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幾十位來自全球的業界大咖發表激情演講或現場互動,汽車產業正在發生的這一輪變革浪潮,被詮釋得淋漓極致。
2017全球汽車論壇于6月7日至8日在重慶舉辦,本次論壇的嘉賓來自中國、法國、英國、美國、韓國、德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演講嘉賓多達64人,參會企業228家,媒體144家,總參會人數800多人,其中1/3來自主機廠,1/3來自供應商、經銷商及汽車相關領域,另外1/3由中外媒體構成。如此罕見的陣容,無愧于“全球汽車論壇”的名稱。
本屆全球汽車論壇設置多個環節,分別圍繞《日趨成熟市場中的產業展望與戰略》、《中國制造2025:從世界工廠到制造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視角:成熟市場中的盈利性增長戰略》、《環保技術和新能源汽車:前景、機會和挑戰》、《“一帶一路”助力中國汽車國際化》、《電動新勢力:崛起、定義和重構》、《中國自主品牌:發展進展和前景展望》、《汽車經銷商的未來》、《以自動駕駛為代表的下一代技術及其對汽車產業的影響》、《汽車銷售與市場營銷:低增長時代的戰略》、《汽車設計與造型:創新與靈感》、《2025年汽車工業展望:機遇、挑戰與前進方向》12個議題展開爭論。全球汽車精英人士用他們深度的思考和激情的演講全方位揭示了世界范圍內汽車產業結構性的變革與歷史性的挑戰。
變革中的新汽車時代
進入2017年,汽車產業到了由量變到質變的分水嶺,在變革深入、不進則退的新汽車時代,全球汽車產業該走向何方?中國汽車工業在其中的角色又將如何優化?其中,還有多少把握和策略去打一場翻身仗?
“需要重新認識這次產業變革的深度和廣度,重新認識正在到來的新汽車時代。”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王俠從三大角度闡述了此次變革的前所未有:“汽車產品不再是單一的代步工具,而成為人類社會最大的綜合性移動終端;汽車產業的邊界被打破,更加開放和寬泛,傳統車企向科技與服務領域轉型;汽車與社會的新關系正在形成,環境、安全、法律、經濟都將面臨挑戰,汽車成為社會產品和經濟產品。”
重慶市常務副市長吳存榮對新汽車時代的解析與王俠異曲同工,他認為汽車商業模式正在發生顛覆性變革,中國正在引領全球發展最快、最穩定的世界消費市場。據其介紹,重慶汽車工業發展迅猛,20年前汽車產量不足20萬輛,2016年汽車產量已達到316萬輛,占全國11%,繼續引領各省第一,且力爭到2020年,重慶將初步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新能源汽車與智能汽車研發產業生產基地。
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中國汽車工業應該秉持怎樣的態度參與全球競爭?第十一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援引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剛剛閉幕不久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所倡導的思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王瑞祥對此呼吁,中國汽車工業應該踐行大國責任擔當,以更寬廣的胸懷、更高效的行動,構建汽車產業合作共贏的國際化新體系、新格局。
近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主要汽車市場需求都正在接近飽和,中國汽車工業的短期前景并不明朗,隨著增長放緩、競爭加劇、新技術的出現和政策環境的變化,大型國有汽車企業該如何應對眼前的機遇與挑戰?未來又將在全球汽車市場格局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廣汽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認為,到2023年中國乘用車普及期即將結束,而智能網聯汽車將是未來發展重點,“能源革命和智能網聯革命將撬動汽車產業本身的革命,機械能耗將轉變為移動能源,汽車制造也將轉變為汽車智造。從大格局來看,中國汽車工業將繼續領導全球汽車經濟,持續增長潛力仍十分巨大。”
然而,由傳統汽車邁向電動化和智能化這條路注定充滿不確定性,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安鐵成對此表示,“技術創新是提升自主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徑,是行業發展的需要,在新競爭格局下,汽車產業被賦予了新的生機,逐漸向著智能化、電動化、網連化、共享化方向發展。”
長安汽車副總裁袁明學對當前汽車行業發展現狀提出實質性應對策略,“互聯網+是引領產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在汽車產業形態中,產品和服務是競爭的首要要素,客戶體驗是競爭的核心,汽車產業未來將面對三大不確定性,即技術的不確定性、消費者的不確定性、政策的不確定性。”
重塑產業格局靠什么?
