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亞南
摘要: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生產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這些變化給農村金融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農村金融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本文以衡陽縣安邦科技服務模式為案例,分析探討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生產組織與服務模式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金融支持 農業產業化 擔保貸款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和經濟不斷發展,青壯年農民外出打工越來越多,農村土地拋荒現象越來越嚴重,傳統的按家按戶種植糧食已經無法滿足糧食的需求,農業生產向集約化、組織化、產業化轉型為大勢所趨,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面對新的形勢和挑戰。人民銀行衡陽市中心支行積極引導和推動轄內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對湖南安邦新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型農業服務模式及“公司+農戶”擔保貸款模式進行了實地深入調研。調查結果表明,新型農業生產組織與服務模式對農業規模化產業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創新金融服務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而金融政策必須與國家產業政策、財政政策有機聯動,實現創新性突破才能將真正的實惠帶到農民身邊。
一、安邦模式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安邦科技成立于2009年2月,是衡陽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主營業務是為各農業生產組織提供專業化服務,核心是為土地流轉提供規模經營,重點是為農業科技提供專業技術,充分挖掘農業生產鏈中每個環節的價值。
(一)推出專業化新型農業服務
安邦科技按照現代農業分工,細分生產環節,組裝高產技術,為農民種田提供專業化服務。推出了育秧供種、測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專業化防治、機耕、機插、機收、谷物烘干等全程專業化技術服務。針對農業生產組織的服務需求提供三種合作模式:“管家”模式、“幫扶”模式、“點餐”模式,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套服務。
(二)創新“公司+農戶”信貸模式
安邦科技符合貸款條件沒有貸款需求,而合作農戶有資金需求不符合貸款條件,安邦公司先墊支為合作農民提供套餐服務,然后通過“公司+農戶”擔保貸款模式,為農戶提供信用擔保,通過第三方信用增級,打破農民貸款融資瓶頸,以農戶名義在銀行取得小額貸款,每戶農民最高貸款額度為5萬元,取得的貸款資金直接支付到安邦公司賬戶上,實行統一管理、專款專用。
(三)推出“商業+政策”保險合作
為保障農民的利益,避開自然災害給農民收成帶來嚴重損失,安邦公司主動為合作農戶購買農業保險,實行“商業+政策”保險合作,把國家對農業保險的補貼用于購買保險,不足部分,安邦公司先行墊付,計算到套餐服務費中。
二、安邦模式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安邦新農業服務模式在衡陽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0%以上農民選擇了與安邦合作,到2012年土地流轉面積約5萬畝,服務面積達20多萬畝。安邦模式有效地解決了農業種植規模小、收益低、勞動力短缺等理由,為農村經濟發展探索了新策略。
(一)減輕了農民種田的勞動強度
安邦公司能夠給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提供專業的機械化、科技化服務,農民不需要像以前一樣從育秧到收割烘干的全過程都自己做,與公司合作的農民只需要做好日常的田間管理,減輕了農民種田的勞動強度,降低了傳統農業種植的辛勞程度。
(二)提高了農民種田的勞動收益
安邦模式經營重點是與種植大戶進行聯營,通過土地流轉,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幫助農民增產增收。以前一個農民大約可以種植20-30畝地,采用專業化服務后,一個人大約可以種植100畝地,通過規模生產增加收益。
(三)降低了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
農民種田是靠天吃飯,遇到自然災害就會損失慘重。近年來,國家為保障糧食生產穩定和糧食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扶農助農的補貼政策。安邦公司考慮到農民對國家有關政策和商業保險把握不到位,與中華聯合保險公司簽署合同,直接為流轉的土地購買自然災害險,保費為16.4元/畝,國家為農民政策補貼12.6元/畝,農民自己負擔3.8元/畝。安邦公司通過與中華聯合保險公司開展“商業+政策”保險合作,降低了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保障了農民種田的勞動收益。
(四)打破了農民貸款的擔保瓶頸
農民規模種植所需資金缺口很大,以每畝稻田年投入800元左右計算,每戶種植200畝田每年要投入16萬元,由于缺乏有效抵押擔保,農民難以獲得金融機構貸款,直接制約了規模生產。安邦公司為合作農戶提供信用擔保,為農民解決了缺乏抵押擔保貸款難的理由。衡陽縣農業銀行創新了“公司+農戶”貸款模式,按每200畝種植面積貸款5萬元的標準,為農戶提供財政貼息貸款,2012年發放此類貸款62筆,金額310萬元。
三、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生產組織與服務存在的主要理由
金融支持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2012年衡陽縣涉農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為43.5億元,比2011新增5.22億元,增幅為13.63%。安邦公司創新“公司+農戶”貸款模式為農戶解決了部分流動資金困難,但在實際生產中仍有近三分之二的資金缺口,調查中發現,有許多農民有資金需求,但因達不到金融機構貸款的條件而無法獲得金融支持。
(一)農業生產經營自身條件受限
農業生產本身存在先天弱質性,生產周期長、易受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生產組織偏零散、資本少、規模小、缺少抵押物。銀行為追求資金安全穩定,通常會選擇風險較低、有抵押物等資金保障的貸款主體,同時,多數農民缺乏市場化融資理念,對銀行信貸產品和貸款政策不了解,資金缺乏時習慣于向親戚朋友借貸。
(二)信貸市場環境建設不夠健全
衡陽市目前沒有專門的農業擔保機構,更沒有專業的評估機構,直接制約著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發展壯大。農業保險在參保類型、參保時間、參保覆蓋率等方面受到政策的限制,無法充分發揮保險業務其應有的保障作用。同時在信用方面,一些農民對誠信意識不夠重視,因此減緩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腳步,制約了信貸市場環境建設。
參考文獻:
[1]黎紅梅,汪鄒霞.金融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國際經驗[J].世界農業,2016(01).
[2]楚爾鳴,何鑫.金融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互動機理及實證[J].統計與決策,2016(07).
[3]李碩,姚鳳閣.東北地區農村科技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影響因素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5(S1).
[4]胡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金融支持研究——基于河南省1980-2010年的時間數據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