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友姑
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學要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充分經歷發現解法的過程,使數學思維伴隨著問題的解決而得到發展。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我們的數學課堂也在默默地改變:努力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在“做數學”過程中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 愉快而輕松的感覺。
關鍵詞:數學 學習 愉快
在“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感召下,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怎樣去面對數學課堂——這塊我們生命力價值所在地,讓我們的學生享受數學,盡情揮灑飛揚的個性,迸發潛有的靈性,使他們在這里愉快的學習和成長,這不正是新課程理念下追求的理想課堂嗎!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全身心地體驗著這一切,并且用實際行動不斷地嘗試著、探索著,現談一談自己思想觀念的轉變及一點思考與體會。
一、以學生發展為主體
“以學生發展為本”這個新理念,既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也是它的歸宿。《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為此,我們的課程目標應該是多元化的,我們除了對知識能力的關注外,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不僅要對學生今天的數學學習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負責。我們若真正確立了這樣的理念,就會在行動上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與學生交流起來就會充滿感情,就會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學生也會充滿信心地去探索,去交流、去創造。
二、抓住學生心理,藝術地施教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小學生認識和掌握知識的規律,以及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通過藝術地施教,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樂學的境界。
1、動手、動腦數學是簡單的
好動、偷懶是兒童的一大心理特征。皮亞杰也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是知識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對于以具體形象為主的小學生來說,動手操作更是一種以“動”促“思”,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途徑。教師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心理特點,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學到知識,在“偷懶”中找到捷徑,并從操作過程中體會到數學是簡單的。
2、變一變數學是有趣的
剛剛跨進小學校門的小朋友還沉浸在兒童樂園的滑梯上,沉浸在美妙的童話世界中。對于學習,他們感覺有些新鮮,有些好奇。什么是學習?——嚴肅的課堂,嚴厲的老師,枯燥的作業?這時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卡通人物等孩子喜歡的事例:大象長著長鼻子正和長頸鹿比高矮;我們的校園也有那么多數學問題:跳繩的有多少人、踢球的兩隊共有多少人,小紅跑第一、小剛跑第幾……還有那圓鼓鼓的“○”,尖頭尖腦的“△”,端端正正的"□”,更是令孩子們愛不釋手。在他們的手里,時時變換著美麗的圖畫:蘑菇,房子,小兔……孩子們一下就樂了,我們的數學真有趣, 就像童話一樣,這樣老師帶著孩子們,乘著想像的翅膀,遨游在數學樂園中,去解開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
三、還數學原本,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1、提供“生活原型”
數學教學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對比較抽象的概念、定義、公式、法則能從實際體驗出發理解和掌握,強化數學意識,培養數學能力。
如在教學加減法簡便運算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多減要加,我舉了這樣一個實例:小冰帶了253元錢,到商店買一臺標價98元的收錄機,從口袋里拿出( )張一百元,營業員找回小冰( )元,這時,小冰口袋里還剩( )元。要求學生除了填出上面三個空格,還要用算式表示出求還剩多少元的算式來。結果學生列出了這樣的算式:(1)253–98;(2)153+2;(3)100–2+153;(4)253–100+2。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幾個算式,尤其是(1)、(3)、(4)三個算式。學生自然能體會出:算式結果相同,但算起來后兩種比較方便。學生也能體會到為什么多減要加的道理。
2、借助“生活經驗”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注重借助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請看“一步乘法應用題”的教學片斷:鞏固練習時,我設計一道這樣的題目:爸爸、媽媽和小芳一起去看電影,每張電影票6元,一共要用多少元?一位叫陳銘的男生問我:“老師,小芳多大了?”我疑惑地問:“你問這干什么?”他說:“如果小芳很小看電影的時候,坐在爸爸、媽媽的腿上就不用買票了。”是呀,我怎么沒想到的。他說:“我小的時候和爸爸、媽媽去看電影,一直是買2張票的,現在去才買3張。”這時,教室里沸騰了,有的學生說:“這道題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小芳還小不需買門票,要求2個6是多少;一種是小芳需要買門票,就是求3個6是多少。”有的學生說:“有的時候也會只需買半票,學生優惠嘛!所以會出現3種情況,不買票、買半票、買全票。”
學生在解題時,能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多角度的考慮,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說這是一種創新,是學生具有良好數學意識的體現。的確,數學來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數學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學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實際生活背景的數學問題。上述例子,陳銘等同學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經驗,才有了不同一般的回答。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除了要注重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外,還要注重為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解題的依托,使學生學會借助生活經驗思考問題。
3、回歸“生活實踐”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解決問題。“學生學了本領,就想用”這也是孩子的天性。
例如:教學“利息、利率”這一內容,學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義,知道了計算利息的方法,學生躍躍欲試的心情可想而知,書上的習題學生感覺不夠“解渴”。此時,我及時安排了以下作業:(1)做自己的小會計,到銀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積攢的錢存起來,想一想怎樣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匯報給大家。(2)做家庭小助手,幫媽媽理財,算一算媽媽存的錢利息是多少?到期扣除利息稅后應取回多少錢?怎樣存最合算?學生極有興趣,他們不但到各家銀行去了解各種存款種類的利率,還考慮到存多長時間比較合算,最后還考慮存的方法,是逐年逐年把本金和稅后利息存入,還是整存整取?有沒有國債可買?有沒有建設債券可買?然后進行交流匯報,并闡述理由。在這一系列的實踐中,學生對利率、利息、稅率這些知識的理解極為深刻,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此項活動既讓學生懂得了儲蓄的意義以及利率調整與社會生活、國民經濟發展的關系,體驗社會各行各業都存在著激烈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對學生進行了不亂花錢、珍惜家長勞動果實的思想教育,實現教知識與育人的統一。
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多種多樣,因此,用數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也是各異的。數學教學要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充分經歷發現解法的過程,使數學思維伴隨著問題的解決而得到發展。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我們的數學課堂也在默默地改變:努力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在“做數學”過程中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愉快學習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