過去十五年中,中國汽車產業已形成自己的特點和結構。那么,在未來的十年中,這個行業的新特征是什么?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朱華榮認為,“中國車企應具備對新趨勢深刻的洞悉能力、打造經典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能力、產業鏈的整合能力以及多渠道盈利的能力。隨著智能+、互聯網+、新能源+等不斷突破,汽車將成為下一個移動智能終端,可能不到十年就會形成以車為核心的生態圈。此外,未來車企也將遇到變革轉型,在如今這個消費者對體驗化要求越來越高的經濟時代,消費者的痛點將被逐漸放大,需求將被強化,因此不能生產出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就意味著不能滿足用戶服務的車企被淘汰。同時,各路互聯網企業紛紛涉足汽車制造領域,整合各路資源也是車企需要關注的地方。
吉利汽車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安聰慧表示,時代變化對中國汽車企業來說存在巨大機遇。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一定會繼續攀升,吉利的定位就是要與合資品牌展開競爭,“企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系統性、全局性的課題,我們依然處在不斷摸索、不斷修正的階段,只有中國汽車企業集體實現了可持續發展,中國汽車工業才能真正在全球舞臺上站穩腳跟。”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廉玉波預判,未來中國汽車市場可能成為最大膽、最前衛的市場,“彎道只是提供了一個機遇,如果不足夠重視,同樣會走傳統汽車的老路。彎道會給車手提供一個可以超越的機會,但同時也會對技術含量提出更高要求。新舊技術交叉匯聚,新老車企需要不同的突破。中國有52%的消費者具有購買純電動汽車、或者混合動力的意愿,中國到2020年要達到200萬輛新能源汽車需求,且自主品牌份額將達到60%,這些都是未來汽車市場潛在的發展機會。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蔡賓認為,中國經濟發展趨勢變化必將決定和影響著中國汽車未來的發展方向,而過去排浪式的消費方式,將逐步被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取代,未來中國汽車產業必將走差異化的發展之路,“創新仍是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的一個主題詞,以創新為導向,突破原有發展路徑,探索新的緯度空間,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尋找和創造新的市場機會。而隨著金融和汽車服務融合的顯著加深,未來汽車的擁有方式和使用方式也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共享出行將成為新的商業模式。”
零部件企業如何轉型?
本屆全球汽車論壇期間,一些零部件巨頭公司還進行了重大新聞發布。其中,就有兩場奠基儀式舉辦,一是大陸集團為其在重慶的新研發中心舉行奠基儀式,二是美國德納公司也在重慶舉行了制造裝配工廠的奠基儀式。此外,博格華納全球CEO攜幾乎一半的管理團隊高調參會,其他零部件企業代表團也均以集團總部高管陣容亮相。
中國汽車市場量的放緩對產能過剩的憂慮以及利潤不斷下降,使零部件供應商面臨更大壓力,與此同時,他們還要投巨資開發新技術以滿足來自消費者、市場競爭和法規方面的要求。那么,對于占據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第一梯隊的跨國企業來說,他們在努力爭取一席之地的同時又面臨著哪些技術挑戰?整車和零部件企業之間的關系又將發生哪些變化?
德納控股公司輕型車傳動系集團總裁Bob Pyle表示,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應該重新思考一下汽車產能過剩的問題,因為產能過剩涉及全球汽車行業的零部件配置,同時產能過剩也必須考慮庫存風險,而快速發展的中國汽車市場對于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說則面臨著一個巨大的變化和挑戰。
法雷奧集團中國總裁畢諾認為,中國汽車產業正面臨著電氣化、自動駕駛和新服務三個巨大變革,未來世界需要中國創新,中國市場對新技術的嘗試意愿高于其他國家市場,而法雷奧在全球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取得業績增長則主要源于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因此中國不僅是世界最大汽車市場,還代表著全球50%的經濟增長,所以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具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德爾福中國區總裁楊曉明強調,種種變化提示著零部件企業要快速進行一個復雜的變更,如果沒有新的對策,一些從業者就會面臨淘汰,“中國汽車行業最近五年的變化已超出了過去五十年的變化,中國消費者對汽車電子、電動汽車以及互聯網方面的要求已遠遠領先于世界水平。
“作為德國工業4.0戰略的發起者之一,博世針對市場變化已進行相關調整,將現實物理世界和虛擬網絡世界聯系在一起進行數字化的管理,并提供開放標準,可實現快速配置和靈活配置,同時把傳統大型生產線變成智能化小生產單元。另外,人是整個系統的核心,人仍然是設計者、管理者和優化者,所以人是工業4.0的核心。”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徐大全如是說。
另外,在應對不斷降低的油耗和排放、提高安全性及緩解交通擁堵挑戰中,新技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動駕駛和車聯網方面技術,使汽車與駕駛員及環境之間的互動產生了重大的變化,本屆全球汽車論壇邀請到全球知名一級供應商高管組成的夢幻團隊,共同探討技術進步對行業重塑的深刻影響。那么,零部件供應商又將如何應對?如何實現智慧汽車和智慧城市?
