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宇+劉鈺??
摘要:留守婦女在時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她們身兼數職,具有自身鮮明的特色。在這樣的浪潮下,農村留守婦女也同樣遇到了很多問題。本文通過對其角色的剖析,進而提出了相應的措施。旨在密切關注留守婦女心理動態,提升其心理健康的水平。
關鍵詞:留守婦女 角色認同 剖析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092-02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城鄉二元體制的壁壘慢慢打破,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然而,城鄉二元體制并未給他們提供“舉家遷徙”的條件,農村留守婦女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應運而生。中國農業大學相關研究顯示:農村外出打工人數約為13億,農村留守人口約有8700萬,農村留守婦女的數量大概約為4700萬。[1]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著:農村留守婦女不僅長期存在且在一定時間內不斷增加。而農村留守婦女不得不面臨身兼數職的境遇,然而對于留守婦女而言她的角色究竟是什么呢?對農村留守婦女角色認同的關注,不僅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與穩定,而且也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農村留守婦女角色認同的具體特征
女性能頂半邊天,而農村留守婦女在丈夫進城務工時頂起了農村的整片天。丈夫外出務工導致的長時間缺席進而引發留守婦女角色的變化,農村留守婦女獨自擔當起原本屬于夫妻一起扮演的角色,家庭分工由最開始的男主外,女主內,轉變為留守婦女一人主內又主外,具體特征如下:
(1)逐漸由家庭配角成為主角,肩負起家庭的重任:在傳統的農村家庭之中,大多是男耕女織的家庭模式,對于家庭經濟的支配、家庭里里外外的重要決定較多由男性所掌握,是家中的決策者或主宰者。留守婦女在家庭中一直擔當著協助丈夫的“參政”角色。丈夫進城務工后,家庭中的決定與控制權因距離逐漸傾斜于家庭婦女,留守婦女被動地接替了原本屬于丈夫的角色,在無形中成為家庭之中的主角。丈夫外出打工后,留守在農村的妻子無形中把丈夫肩上的擔子毫無保留地轉嫁于自己肩上。自己獨自撫養孩子,贍養老人,并同時從事著全部家務、農活等勞作。(2)家庭人群關系的主要維系者。中國是一個人情的社會,人情往來是農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丈夫長期缺失的家庭中,留守妻子自然而然成為家庭人情關系主要銜接紐帶,代表丈夫和家庭與外界和社會進行交往,維系著彼此間的聯系與情感。[2](3)被動地適應與應對變化。農村留守婦女的變化是丈夫在家庭長時間缺失后的被動適應。而不是農村留守婦女在自身尋求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她在家庭中無形從家庭的配角成為主角,獨自肩負起原本屬于夫妻雙方的家庭職責和社會責任。而這一系列的變化并不是由于自我價值觀念的變化抑或是自我意識增強的結果,而是在丈夫角色缺失下的一種被動的回應,是家庭責任的轉換與承擔。
二、留守婦女所面臨的問題
男性農民工由于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婦女獨自在家中,其農業生產、家庭生活及社會生活等均發生了改變。然而在這些角色變化的過程中,她們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以下問題:
(1)兼任數職,生理壓力過大 目前我國農村的生產勞動機械化程度較低,因此大多數農活仍倚靠身體力行。在丈夫外出務工的時間里,農村婦女不得不自己承受著逾越自身體力極限的農業生產活動。與此同時,留守婦女需肩負起引導與教育子女的職責。古語曰:養不教,父之過。然而在父性角色長期缺失的留守家庭中,留守婦女無疑是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子女教育的好與壞都需其獨自一人承擔著種種的輿論與結果。而留守家庭中,老人的照顧也毫無疑問地落在了農村留守婦女身上。農村留守婦女集合農業生產者、子女教育者、父母贍養者、家庭政治參與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3]
(2)心理壓力較大,引發各類問題。受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農村呈“夫出妻守”的局面。留守婦女與丈夫長期分居,夫妻雙方溝通較少,情感訴求的對象缺失,夫妻之間由于地域的原因,無法滿足生理要求,長期處于性壓抑狀態;丈夫在外務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生計的問題,然而長時間的兩地分居,弱化了夫妻間的情感,給夫妻的生活穩定帶來消極影響。加之高強度的勞作,撫育子女與贍養老人等多重壓力,不安全感強烈,日常生活中長期忍受著難以名狀的身心疲憊與孤單。相關研究顯示,農村留守婦女更易患上抑郁、焦慮等精神障礙,出現不良或極端情緒的概率更高。
(3)自我意識的日漸喚醒與傳統觀念、偏見束縛的矛盾。留守婦女普遍面臨著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在丈夫缺席的時間里,農村留守婦女在不同的角色中轉換,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不容忽視。相關研究顯示:與丈夫在家時相比,農村留守婦女的地位卻并未發生改變。在這一系列的角色的變換中,留守婦女的自我意識被慢慢喚醒,她們開始再度審視自己,渴望尋求自我成長,希望仰仗自己的努力,逐步實現自身地位的提高。然而,世俗的固有偏見、傳統生活觀念的制約及留守婦女自身的心理惰性,使其駐足于被動與矛盾的狀態之中。
三、改善措施
(1)婦聯、村委會、社區應積極發揮基層組織的優勢,在基層中成為留守婦女的堅強后盾。婦聯、村委會應把幫扶留守婦女納入為基礎的服務目標。社區應針對留守婦女建立相關檔案,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留守婦女的心理服務與管理,在生活中積極地關注。在村委會中調動資源,建立專門的留守服務隊,有效而及時地幫助其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豐富農村的業余文化活動,組織文藝匯演或手工活動。同時積極發揮中華民族互幫互助的美德。在農村之中營造團結、協作、互助的社會氛圍,形成良好的社會支持的環境。[4]
(2)丈夫、家人、親屬團體協作。丈夫是留守婦女精神的寄托與支柱。外出務工的丈夫除了擔當賺錢養家的角色之外,應積極嘗試用各種現代媒介及時給予留守妻子情感的慰藉與精神支持,體恤妻子的辛苦,理解她的不易。同時,親人與家屬在平時給予扶持,農村留守婦女的公婆或父母可以幫忙分擔一些家務勞作,協作照顧孫兒孫女。同時留守婦女的兄弟姊妹在日常生活中應積極給予及時的情感慰藉、社會支持,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3)留守婦女的自我成長與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的變遷,農村婦女不需只是局限于家里的一畝三分地之中,從事家事與勞作。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路途中,留守婦女可以融入社會,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鼓勵留守婦女用知識重新塑造自己,改變自己與完善自己,從而更好地走向社會,實現自身的價值。
通過對自我的認識改變,從而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四、 結語
農村留守婦女在不經意間成為農村生產發展、政治建設、文化構建、子女教育、父輩贍養等其他領域建設的主體,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農村留守婦女對自我角色的認同,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余益兵,方明.中國農村留守婦女研究述評[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0.
[2]吳慧芳,葉敬忠.丈夫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心理影響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2010(5):3.
[3]梁振華,齊顧波.農村虛空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婦女多元角色分析[J].西北人口,2013(5):34.
[4]許典利.新農村建設中留守婦女角色分析——以桂越邊境民族地區為例[J].學術論壇,2015(6):293.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