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克魯格曼關于“蛙跳理論”的解釋和相應的現實意義,具有后發優勢的發展中國家想要趕超具有先發優勢的發達國家需要進行發展動力轉換,由后發優勢轉化為先發優勢。接下來詳細介紹了“蛙跳理論”的三個階段并詳細分析了每個階段,揭示了發展中國家需要經過“古典型—學習型—創新型”三個階段才能趕超發達國家。并在本文最后得到的啟示中認為在全球價值鏈環境下對“蛙跳型經濟增長”理論最后階段進行理論研究和創新可能會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方向。
關鍵詞:蛙跳理論 資本積累 效率提高 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0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176-02
一、“蛙跳理論”
從發展經濟學學科的出現至現在,涌現出了大量的關于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及發展規律的理論,而“蛙跳理論”的出現則提出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在短期內會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甚至趕超發達國家的可能性,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躍進提供了相應的理論基礎,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如何選擇今后的發展道路有著重大的意義。
1993年克魯格曼在研究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規律之后,率先提出了基于后發優勢理論的“蛙跳理論”。其認為,后發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不僅體現在“跟隨性”,而且可以實現跨越,直接進入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因為經濟發展領先而產生的先發優勢被發展中國家跟進學習;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對發達國家進行技術學習和制度學習,并因此會產生相應的“模仿創新”,此即“后發優勢”。并產生相應的“后發利益”:制度型后發利益會誘發制度變遷;技術型后發利益會誘發技術創新。但是由于先發利益的長期遞增和后發利益的遞減規律使得發展中國家要想趕超發達國家,就要做到發展動力必須由后發優勢轉化為先發優勢。
我國目前為止對“蛙跳理論”研究有重大突破的成果之一是黃先海的《蛙跳型經濟增長——后發國發展路徑及中國的選擇》。該文十分清晰透徹地分析了“蛙跳理論”,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很強的借鑒意義。將蛙跳型增長根據經濟發展的階段劃分為三個階段:古典型蛙跳—學習型蛙跳—創新型蛙跳。并提出了每個階段發展所需的要素:資本積累—效率提高—技術創新。通過這三個階段發展中國家得以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對我國甚至整個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都有著很強的借鑒意義。而之后的學者在進行“蛙跳理論”的研究時基本上也都是按照這三個階段開展。比如張旭昆(2007),舒元、楊揚(2009)因此本文將按照這三個階段對蛙跳理論進行詳細的分析。
二、研究思路
(一)資本積累階段
在資本積累階段,有著眾多的經濟理論強調了資本的重要性,認為經濟的增長過程體現著資本積累過程。包括 “臨界最小努力”、“大推進”理論和“兩缺口”模型。“臨界最小努力”強調發展中國家必須使投資率大到足以使國民收入的增長超過人口的增長,從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改善;“大推進”理論中羅森斯坦羅認為,落后國家必須實現工業化(農業生產和非農業生產中日益相對少地使用勞動,更多使用資本)到全面大規模地在工業部門投入資本;“兩缺口”模型通過對“儲蓄約束”和“外匯約束”平衡性的研究,認為一國在發展過程中要積極使用國外資源,并且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這些理論都強調了在經濟發展起始階段的起飛必須依靠資本完成,資本是經濟起飛的基礎,在原始階段一定要完成相應的資本積累。在新古典理論框架下,索羅建立起的索羅模型,正是說明了經濟的增長過程正是資本積累過程。其中是人均資本量,是勞動增長率,是折舊率,是人均資本k的有效折舊率,即人口增長也使人均資本減少。
但是由于資本邊際報酬的遞減性決定了不可能一直主要依靠資本來實現增長。由索羅模型可知,由于要素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存在,作為資本積累的重要因素,資本的邊際收益率會隨著人均資本存量的增加而不斷下降。越到后期資本的報酬越小,效率就越低,產生的影響就越小。當資本的邊際收益率趨向于0的時候人均資本存量會趨于穩定,此時的總產出水平等于自然人口增長率。不過正是由于要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存在,使得后發國家的增長速度會遠遠高于基本上處于穩態狀態下的先發國家,從而產生后發國家會趕超先發國家的機會。但是,考慮到現實情況,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國家的資本形成和資本使用的效率偏低,導致大量的資源浪費,抑制其發展。所以接下來就要實現效率的提高。