博格華納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ames R. Verrier指出,到2025年,30%的機動車將在中國市場生產和銷售,而35%?50%的純電動和混動汽車將在中國市場誕生,中國毫無疑問會引領全球純電動汽車的發展。目前,傳動系統主要有傳統燃油機、混合技術、新能源三種,未來這三種比例會怎樣誰也不清楚,因此博格華納并不會減少燃油系統的比例,而是會在這三個方面齊頭并進。
大陸集團首席技術官Kurt Lehmann表示,全球每年都會有130萬人因為交通事故而死亡,智能化技術能夠幫助縮減這一數字。在汽車互聯領域,中國網通、中國聯通都是大陸集團的合作伙伴。此外,大陸集團也針對人工智能與百度簽署了合作協議,希望能夠在這一領域做出成績。
“車輛電動化、互聯網化是近些年汽車行業的發展方向,麥格納也在嚴密的關注著這個趨勢,以便在未來的競爭中保持優勢。”麥格納國際先進產品研發部副總裁Jerry Lavine也認為,中國將是未來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自動駕駛雖然是每個汽車廠商都在大力研發的領域,但對大部分車企來說,車聯網并不是他們所擅長的領域,因此需要優秀的供應商來為其提供成熟的系統。未來,汽車并不只是一個具體的產品,而會轉變成一種出行方案,人們將比之前擁有更多的出行選擇,可以在成本和便利程度之間進行平衡,這也將是整個產業都在面臨的變革。
德爾福自動駕駛及自動化與網聯服務總經理Matthew Kardel認為,自動駕駛的最終實現需要計算能力的質變,數據是新的燃油,德爾福聚焦計算、自動駕駛和數據三大技術,致力于解決最后一公里的挑戰,“我們不想完全替代公共交通,而是延伸和擴展公共交通,做最后一公里點對點的自動駕駛。”
走中國特色“趕超型”道路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頂層規劃,是推動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第一步,旨在通過科技進步手段,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優化結構、綠色發展,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
那么,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戰略的區別是什么?“中國汽車產銷總量世界第一,然而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忽略了很多東西,是時候該停下來看一看曾經錯過的風景了,而當下就是最佳的時間,也是最好的時代。”鑫源控股、SWM斯威汽車董事長龔大興認為,德國工業4.0背后邏輯與思想本質依然是贏利和風險控制,而所謂的工匠精神就是把產品當成生命來對待,這一點,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汽車工業4.0是一脈相承的,同時還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要以用戶為中心,這樣才有機會在全新的工業時代實現超越。
與德國不同的是,我國供給側面臨諸多問題,不少產品供給量過多且質量不高,供給與需求互相不配套,所以我國供給側改革重點在于結構性改革,可以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從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轉移的有效措施,是實現技術革新轉型升級的全面保障,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強大動力,是實現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必由之路。
對此,南京金龍副總裁兼大客事業部總經理樊文堂表示,汽車行業在2008年以前無論做什么都能成功,2009年到2012年依托于國家政策的支持發展也不錯,然而2013年以來制造業面臨巨大壓力,制造業利潤非常低,所以,做企業還是要有好產品和新技術,這決定著企業的生死。
低增長下的營銷“攻防戰”
全球汽車市場并不樂觀,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市場汽車需求都不及預期,整個行業也面臨著由此引發的問題和挑戰,因此,如何實現變革轉型是汽車營銷繞不開的話題。
在漢騰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兼銷售公司總經理廖雄輝看來,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發生了五大變化:首先是信息碎片化、產品多樣化、競爭對手增多使得信息被分割;第二是單純走高質低價,消費者也不一定認可,導致性價比的競爭力越來越低;第三,汽車已不再是以前單純的代步工具,已成為終端移動工具,集生活、娛樂于一體;第四,消費者對更新換代的要求更快;第五,競爭對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強大,并且都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所以,廖雄輝認為,要想在競爭最激烈的汽車市場生存下來并且謀求基業常青,一味追求量的增長已經不可持續。
