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亞萍+邱競宇+朱登玉
摘要: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勢必會影響其健康成長,嚴重時危及生命、甚至影響社會的穩定。為中學生提供一個安全、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關鍵詞:中學生 青春期心理健康心理危機形成原因干預措施 應對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關心學生的健康,是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隨著中學生中自甘墮落、自殺、自殘等心理危機事件不斷涌現,青少年在刑事案件所占比率的逐年攀升以及暴力犯罪的年輕化等因素,有關青少年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深入開展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狀況進行調查研究,查找和發現導致這些問題的成因,以便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來解決影響中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難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勢必會影響其健康成長,嚴重時危及生命、甚至影響社會的穩定。為中學生提供一個安全、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一、調查的對象
初中生(七年級和九年級)、高中生(高二年級)和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
二、調查的內容
中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依據是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敝饕ㄒ韵缕邆€方面:①個體的適應性和對學習壓力的承受程度;②應對心理負面情緒或心理危機等的自控力;③與同學、老師的人際交往;④家庭環境;⑤家?;?;⑥社會環境;⑦中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狀況等方面。
三、調查的方法
采用學生和家長問卷調查、訪談、心理危機個案疏導追蹤和社會調查相結合。
四、調查的形式和程序
由問卷調查、走訪部分中學生的家長、走入不同層次(城市、城鎮、農村)的學校,跨區域學校間聯合協同、深入社會調研相結合,調查問卷分學生卷和家長卷兩部分。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團體施測和隨機抽測相結合,以記名或不記名方式自愿填寫,依次對560名初中生和665名高中生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然后又對近500名中學生的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匯總分析,研討論證,得出結果。
五、調查的結果
初中生參與問卷調查560人,無效問卷5份。其中男生299人,女生261人。高中生參與調查656人,無效問卷3份。其中男生345人,女生311人。學生家長參與調查500人,有效試卷468份。其中初中學生家長257人、高中學生家長211人。
現將有關中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幾個重要方面的調查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一)個體的適應性和對學習壓力的承受程度方面
1.個體適應性方面
調查發現處于青春期12-13歲的七年級,有19%的同學不適應新學校的管理方式,其中男生適應性最差(占28%),女生適應性最強(僅占4%)。九年級同學對學校的管理方式的適應性明顯降低了。這充分說明他們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時,男性個體的適應性明顯比女性差。走訪發現七年級同學,對新的學習環境、新的學習內容或新的學習方式等方面的不適應。中學生的適應性在穩定的環境中會逐步得到培養與提升,但是,總體上仍有16%的個體適應性始終較差。
2.學習壓力承受程度方面
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普遍覺得學習緊張、壓力大,處于青春期的七年級學生剛進入中學時學習壓力最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抗壓能力逐漸增強,覺得學習緊張、有壓力的程度有所降低,但是仍然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中學生覺得學習緊張、壓力大。
(二)應對心理負面情緒或心理危機等的自控力
走訪、調查發現:有大部分中學生感覺在遇到問題時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產生心里沖動;有些中學生意志力薄弱,不能自我約束,養不成良好的習慣,致使成績不理想。這些同學應對突如其來的負面情緒或心理危機等的自控力也較差。
(三)在人際交往方面
中學生人際交往方面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總體上,九年級人際交往失敗的同學最多。剛進入中學的七年級女生人際交往失敗也相當突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女生與人交往變得更加融洽,相對而言,男生恰好相反,與人產生心理矛盾的幾率增大。走訪、調查發現當今中學生特別是畢業年級中早戀現象相當多,且一旦失戀產生的心理障礙往往也很嚴重,值得引起老師和家長們高度重視。
有關中學生缺少家長、集體和教師關愛的調查結果顯示:總體上,中學生家長對起始年級和畢業年級的孩子關愛較多,但畢業年級同學覺得缺少集體的溫暖。高二年級同學覺得缺少家長的關愛的最多(占8%)。走訪、調查發現:有大部分的學生認為沒有小學的時候與同學和家長相處得那么親密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再樂意與父母或老師溝通了,給父母有一種疏遠感,甚至有了心理煩惱時悶在心里也不愿意告訴父母。
有心理煩惱時,中學生通常采取的處理方式調查結果顯示:有38%的同學憋在心里自我安慰,九年級高達42%。有10%的同學寧愿壓到心底生悶氣,也不愿與同學、老師或家長溝通。這是導致心理危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值得特別關注!
