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良??
摘要:村民選舉是農村的一個重大政治活動,從這項活動中我們可以發現農村秩序的社會基礎、權力結構運作以及選舉制度背后利益群體的互動和博弈力量的此消彼長。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在迅猛發展的背后,我國農村的固有矛盾仍舊存在,同時新矛盾也隨之而來。其中村民選舉問題作為農村政治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有了新的改變,本文對J省村民選舉問題進行淺析,為村民選舉問題的新變化提供建議。
關鍵詞:新時期 村民選舉
中圖分類號:D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088-01
一、J省村民選舉問題的今昔對比
十八大以來,三農政策和惠農政策讓農村的基礎建設發展及農民生活有了起色。J省作為一個農業經濟占主導的農業省,也搭上了農業經濟發展的快車。J省農村城鎮化現代化建設及農業人口城市化得到快速推進。這使得J省農村的政治和村民選舉迎來了新的挑戰。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J省農村秩序的社會基礎依托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治力量,村委會干部和村支書及村主任都有較大權力,而那時農業經濟發展緩慢,各村的經濟發展和村民收入并沒有顯著差距,使得村民選舉在農村政治中扮演著極高的地位,致使村委會干部的行為影響著每個村民的生活,使得部分農村的政治環境處于長期不健康的狀態。但集中的權力也使得村干部的主張能夠極具效力的落實,對農村的短期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讓少數村民在那個經濟發展較慢的年代也能過上較好的生活。伴隨著這些優秀干部的“脫穎而出”和“人走茶涼”,其所管轄村莊的發展速度驟停,使農村無法獲得長期有效的穩定發展。與之對比的是,新時期以來,農業經濟迅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高素質“村官”遍布農村的背景和藍圖已經開始顯現。大多數農村政治由行政權力為主導轉變為經濟實力主導的新局面。同時,我國農村政治制度的完善使村委會權力和村民權利之間形成了初步的平衡,這對今后農村的政治健康起到深遠的良性影響。但歷史遺留下來的村干部濫用權力問題,依舊給廣大村民心中種下了難以托信的惡果,從而降低了村民對政府和村委會的公信力,使政策難以落實,也使得村民選舉問題出現了兩個新特點,其一,經濟發展較慢村子的村民過于重視和依賴村委會權力的支配;其二,經濟發展較快村子的村民對村民選舉選擇冷漠對待。
農村權力結構運作也隨著新時期的機遇與挑戰緩步變遷。舊時期,農村權力結構運作是以村委會為中心,以村委會主任或村支書為核心進行協調運作的,致使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村干部這一核心群體,而這一特征在村民選舉中引發了村民對村委會權力的盲目崇拜和執著,導致村民選舉視角往往傾向于候選人做過什么,而不是候選人要做什么和當選后會做什么。在信息流通緩慢的年代,村民選舉問題不僅是選舉本身的問題,還作用于農村發展的未來。新時期發展以來,以高速流動的信息化為基礎,村民選舉在更加透明、更加公正、更加規范的選舉制度下穩步發展,舊村民選舉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同時,農村權力結構也不再單單依托于村委會及其干部,投資商、承包商和旅游開發者的介入及村民對自身權利關注度的提高,使政治一元化的農村權力結構發展成為以村委會干部、經濟建設者和村民主體為三元的新局面,對比往昔,新的權力結構更加穩定,初步形成了互相監督的權力制約機制,但決策難、落實難、條件多、積極性差的權力“惰性”問題也凸顯出來。
村民選舉制度背后的利益群體間的互動和博弈問題由來已久,在舊時期,交通的不便性和人口流動的遲緩性使家族式村落和家族式利益群體在村民選舉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很多村干部選舉都帶有家族色彩,這使得村民選舉這一民主制度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弱勢家族和弱勢群體的利益被逐步淡化,社會矛盾也隨之激化,給農村社會發展予以沉重打擊。近幾年,隨著J省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備及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農業人口向城市遷移、土地整改等一系列新舉措的實施和頒布,家族式利益群體開始出現衰退的跡象,但官商勾結,以經濟效益為基準買賣選票等現象一一閃現出來。
二、分析問題及提出建議
新時期下的發展現狀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農村政治秩序、權力結構運作以及利益群體間的互動和博弈,但是經濟大力發展下顯現的新問題仍不可忽視。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村與村之間貧富差距大所引發的農村政治秩序失衡;日漸復雜的權力結構體系所帶來的相互掣肘和延遲效應;偏離了正確價值觀的新利益群體間的互動與博弈都是J省終將面對的村民選舉和農村政治問題。我認為只有按部就班地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先富帶后富的原則才能解決貧富差距大的問題;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才能調解好權力結構體系中的各方各面;只有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勝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崔鵬飛.家族勢力對我國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執行的負影響研究[D].東北大學,2010.
[2]蘇振鵬.農村選舉投票行為的驅動力因素及其結果探究——以福建省選民為例的政治社會學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4.
[3]胡榮.社會資本與中國農村居民的地域性自主參與——影響村民在村級選舉中參與的各因素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6.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