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萌
(大連外國語大學意阿語系 遼寧 大連 116044)
一、“一帶一路”建設提出的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順應了時代要求,可以加快各國經濟發展,實現人文交流的愿望,是一個共同合作共同繁榮的新發展平臺。絲綢之路始于古代中國,是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中國從漢代將絲綢、瓷器、茶葉、冶鐵、耕作等商品和技術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國外,同時帶回國內沒有的東西,正是這種互通有無的經貿聯系和文化交流的存在,提高了沿線國家的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絲綢之路”是一種從古到今要延續歷史的精神,傳承并提升古代文明,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在物質和文化更廣泛的交流合作,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戰略。我國自1979年開始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38年間年均GDP增長9.7%,對外貿易年均增長16.4%。2009年中國的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中國的出口超過德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2013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2014年中國的經濟總體規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改革開放38年來,我國已經成為一個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從中等偏上的國家發展成為高收入的國家,根據改革開放的經驗來看,為了更好的發展,我國應重視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和資源。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在國際上,我國應承擔相應的責任,也應該在國際事務和規則的制定上擁有相應的影響力和發言權。“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是中國邁向國際事務決策處理平臺的基礎,更是中國發揮其影響力擁有世界發言權的平臺。
二、“一帶一路”的機遇與挑戰
“一帶一路”以推動實現區域內互通為重點,其中以中國對外投資為核心部分。因此,對于我國企業來說,未來一段時間的對外投資和試產開發應多以“一帶一路”戰略為核心和重點。過去時間里“一帶一路”沿線上以來已經形成了很多區域的、多邊的、雙邊的合作機制。各國之間經濟文化合作理念已經形成,很多計劃和建設已經處于進行中。“一帶一路”戰略的目的是把已經形成的亞太經濟合作推到更高的層次上。發揮其作用的本質是弄清戰略背后存在的機遇與挑戰。
①政府層面的相互合作。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的國家多,國家間的經濟發展各異,文化不同,且利益訴諸存在差異。對于中國來說盡快制定以雙邊為主、多邊為輔的政府層面合作交流機制,能夠更好的為中國外資投入和市場開拓奠定良好基礎;②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應以為沿線國家改善基礎設施為主,輸出國內過剩產能,推動沿線國家經濟一體化;③消除其他國家對中國倡議的疑慮。我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的意圖是實現合作發展,共同受益。國際社會上少數人認為其是中國戰略擴張的幌子,認為其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新的計劃新的戰略出臺遇到質疑是常態,我們要做好一些示范工程,實現利益共享來驗證一帶一路的價值;④處理大國關系。美國曾大力推動的TPP(跨太平洋伙伴)、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PP和TTIP覆蓋的內容與貿易自由化水平都遠高于世界貿易組織多邊貿易規則,是一種以發達國家為基礎的經濟貿易合作體系。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發展中國家被拒之門外,造成這些國家地緣經濟。同時,美國不少學者認為“一帶一路”是對美國亞太地區再平衡政策的抗衡,中國應多于其他國家達成共治,在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打造”去美國化“的全球秩序。
三、 “一帶一路”戰略不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一帶一路”戰略對于中國和沿線國家經濟起到促進作用,對區域一體化產生的積極影響,可能發揮馬歇爾計劃對戰后歐洲經濟復蘇和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完全不同的時代背景、以及中美利益訴諸的差別,二者之間都有本質區別。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多會面對資金短缺,發展停滯的問題。二他們的資源豐富市場需求大,恰與中國構成了良好的互補性,中國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也需要同其他國家一起發展互補的領域。因此,“一帶一路”是中國同沿線國家長期共同發展目標,為實現中國與沿線國家經濟共繁榮起到促進作用。
而馬歇爾計劃是戰后美國對西歐的援助計劃,前提是一項政治和安全戰略,具有明顯的排他性。馬歇爾計劃出臺的背景是美蘇圍繞戰后歐洲形成政治真空進行爭奪的背景。由此可見,馬歇爾計劃是建立在意識形態基礎上的政治和安全戰略。
四、附錄
1中國—東盟博覽會。CHINA-ASEAN Exposition 簡稱CAEXPO。由中國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倡議,由中國和東盟10國經貿主管部門及東盟秘書處共同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承辦的國家級、國際性經貿交流盛會,每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是中國境內由多國政府共辦且長期在一地舉辦的展會之一。以展覽為中心,同時開展多領域多層次的交流活動,搭建了中國與東盟交流合作的平臺。
2《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
3購買力平價。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由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提出。在經濟學上,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以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購買力平價匯率用于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差異,現行的貨幣匯率對于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會產生誤導。
4順差。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反映出來的貸方余額,即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對外經濟往來的收入總額大于支出總額的差額。
5TPP(跨太平洋伙伴)。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也被稱作“經濟北約”,是目前重要的國際多邊經濟談判組織,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中的新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文萊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
6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即美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議題涉及服務貿易、政府采購、原產地規則、技術性貿易壁壘、農業、海關和貿易便利化等。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是歐美發起的貿易優惠協定,打造歐美自貿區,官方預計能讓歐盟國內生產總值提高0.52%,但此數據有重大爭議,所以三年多輪談判未能達成共識。若簽訂完成將涵蓋目前世界1/2的GDP,覆蓋世界上較富有的8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