(二)效率提高階段
效率增進階段即“學習型蛙跳”階段。在這一階段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過程會借鑒發達國家的制度和技術,通過對發達國家的制度和技術的模仿學習,提高自身的增長效率,也就是后發優勢。發展中國家通過對先發國家已公開的先進技術的引進、模仿、消化、吸收和本土化的改造以及對相應先進制度的模仿學習和改造迅速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在這一階段就要求發展中國家必須保持開放。在開放的條件下通過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或跨國公司實現差距收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越大,增長的速度就越快;對外開放的程度越高,增長的速度就越快。
國際直接投資(FDI)或跨國公司(MNC)會對東道國產生“生產力溢出”和“市場能力溢出”兩方面的溢出效應。可以直接幫助發展中國家學習到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并可以直接幫助當地企業使用和模仿該創新,從而促進效率的提高。同時FDI的溢出效應還表明,技術變革與資本流動有關,資本進步快,資本回報率高,資本就會進入,而資本的進入又會促使更快的技術創新,產生一個良性的循環,從而促使發展中國家趕超發達國家。至于制度的引進和模仿,我國的金融制度就是在向發達國家模仿和消化吸收轉化為適合本國國情的金融制度。制度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修正的過程,需要在探索中找到屬于我國國情的制度。
(三)技術創新階段
由于后發優勢的遞減規律,我們可以得出,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效率的增加也會變得緩慢,達到“最后最小的差距”,這時就需要進行關鍵的一跳:創新型蛙跳。克魯格曼等人認為,領導者的成功會積累制度剛性,也就是制度僵化,最終會損壞其經濟績效。在發生重大的技術革新之后,由于發達國家先行高工資、高福利等既得利益的影響,它會延遲對新技術的應用;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原有的技術已經很成熟,新技術的引進可能在前期需要增加成本,即“技術鎖定”,因此發達國家會選擇在發展中國家實驗新技術,或者說發展中國家由于自身發展水平的不足更愿意采用新技術,從而實現大的突破,甚至直接進入到發達國家的行列。如果落后者有更高的制度效率或更大的生產規模,它可能會最終成為領導者。因此克魯格曼認為技術創新是后發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的契機。我國目前要達到的就是這個階段,我國在很多方面都已經進入瓶頸階段,必須實現這一關鍵性的一跳,才能突破現在的低迷狀態,避免進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啟示
“蛙跳型經濟增長”理論的三個階段:資本積累—效率提高—技術創新揭示了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要經歷的不同要素的重要性,不同的要素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程度并不一樣。要素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由資本轉向到技術,資本在經濟發展的初期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然而由于資本積累的邊際遞減規律使得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資本發揮的作用僅能使經濟發展水平維持在自然人口增長率水平。這時對先進技術的學習便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求開放,開放的程度越高,技術的學習能力便越強。國際貿易對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階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能走到今天的這個程度與對外開放和國際貿易密不可分。由于“最后最小差距”的存在,一味模仿和學習技術對經濟發展會產生瓶頸作用,想要突破瓶頸就必須進行技術創新。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源泉,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選擇。在經濟全球走向一體化的今天,國際分工已是開放國家最普遍的一種行為,同時也是各國在全球化中尋求發展機會和突破瓶頸的一個良好途徑,在全球價值鏈的環境下對“創新型蛙跳”,即“技術創新”階段進行理論性的研究和創新,或許能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開拓新的一條道路。
參考文獻:
[1]黃先海.蛙跳型經濟增長—后發國發展路徑及中國的選擇[D].復旦大學, 2003.
[2]黃先海.后發國的蛙跳型經濟增長:一個理論框架[J].經濟學家,2005(2): 41-47.
[3]張旭昆.后發國經濟增長的追趕動態及路徑選擇[J].浙江社會科學, 2007(3): 212-214.
[4]舒元.區域產業分工和趕超—基于蛙跳理論的分析框架[J].財貿經濟, 2009(5): 111-116.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