(四)在家庭環境方面
1.一些中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差,家庭心理氣氛不好
不利的家庭環境影響是誘發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調查顯示:7%的同學覺得缺少家長的關愛,甚至是受到歧視。隨著新型城市化進程加快,一些農民工常年進城或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有很多中學生留守在農村,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愛,更談不上心理上的呵護。有的父母經常吵架或在家聚眾打麻將等,父母的離婚率也在逐年攀升。這樣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多,他們缺少關愛,甚至受到家長的歧視,使得發生心理危機的人數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2.家長的期望值過高
調查結果顯示:九年級家長的期望值最高,占49%,說明家長對初中生的期望值過高,來自家長的壓力會更大一些。按性別來分,剛進入青春期的七年級的父母對其期望值最高,占61%,家長對男生期望值均高于女生,也許是受“望子成龍”傳統思想的影響,對男孩寄予厚望所致。
(五)在社會環境方面
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業的危機感逐漸增強,就業壓力也成為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另外社會環境不好,輿論導向有偏差。
(六)中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狀況方面
從走訪中學生家長和家長調查問卷的結果來看,比學生問卷反饋的結果更真實、更客觀,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狀況更是令人擔憂!家長們普遍認為當孩子進入中學后,沒有童年時那么聽話了,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溝通上的障礙,有些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negative mind)。有的學生這種情況甚至很嚴重。部分家長覺得與孩子之間有了很明顯的“代溝”(gengration gap)。
六、中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危機主要形成原因
(一)青春期個體適應性較差,家長期望值過高,學習壓力大
調查結果顯示:有60%的同學覺得學習壓力大,激烈的競爭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很難適應。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自控力和承受壓力的能力就像肌肉一樣,如果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也會逐漸變弱的,就沒有原來那么強勁有力了。要想提升這些能力需要有張有弛、科學培養。再加上家長期望值過高,總想讓孩子考上一個好的學校,于是利用假期和周末為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輔導班,使得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緊張的學習狀態中,身心都沒有時間得到休息和調整,自控力減弱,適應性也隨之變差,各方面壓力過大,多種因素疊加就容易誘發心理危機。
(二)個人社會關系微環境不好,人際交往失敗
調查結果顯示:人際交往失敗會對中學生造成很大的打擊。進入中學后心理煩惱因素增多,矛盾激化,一些關系破裂,如失戀、與人交往失敗等。心理煩惱無法排解時,就可能會產生心理危機、絕望甚至是輕生的念頭。如心理疏導不及時,心理健康及生命安全會受到嚴重威脅。與人溝通不暢,人際交往失敗是導致心理危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三)家庭環境不好,家?;由伲尾怀山逃狭?/p>
家庭環境因素主要是指父母的個性、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心理氣氛等。家長的人格和行為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很多家長不懂得心理學知識,直接影響著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長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25%的家長不主動配合學校的調查,在家?;臃矫娑鄶堤幱诒粍拥匚?/p>
(四)社會不良現象誤導,社會輿論導向有偏差
13-18歲這個年齡段的中學生對社會有著極大的好奇心,想廣交朋友、多認識社會,來者不拒、無原則地接納來自社會的各種信息。他們無力甄別是與非,極易受到社會不良習氣的誘惑或誤導。特別是當今網絡極為發達,一些黃、賭、毒充斥著社會的角角落落,稍有不慎,中學生就會誤入歧途。大眾媒體、社會輿論有些方面做的很不到位或引導有偏差,譬如一些電影、電視、卡通片浮夸的故事情節很易被青少年效仿,對中學生在心理教育起了反作用。
七、干預措施和應對策略
(一)增強自身適應性,管控好各種壓力
心理學家丁瓚說:“人類的適應最主要的就是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障礙主要是由人際關系失調引發的?!彼砸龑W生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提升學生適應性的重要一環。要想適應中學的學習生活,要注意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形成的良好心理素質,做好迎接新挑戰的準備。到中學后,盡快融洽與同學、老師、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關系,提高自身各個方面的適應性。在中學生轉換學段時,有序對新科目進行學法指導、新教師介紹、新學校認知等方面進行科學教育和引導,使他們盡快適應中學新的學習生活。
(二)學生、老師和家長間進行良好的溝通,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1.作為學生,主動與同學、老師和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
人與人通過溝通,相互間增進了友誼,增加了信任,即使以后發生了一點小矛盾,也會通過理智的交流化干戈為玉帛。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就能從心理關系上與人增進親密感、融合性和協調度,就能相互接納,相互啟迪,相互激勵,促進個人成長。
2.作為家長和教師,與學生有效溝通的前提是“熱愛、尊重和理解學生”
溝通是教育的基礎,通過良好、有效的溝通,才能接納你的思想和啟迪。遇到有心理障礙的孩子時,要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使學生感覺得到交流帶來的快樂和體驗,就會慢慢接納你,逐步打開心扉。想方設法誘導學生將壓抑在心中不平的、不滿的、苦悶的、憤恨的不良情緒全部傾瀉出來,也就基本解決了心理問題,教育目的也就達到了。
(三)優化家庭環境,加強家?;?,形成教育合力
創辦家長心理教育輔導學校,聘請心理專家及時講解相關知識和技能,既能彌補家長在心理教育方面的欠缺,又能讓家長認識到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家?;?,教師要及時與家長溝通,充分挖掘家長在學生心理教育工作中發揮的潛能。雙方相互協作,摸清學生的心理動向,做到學校與家庭心理教育相吻合、時空全覆蓋,形成教育合力,以期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抓好新入職教師的培訓,強化教師隊伍
政府機構的規劃、人事社保、教育等有關部門相互協同謀劃,科學合理布局學校。增強全局觀念和大局意識,劃區域、跨學校統一調配優質教師資源,優化完善教師結構。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狠抓新入職教師的培訓,提升教師整體素質和心理教育水平。
(五)凈化社會環境,加強社會輿論導向的監督
政府有關部門要多樹立榜樣,大力弘揚正氣、凝聚正能量,倡導良好的社會風尚。加大監督和治理力度,凈化社會環境。管控信息和網絡環境;嚴打充斥著社會各個角落的黃、賭、毒;文化界多創造積極向上、催人奮進、充滿正能量的優秀文藝作品,大眾媒體、社會輿論多做正面的報道、宣傳和引導;為中學生創造一個文明、和諧、向上的良好社會環境。
調查結果表明,問題已經存在,而且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我們要正視這個問題,要加以解決。當然途徑很多,但就我們的研究而言,我們認為,讓這些具有青春期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的同學參與到學校開設的“英語社團”里來,不失為一種新方法和好辦法。
參考文獻:
[1][蘇]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楊治良,郝興昌主編.心理學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
[3]林昆輝.快樂心理學.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
[4]陳少華,邢強主編.心理學基礎.暨南大學,2016.
[5]連山.自控力——自己拯救自己.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7.
注: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重點)項目,《依托“英語社團”幫助中學生擺脫“青春期心理危機”的研究》,項目編號:JCJYB15050109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