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然 關晶晶
摘要:威廉·福克納對當代美國小說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獨特的空間敘事手法令讀者津津樂道。利用時空轉換呈現人物特性及故事情節的手法,為文學創作開辟了新領域。
關鍵詞:威廉·福克納 空間敘事 空間形式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116-02
威廉·福克納(1897-1962)美國作家。他的一生歷經各種磨難,卻又碩果累累,是一位作品非常豐富的作家。共產出19部長篇小說,120多篇短篇小說。其以獨特的空間敘事風格感染著每一位熱愛美國文學的研究者。1949年福克納憑借《喧嘩與騷動》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并于1955年、1963年兩度獲得普利策獎。
在他的作品當中,對南方社會變遷的描述貫穿始終,以多種空間敘事手法呈現出了作者所處年代的各種情感印記。福克納以其獨樹一幟的行事風格,依據生活中的繁多經歷,打造出一個虛擬完備的社會,應用在文學創作中。情感方面的表述極其細膩,時空交錯的位置恰到好處,也讓東方研究者們的思緒深陷其中,掀起一波波研究的熱潮,極大影響了東方文學。
一、空間敘事理論
空間敘事理論起源最早應該追溯到18世紀,在那個時期,文學藝術作品漸漸分成了兩種藝術形式。一個是音樂、舞蹈、小說等以時間連續性為基礎的時間藝術;一個是繪畫、雕塑和建筑等以空間共存性為基礎的并置藝術。這種強制性的類別劃分很快就被否定,出現了一系列關于空間寫作方式及目的的改革。一種全新的非直線型的空間表述形式應運而生,這種時空觀更貼近生活以及人們的心理傾向。
空間的同時性特征漸漸取代了順序性,用“并置”的敘事手法呈現作者寫作意圖。“并置”是指文本中并列地置放那些游離于敘述之外的各種意象和暗示、象征和聯系,使它們在文本中取得連續的參照與前后參照,從而結成一個整體。“并置”是對時空世界的解析,并沒有沿用傳統的寫作方式: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實際上在寫作過程中打破了對時間流的敘述方式,并列舉了很多小的故事單位,將表面看起來零散的故事單位置于一種龐大的時空關系中。在福克納的小說中,他虛擬創作了多個并列放置的故事單位。利用多重故事單位的并置關系,形成了一種時空比較關系,讓原本處于同一時間狀態下的故事情節變得豐富,耐人尋味。這些故事單位中出現的場景,都是后期小說形成的堅實基礎。
本文通過三個層次的敘事空間,即地域空間、生活空間、擬想空間,來分析福克納的作品。“地域空間”就是指地域的內容,人們活動的場所,同時也是人們活動的限制范圍。它是一種靜態的實體空間形式,就是具體到村莊、小鎮、州等,當然也可以是帶有神話色彩的天界、魔界。地理知識的掌握可以非常好地體現在作品中,地理的意義包含了一定的地理經歷,并結合當時社會結構,就是一部優秀文學作品的地理空間。在東方文學中,多出現故土、外邦等敏感的地理空間,隱含著強烈的情感需求。“生活空間”是指人物生存空間內的各種事物。既包括小的生存空間內發生的瑣事,即家務事等,也包括想象中的虛擬事態發展,雖然一種假設性質的,仍然依據作者的經歷及判斷而來的。福克納的作品中多以家為基礎進行描述。包括家里發生的所有事。這一切源于福克納本身的經歷,家庭不幸福,母親嚴苛,父親潦倒墮落,祖父的光輝形象,等等。“擬想空間”是指純粹的心理空間和意象空間。福克納作品中很好地營造了心理空間的范圍,需要反復詳讀,結合人物形象、悲劇意識、思鄉情結甚至是宗教觀等,想象并聯結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意象特征,得到想要的心理結論。
二、福克納小說中的敘事空間呈現
現代西方論叢中,空間問題已經是一個研究者們關注的方向。空間敘事和空間形式是兩個重要的方面。空間敘事和空間形成相輔相成,在建構小說敘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空間敘事強調的是敘事功能,是空間形式下不可或缺的組織成分,是敘事的重要手段。空間形式從結構上表達存在的空間以及空間內的所有事情。空間敘事是現代小說的一種嘗試,時間敘事是因果性,福克納的作品中打破了這種因果關系,大量使用空間關系來體現空間敘事功能。
1. 地域空間
從福克納的作品中不難看出,和其他的作家相比,他有著突出的地域感。這可能源于他在不同地方的不同的工作經歷有關。在他的作品當中,多次提及土地以及相對應地域的風土人情。而這些外在的地域特征和人文背景通過空間的并置慢慢轉化為特定人物的靈魂特征,這些細節的形成絕不是偶然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福克納的作品來自他的出生地、工作地、結婚地甚至是每一段情感經歷的愛情地。這一切的地域特征一直滋養著變化著的人文精神。福克納觀察問題的角度也比較“鄉土化”,基本是從故鄉開始的,也是他眾多作品的根據地。
