史,堅持本民族固有的特質。
科學性是毛澤東文化思想的一個鮮明特點。這一點主要體現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方法上。在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在對待古今中外文化的態度問題上,如何批判性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及外來文化;如何辯證地分析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中,哪些文化是值得吸收借鑒的,哪些是應該揚棄拒絕的;怎樣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服務,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
大眾性則是毛澤東文化思想的重要主張。無論是從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內容、服務對象還是最終效果來看,無一不體現了毛澤東的這一重要主張。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曾講到,文藝的服務對象是千千萬萬勞動人民。這一主張充分說明了早在毛澤東文化思想創立之初,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文化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這一原則,已經初步確立了。經過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再到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建設時期,毛澤東文化思想不斷得以發展和完善,但其明確的服務對象始終沒有改變。中國共產黨人始終與廣大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十分重視人民大眾的文化教育,在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密切關注廣大群眾的文化水平和文化需要。要求文化和大眾的生活、需求相結合,語言貼近群眾,工作服務群眾。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年內,毛澤東文化思想逐步走向成熟,而文化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這一點,始終是指導文化工作的重要準則。
二、堅持和發揚毛澤東文化思想的精髓,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毛澤東的文化思想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指南,在特定歷史階段里完成了重要的歷史使命。其文化思想的許多精髓,在如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征途中仍然具有重要啟示。自鴉片戰爭起,帝國主義妄圖侵略中國的野心就沒有停止過,即便到了和平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對我國的文化滲透、文化殖民傾向依舊長期存在。另一方面,歷史遺留的封建迷信思想仍對很多中國人殘留影響。面對新的歷史時期和國內外形勢,毛澤東所倡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觀,在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是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
我們繼續強調文化的民族性,是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殖民的必然回應。毛澤東歷來主張文化的民族尊嚴和獨特性,一切有悖于這一原則的外來文化,都不適合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中,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自發地予以拒絕。我們在借鑒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時,必須堅持民族文化的根、心、魂,對資本主義文化中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要有清醒的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強調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這不僅是對毛澤東文化思想民族性的傳承和創新,也是我國現階段應對復雜國際環境挑戰的重大策略。文化的民族性不僅與每一個中國人休戚相關,更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意。
我們繼續強調文化的科學性,是對社會殘存的封建迷信思想的必然回應。實事求是始終是毛澤東文化思想的重要原則,在任何時候都應保持這樣的清醒認識。現如今我們不僅要合理繼承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更要繼承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卓絕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堅定信仰、頑強意志和高尚精神追求,這些紅色革命文化的結晶,不僅是共產黨人的初心所在,更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引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今天的文化建設應該主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不是封建主義的文化。
我們繼續強調文化的大眾性,是對所謂的精英文化、小眾文化的必然回應。隨著網絡傳播的快速發展,其影響力愈加廣泛,然而問題也同樣突出。明星的暴紅、暴富,富二代們揮霍無度,對年輕一代形成了不良的文化導向,甚至使奮斗多年的中年人對自己人生價值產生懷疑。媒體為了更高的經濟效益,過度包裝和吹捧所謂的“精英人士”,這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害無益。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我們更應當秉持毛澤東文化思想的大眾性,呼喚人民的、大眾的文化回歸主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應當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而不是為個別人士、少數群體服務的。
參考文獻:
[1] 李銳.毛澤東接觸馬克思主義的三本入門書[J],出版參考,2005(9).
[2]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