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楚一??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絡平臺日益成為公眾參與民主政治的新型平臺。一方面,由于網絡的獨有特點,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深入民情。而另一方面,也正因為網絡平臺的不穩定性和自發性,給網絡時代背景下的政府公信力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壓力。本文試立足于網絡時代這一大背景下,淺析我國政府公信力產生問題和解決途徑。
關鍵詞:網絡時代 政府公信力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090-01
政府公信力簡單來說是公眾對于政府能力的評價和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這一概念在2006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中。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傳播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傳播方式,以其平臺的廣泛性、參與的自發性以及傳播的高滲透性使得公民政治參與度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更高,從而導致各種社會問題頻發,這些因素都使得政府公信力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和壓力。如何在網絡時代這一大背景下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成為我國政府當今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
一、網絡時代政府公信力所面臨的問題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8月在京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的數量已經達到7億多,較去年增長4000多萬。互聯網普及率為532%,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跟去年同期相比增長大概7000萬。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6年發布的全國熱點事件的初步統計來看,網絡成為熱點事件的主要策源地。2016年上半年由網絡率先披露的熱點事件占到一半以上,較去年提高了8%。各種新媒體例如微博、微信、網絡直播的發展,都成了社會輿情發展的新策源地。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網民數量人口眾多,網絡生活已經逐步滲透的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對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都有著影響作用,政務輿情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
我國為了順應網絡時代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加強政務公開、做好政務輿情回應,不難看出各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在新的輿情環境下作出了一系列改變。但是還有熱點事件發生時,信息透明度低、回應速度慢等問題。這說明我國政府離適應互聯網時代下人民群眾對政府公信力的期待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二、網絡時代背景下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徑
(一)切實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議
人民群眾只有充分行使監督權和知情權,才能提升對政府的信任感。推進政府信息公開是網絡時代下提升我國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我國政府可以合理利用、整合各種網絡平臺,發表民眾所關心、需要的政務信息。傾聽民情、了解民意、加強與民眾網絡溝通渠道的暢通,讓信息公開落到實處。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讓權力得到監督。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其一,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各官方網絡平臺加快建設。其二,政府的網絡平臺要真正做到信息公開,解決疑問,接收訴求。使民眾訴求可以第一時間得到反饋,從政府官方角度第一時間粉碎謠言,安撫群眾,加強政府與民眾之間溝通的雙向互動。
(二)提高危機處理能力
首先,在處理突發的公共危機事件時,政府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應急反應機制、危機處理機制和善后處理機制,第一時間作出準確的迅速的合理預判,確保平穩地化解危機。其次,加強問責制、塑造政府的責任形象。將責任切實落到每一個負責人頭上,增強責任感,來提高危機事件的處理能力。
(三)加強網絡監管
首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網絡問政有法可依。目前,我國在網絡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政府必須加強網絡環境的監管,加強立法,嚴格執法,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促進網絡環境健康發展,同時也要引導公民合理約束自己的網絡行為,正確客觀地看待公共事件,發表言論要理性公正,對于謠言也要依法打擊公正處理。
三、結語
網絡時代的到來,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打破傳統的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方式。一方面,網絡的快速發展和普及,給政府公信力帶來了機遇,而另一方面,也使其面臨巨大挑戰。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政府應該加快服務型政府轉變,切實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加強網絡監管,充分認識到網絡輿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提升政府公信力。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6.
[2]孫境雪,馬千里.網絡時代政府公信力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10):252-260.
[3]滕圣權.網絡時代提升我國政府公信力的對策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