約克納帕塔法縣是福克納根據自己的家鄉為原型虛擬創造的一個世界。在大部分的長篇文學作品中都是發生在約克納帕塔法縣的,所以這些作品被稱作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從1929年的《沙多里斯》開始,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陸續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在地域空間方面也作了足夠多的介紹,包括約克納帕塔法縣的地理位置、人口、首府、基礎交通設施甚至是整個縣的所有者。它有著和福克納故鄉同樣的地域特征,南方特有的茂密的植被資源、動植物、江河湖海、農場等。并且故意保留并強調了南方的特征。
地域空間本身是靜態的,只能通過敘事手段來形成不同空間下的背景介紹。在約克納帕塔法縣的這個龐大的空間場景下,記錄了美國南部特有的風貌和歷史的變遷。同時也反映出歷史的前進性,原始社會慢慢被現代所取代,資產階級的殘暴,奴隸制度和種族歧視的瓦解,兩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性以及人們道德良知的泯滅,等等。在這個虛擬的空間背景下,福克納打造了一個心中所想的南部城市,形形色色的人們正如他生活中遇到的那樣,瑣碎的小事正如他家里每一天發生的一樣,慢慢豐富到了各階層,在后續的大多數作品中得以延續,形成鮮明的對比。
2. 生活空間
在福克納的作品中,對生活空間的描述占了較大的比重。通常以家庭作為出發點,通過家庭中的內部空間的描述來塑造不同的人物特性,而這些來自不同家庭的人物又會和來自其他家庭空間的人融合在一起,演繹了一系列經典的情節。20世紀前夕,動蕩的國際局勢下,人性其實是復雜的,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有其鮮明的特性,而這些小的家庭單位折射出當時社會的現狀。
福克納在初期作品《沙多里斯》里首先勾勒出了一個以祖父為原型的沙多里斯上校。是福克納家中的頂梁柱,有高度榮譽感的英雄般的人物。對于年輕的福克納,其實是很向往成為一個祖父那樣的人。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祖父在南方種族主義下的殘暴本性,這種人性的劣根性最終導致了南方的衰敗。
《八月之光》中,伯頓小姐和克里斯默斯懸殊的身份差距,注定了感情的不公平。看似平等的同樣缺失身份并遭人唾棄的兩人,卻因為不同的生活空間所培養出的性情彼此無法依靠,甚至殘忍殺害了伯頓小姐。生前被人孤立,死后被過度渲染,形成了極端的對比。不同的家,不同的住宅,不同的生活習慣,都是放大了的、靈魂孤寂的表現,也是另類病態家庭的真實寫照。這些成千上萬有著差異的家庭形成了空間的錯落,在南方貴族逐漸落敗的家庭中,有著和每日經歷苦難的貧苦大眾一樣的人物,經歷了家族封閉、沒落、衰敗,隨著歷史的發展,慢慢形成了冷漠等殘酷的心理特征,直到慘劇的發生。
《我彌留之際》,本德倫一家被貼上了冷漠的標簽。本德倫夫人是個心中沒有愛的人,無論是對待子女還是親人,角色十分冷漠。僅僅對私生子額外照顧。孩子們對這位母親的態度也是異常冷漠,甚至對她的死亡也依然無動于衷。在本德倫夫人死后第二天,本德倫先生就迫不及待地迎娶了新妻子,體現了此人的無情。本德倫一家在這部作品中呈現出來的人物特征令人感到傷感。福克納對家庭關系的描述一直是很直接、真實的,甚至可以說是直言不諱的。這一敘述特點與福克納的經歷有關,他一直與父親關系不夠融洽,父親沒有像祖父那般強勢堅韌,一生碌碌無為,遠離成功。自己的婚姻也不幸福,與妻子矛盾重重。而且像父親一樣,有酗酒的習慣。最終,這種對家庭的矛盾感構成了人性的悲劇意識。對于作品中家庭的描述也顯得額外謹慎,甚至偏激。從中折射出在“家”空間的描寫中,悲情多于溫暖。
3. 擬想空間
擬想空間,這類敘事空間一般包括心理空間和意象空間。依據現有的場景描述和人物特性加以聯想,一般賦予豐富的情感色彩。這類空間需要讀者強大的內心和縝密的觀察力,想象并判斷真實的意象,得到真正的精神體會。福克納在小說中精心塑造了意象和意象空間,融合了敘事和意象手法,使他的作品呈現出獨特的風格。
《喧嘩與騷動》中凱蒂的人物塑造,一度被福克納認為是美麗而悲慘的。福克納運用對位式結構,從不同角色視角中獲取對凱蒂的評價。作品中出現標志的四個時間,反復穿行在時空中,時序的顛倒體現著非凡的意義。凱蒂原本是個母愛泛濫的女孩,細心照顧著弟弟,天真純樸。在成長過程中,慢慢抵觸南方社會的黑暗,加上性格上的倔強,行為上也漸漸出格。從與情人懷孕,到突然結婚,被丈夫發現隱情,被拋棄,留下小昆丁獨自一人去另外的城市尋求機會,再到混跡不同的男人圈子,放浪形骸,最終一無所獲。通過尋找不同的敘事線索,時空交錯的順序,從不同的空間形式感嘆凱蒂悲慘的一生。
參考文獻:
[1]潘瑤婷.威廉·福克納的敘事風格[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7):96-99.
[2]賴賽宇. 《喧嘩與騷動》的敘事結構模式[J].南昌大學學報,1998 (3):32-36.
[3]王欣,石堅.時間主題的空間形式:福克納敘事的空間解讀[J].外國文學研究,2007(5):129.
[4]米克·巴爾. 敘述學 敘事理論導論[M].譚君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60-161.
[5]程錫麟等.敘事理論的空間轉向[J].江西社會科學,2007(11):26.
[6]威廉·福克納. 福克納短篇小說集[M].陶潔編.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41.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