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舒酉星則認為,在市場平淡期,企業更需要審視自己的工作,增強營銷理論和實踐的功力,反思有哪些不足以及有哪些地方可以提高。舒酉星還特別強調了產品的同質化和差異化問題,“大家的產品看上去雖各有相同,但其實更多的是樣子不同,內在的東西同質化比較嚴重。在激烈市場競爭下,唯有對用戶進行不斷研究,不斷打造出更加差異化的產品。”
“從銷量的增長向內涵式的增長轉變,從追求速度向提升質量轉變,從搶占市場向內核競爭力提升過渡,如今的中國車市是從百米短跑到馬拉松比賽的局面。”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市場銷售總部副總部長陳昊強調,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面對變局,只有攻守兼備才能獲勝,“營銷作為企業價值鏈最末端的一環,終極目標應該是使公司長期利益最大化。只有將營銷目光放長遠一些,讓營銷動作更加平穩一些,銷量才能自然健康地成長。渠道是企業之根,互利共生,提升渠道盈利能力,才能夠經得起風浪,應得了變局;服務是企業之本,滿足和創造超越消費者的期待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同時還要創造令人興奮的技術和產品,要打造令人愉悅的內容和體驗。”
中國汽車市場已進入低增長狀態,但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是細分市場正在進行洗牌,優秀汽車品牌脫穎而出。吉利、傳祺、觀致等都是自主品牌“向上”的代表,這三個品牌有共性,也有差異性,但目標都一致:扎實做好產品力,讓更多消費者認可中國品牌汽車。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兼吉利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楊學良認為,自主品牌汽車發展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政策支持、消費者支持、品牌力支持讓自主品牌與外資品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而吉利領克正是基于全球化平臺上打造的一款全新高端車型,與吉利、沃爾沃不同,這是吉利走向全球化的一款高端產品。
廣州汽車集團乘用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肖勇則表示,廣汽正在北美籌備研發中心,并將不晚于2019年進入北美市場,“未來我們要不斷加強前沿技術的投入,在新能源、智聯化、網聯化上力爭引領中國自主品牌的向上趨勢,以更優質的產品樹立中國自主品牌在全球的美譽度。”
觀致汽車市場和傳播執行副總裁寧述勇認為,消費群體的急劇變化化,汽車用戶的日益年輕化,他們已不再特別關注底盤,更多吸引他們的是有沒有互聯網,外型是不是更酷。觀致在經歷一些困難之后,對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對消費者進行疏理之后,觀致品牌以中國自主品牌往上的定位,以中國制造業正向研發為代表,在滿足新消費者的需求之外,加大品牌影響力的塑造。
今年4月,國家公布了新的汽車銷售管理辦法,對汽車銷售市場的未來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對于主機廠來講,在未來渠道建設上,無疑也是一種創新和挑戰,從長遠來看,必然會推動汽車銷售和服務的轉型升級。東風雷諾汽車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翁運忠對汽車后市場的轉型發展還是持樂觀態度的,未來一段時間內,以4S店為主導的汽車銷售和服務模式仍將是主流,因為消費者對汽車銷售和售后的核心訴求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群狼”的告白
此次全球汽車論壇特別邀請到了業界幾乎所有的電動新勢力企業高管與會,包括蔚來汽車、長江汽車、FMC、前途汽車、福建云度、威馬汽車、愛馳億維、奇點汽車等。大量的互聯網造車企業涌入給行業發展帶來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也有人稱之為“狼來了”。
隨著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大行其道,IT巨頭擁抱汽車行業仿佛在一夜之間,汽車行業爆發出“少年般”活力。在新的汽車大變革時期,中國顯示出全球最具活力的態勢,各類造車新勢力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他們背景不同、經歷各異,對行業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和探索。
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認為,中國汽車行業共經歷三波浪潮:第一波是改革開放初期取得了許多創新成果;第二波出現在十幾年前,奇瑞、長安、吉利、華晨等自主品牌出現寫入中國汽車行業發展史冊;第三波浪潮正是眼前,一直都有新的力量加入,也一直都有垂老的企業倒下。秦力洪表示,造車新勢力集中在中國出現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英雄不問出處,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興汽車企業,出身并不重要,誰能夠走過這個關口繼續存活下去才更加重要。
