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朦
(上海市錦天城(南京)律師事務所)
【摘要】商標權和商號權沖突問題突出,根本原因是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不完善,具體包括注冊登記制度不完善,缺乏明確的沖突解決機制,現行法律更偏向于保護商標權,實踐中商業主體追求利益的投機行為也加劇了兩權沖突。兩權沖突的類型有通常形態和新型形態兩種。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以商標類規定和商號類規定分別具體分析了相關規定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商標權 商號權 權利沖突
一、權利沖突的原因
商標權和商號權二者發生沖突的根本原因是法律規定不完善。作為處理沖突問題的直接依據,法律法規制定的不成熟導致商標權和商號權沖突。然而理論上商標權并不必然與商號權產生權利沖突,兩種權利在最初以法律的形式被確定下來時,立法者為兩種權利規劃出各自的權利實現途徑,但在實踐中權利實現路徑難免發生了交叉并沒有按照立法者理想的規劃,突破了自身權利的自由界限,最終產生了沖突的反效果,這無疑要歸因于法的制定及實施過程存在一定的疏漏。
首先,商標和商號的注冊登記制度不盡完善。商標權和商號權授權機制分散,不同的部門分別進行商標注冊、商號登記工作。其次,現行立法沒有明確規定商標權和商號權沖突的解決機制。再次,我國的立法更傾向于保護商標權,相較于商標權,對商號權的保護力度明顯較弱。最后,因為法律制度和審查內容的不同,在實踐中還出現了一些投機分子,選擇在外國或中國香港地區成立公司,其商號同內地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標相同或相似。這些企業用與馳名商標相同的商號在內地進行商品銷售或提供服務。這些行為無疑都蘊含著商標權和商號權的沖突。
除此之外,現行法律無法概括地解決實踐中商標權和商號權沖突的新情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競爭日益激烈,優勝劣汰是商業主體們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二、我國解決商標權和商號權的立法規定及其存在問題
(一)商標類法律法規相關規定及其存在問題
2013年我國新修訂的《商標法》在第九條及第三十二條,都將保護在先權利作為商標注冊前提要求,但存在幾個問題。首先,第九條明確指出不得與在先的合法權利相沖突,突出了在先權利的合法性。但在中國,商號權并不是法定權利,法律法規對不同的商事主體分別賦予不同的稱謂:個體工商戶和個人合伙使用“字號”一詞,企業法人則使用“名稱”一詞,雖然《民法通則》規定個體工商戶、個人合伙“可以起字號”,但《民法通則》與專門涉及企業名稱的專項法規,均未有企業名稱、商號的定義性規定,因此有關商號的法律性質、地位、保護等問題模糊不清。在此背景下,即使商號經過長期的使用,使用者也無法因此獲得商號權,這是不全面的。其次,法條并沒有細化在先權利的類型,我們也無從得知商號權是否屬于在先權利的一種。《商標法(2013)》第五十八條間接認可了商號權的存在,學界也支持商號權是在先權利的一種,但也僅限于理論之中,沒有通過法律予以確認。再次,沒有列舉什么是妨害在先權利的行為,只是籠統的禁止,致使在實踐中權利人沒有直接法律依據可循。商標法第五十七條列舉了侵犯商標權的七種情形。但細看七種行為,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和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這兩種行為,都是侵犯在先商標權的行為,而并未涉及與商號權的沖突。而第七款兜底條款構成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但具體商標權和商號權沖突的情形是否適用,僅依據這條尚不能確定。《商標法》新增的第五十八條,有助于商標權和商號權之間沖突的解決,是《商標法》取得的可喜的進步,但比較籠統不利于指導實踐。
為保障《商標法》的順利實施,2014修訂的《商標法實施條例》其中明確了何種行為可看作是《商標法》第五十七條第(二)項所稱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該條雖然規定了相似標志所引起的侵權行為,但是沒有明確規定商號能否適用,也沒有規定誤導公眾該如何界定,在實踐中不能有效解決商號權和商標權沖突的問題。
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第一條雖然涉及了在先商標權和商號權沖突的情形,但對于“突出使用”沒有明確的界定,關于企業商號與字號的區別也沒有明確。此外,新修訂《商標法》的規定也無法與此條款對應,造成使用上的障礙。
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審理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沖突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賦予了法院對于具體案件的自由裁量權,沒有對商標權和商號權的沖突提供統一的界定標準,內容過于空泛,無法對實踐進行準確指導。
通過對商標類法律法規的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在法律中規定了在先權,但沒有規定商號權能夠作為在先權適用有關解決商標權和商號權沖突的規定;雖然規定了商號和商標如果產生混淆將會產生侵權責任,但卻未進一步細化混淆的標準,為商標權和商號權沖突的認定和責任的追究加深了難度。
(二)商號類法律法規相關規定及其存在問題
1991年施行的《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于2012年進行了修訂,該規定與商號權有緊密的關系。根據第七條,商號是企業名稱的一部分已經從立法上予以認可。第九條粗略的概括了商號同商標可能產生混淆的情況。
1993年施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可以說是對市場競爭中商業標志保護的最后防線,《商標法》第五十八條可以看出該法雖列舉了不正當競爭性行為,但因缺乏了針對性,對于商標權和商號權沖突所引起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卻不能嚴格防范。其中該條模糊的提到使用他人企業名稱并引起群眾誤認屬于欺騙性交易,應當受到法律制裁,所以在具體的案件中,還需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
2004年修訂后的《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如果出現企業名稱權妨害商標權使用的情況,可對企業名稱進行糾正,但判斷的條件具有主觀性和不確定性,使該條在實踐中的可執行性不強。
通過對商號類法律法規的相關條文的系統解讀,能夠看出在商號類法律法規中提到了商號的含義,但卻比較模糊,商號始終無法作為一項法定權利得到應有的保護。有關法律對商標權和商號權沖突的情況做了抽象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標權和商號權沖突的解決,但由于比較抽象化和原則化,很難指導實踐。另一方面能夠看出我國法律對商號權的保護力度相對較弱,對商標權的保護比較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