FMC總裁兼聯合創始人戴雷則表示,如今全球汽車保有量超過了10億輛,未來汽車一定不會僅限于交通工具的定義,一定會朝著越來越智能、越來越有趣的方向發展,傳統車企最大挑戰不是資源,而是機械研發的DNA,而非互聯網DNA,這不是實力的問題,而是思維方式的問題,未來一定會有兩三家中國互聯網汽車企業享譽全球,就像特斯拉一樣。
為何幾乎所有的造車新勢力都會選擇從新能源車型入手?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云度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林密表示,消費者如果愿意接受一種新能源驅動汽車,其實并不介意會選擇一個新的品牌,這就為造車新勢力打開了一個窗口期,所以新能源汽車產業更容易躍出龍門。
威馬汽車董事長兼CEO沈暉也認為,電動化一定是中國首要推崇的方向,無論是從環保還是資源方面考慮,電動車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某種程度上講,傳統汽車積累太多,反而是個包袱。
愛馳億維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谷峰對以上觀點表示贊同:“與整個汽車產業130年的歷史相比,新能源智能汽車可以說是剛剛開始,可增長的空間非常巨大。傳統車企也在做新能源車,但在擁有了傳統動力車型的巨大市場的前提下,他們的動作可能并沒有新興車企那么快,這也是新興車企的機會。”
智車優行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 CEO、奇點汽車CEO沈海寅自稱為是從互聯網闖入汽車行業的野蠻人,“我是一個互聯網的逃兵,互聯網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只有第一名才能活下來。但在汽車行業,市場并不是贏者通吃。”沈海寅認為,老牌車企、國企發生基因突變的概率很低,新興車企、民企反而更容易順應時代自我變革,在一個行業發生快速變化的時候,如果不是用一個全新的方式去做一個傳統的事情的話,面臨的挑戰則更大。
“在研發新能源車、互聯網汽車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傳統汽車廠商的實力,如果這些廠商真的下決心轉型,對新興的新能源車企來說都是一個強大的競爭。”在杭州長江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忠看來,傳統車型的壽命取決于新能源車技術的研發速度,雖然這個市場很熱,但新興車企一定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時刻鞭策自己、堅持創新、保持緊張。
行業內很多人形容新興企業的進入對于傳統車企來說是一種鯰魚效應,通過自身的攪動來激活傳統企業的活力。前途汽車董事長陸群對此表示反對,他認為:“新興企業進入汽車市場并不是為了做攪動魚塘的鯰魚,而是要做挑戰傳統車企的鯊魚。傳統汽車企業并沒有過時,作為新興汽車企業,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時機,抓住變革的機會,在高瞻遠矚眺望未來趨勢的同時,謹慎走每一步。”
近十年來,大家見證了新能源汽車的興起與成長,政策支持導致新能源汽車需求量急劇增加。長安汽車新能源汽車研究院副院長、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蘇嶺對此認為,汽車產業整體進入變革期,國內新能源汽車體現三大趨勢:第一,新能源汽車產業有了政策、法規、技術的支持,產業預期向好;第二,新能源汽車仍主銷限行、限購城市,私人用戶開始逐漸成為主流;第三,傳統消費觀念正向體驗式消費轉變,多技術融合推動了整個產業的消費升級。
對于傳統車企而言,蘇嶺認為必須要在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之間做好發展比重的平衡;此外,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商業模式以及成本控制,也是當下新能源汽車發展所要面臨的挑戰。而應對挑戰,蘇嶺則強調車企首當其沖要把產品做好,打造極致的產品體驗;其次要從全產業鏈著手降低成本;第三要創新商業模式,尋找盈利增長點;第四要構建新能源生態圈,從整個價值鏈和產業鏈進行布局。
與此同時,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人口、環境、技術等影響,汽車設計師該如何兼顧諸多因素做出最優化的設計?長安汽車設計中心副主任李亞蘭認為,中國汽車設計已呈現多元化趨勢,東西方汽車設計哲學完全不同,“東方設計哲學講究萬物皆有生命,長安汽車希望傳承東方哲學與藝術,重新表達汽車這個生命體,生命的本質就是不斷向完美生命形態演進,不斷傳承、生長、突破。
東風小康汽車設計副總裁兼首席創意官Andreas Deufe也表示,如果能把第一次喜歡一個事物或者人的感覺引入到設計中去,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還可以利用大自然帶來的靈感,使設計出來的產品變得生動有趣,因為平淡無趣的設計是無法吸引到消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