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英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摘要】伴隨著旅游業發展迅猛,國人出游人數的不斷增加,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的禮儀修養缺失行為卻不斷涌現且變本加厲。這些行為對游客形象和旅游目的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還直接導致中國游客在境外被歧視接待。本文對游客的這些“非禮儀”行為進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對游客修養的提高有所幫助。
【關鍵詞】禮儀 修養 旅游
旅游的本質是審美和愉悅,旅游需求是較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旅游需求的產生不僅是國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結果,更是國民素質提高的表現。浙江省旅游外匯收入僅次于廣東、江蘇和上海。2012年全國旅游總收入排名浙江省位列第三。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禮儀修養缺失的行為層出不窮。與旅游業的迅速發展的不相匹配的是公民的心理準備不夠充分、行為缺失引導,規則感秩序感缺失,國民的很多不文明行為也跟隨游客走向了世界各地。
一、游客文明素養缺失的現狀
據國家旅游統計局統計,2013 年我國出境游人數將會達到9430 萬人次,同比增長15%。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出境游市場,并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隨著游客人數激增,中國的國際地位上升導致諸多的國家媒體將鏡頭瞄準我國出游公民,羅列來自中國的游客的的種種不文明行為,各大媒體也不斷針對旅游素養缺失行為進行各種渲染。2013 年5 月24 日,中國一名中學生丁錦昊在埃及3000 多年神廟浮雕涂鴉“到此一游”,引起國內外輿論的一片嘩然。由美國第二大團購網站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中國因‘不講衛生、不懂禮節、不遵守公共秩序等原因名列‘最差游客榜單第二名。此前,在多個‘全球最差游客調查中,中國游客均榜上有名”。面對一系列的不文明事件,行政部門已出臺各種政策來進而約束,但成效并不顯著類似的事件還在不斷上演。造成不文明行為的原因,不但有游客自身原因,還有文化教育、公共意識、社會傳統、媒體關注等方面的因素。
二、國民旅游素養缺失行為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全民素質教育滯后于旅游業發展
素質教育與旅游業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交互作用,游客道德素質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是解決目前面臨的旅游道德素養問題的關鍵因素。道德素質滯后即缺乏社會公德意識、缺乏自律行為規范。例如游客公共意識較弱,在禁止使用照相機或閃光燈的古建筑拍照。不遵守集合時間,耽擱全團人員的參觀游覽。在“禁止吸煙”的地方吸煙,隨意觸摸展品,在文物上亂寫亂畫等等現狀,是游客不了解旅游目的地禮儀禁忌造成了信息不對稱,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言行舉止尊重當地的禮儀和風俗習慣。旅游在本質上是在幫助國民獲取知識、提升自我形象認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價值觀和具有包容性的態度等方面有直接或間接的推動作用。但在國民脫離生活習慣或熟悉的群體進而紓解壓力或放松心情過程中,由于道德教育的乏力以至于公共意識缺乏,價值觀念和社會規范不相匹配,出現的對公共環境的不愛護甚至破壞公共設施等方面就不可避免出現失儀舉止。
(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脫軌嚴重
國民旅游是文化交流和對話的一種表達方式,國民旅游的文明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折射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底蘊。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斷深入,物質文明不斷充實,但精神文明卻并不完全同步。如國人旅游不文明現象的頻繁曝光就表明有些國民旅游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規范不能適應社會需要,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規范也還沒能完全確立,使得國民在旅游時表現的缺乏道德意識和文明素養。我們的教育也是以分數為導向,不充盈精神價值,旅游素養缺失行為在本質上歸根結底還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脫軌。另外,修養與財富并非正比關系,道德素質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漫長精進的過程。
(三)旅游業管理規范化不夠
中國游客禮儀修養缺失行為的發生不能全部歸因為游客素質低,旅游行業管理方面也有原因。我國旅游業發展欠成熟,旅游行業管理有待進一步協調規范;旅游從業人員素質堪憂;旅游企業功利性強多只關注于經濟效益。旅游旺季各景區不注重游客管理,游人摩肩擦踵的情況下景區的相關服務和設施如垃圾箱、休憩處和公廁可能滿足游人的需求,從而導致部分游客選擇非禮儀的行為。景區收入確實增加,但卻對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絕對的永久的傷害。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導游員的職業道德修養缺乏監管等也會導致游客的禮儀缺失行為。比如導游員安排游客在景區游覽的時間過短,匆忙集合時垃圾雜物隨地丟棄,污染環境。可見,旅游管理相關部門和服務單位對游客禮儀缺失行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游客的禮儀修養缺失行為與我國旅游接待設施缺乏科學規劃、不完善密不可分。景區的功能分區、游人游憩設施、游道設計、指示牌系統、停車場位置、垃圾桶數量;衛生間分布等等規劃設計是否科學合理直接決定游客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很多游客抱怨:景區服務設施不足直接導致他們“非自愿”失禮。如垃圾桶間隔較遠,產生垃圾后游人難以及時找到垃圾桶。廁所指向不明、不衛生,旅游者“內急”便隨地如廁。另外,我國人口眾多,由于歷史原因,公共設施長期不足,致使國民養成“凡事都要搶”的心理和習慣,比如坐公共汽車要搶,否則很可能上不去。結果一出境,無論是乘飛機還是坐游輪,都會習慣性往前搶。
(四)傳統文化中的面子需求
但凡留心觀察中國人在社會交往中的心理與行為,不難發現面子是支配中國人社會生活的核心原則。面子雖然抽象而不可捉摸,但卻是規范中國人行為的最微妙的標準之一。心理學專家任衍具分析“到此一游”或許是人類共有的心態,一方面是彰顯人們追求自我、突顯自我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向他人傳遞信息、留作紀念的方式。游客為了填補內心的成就感和存在感,顯現自我虛榮心和價值,傳統文化中對社會規范強調不夠,這造成了人們社會行為習慣上的缺憾。社會上缺少規矩,人的從眾心理就會發生作用。種種不文明行為只要有人帶頭違章,那么別人就會跟著違章,甚至不違章的認為吃虧沒面子,以至于大家對旅游中的不文明現象見怪不怪,既無輿論譴責,也無行為規范約束。
三、提升游客素養缺失對策
(一)加大素質教育力度,為游客進行“非禮”洗禮
政府、學校、社會團體等各方面可以通過宣傳、教育等形式加大普及禮儀知識力度,長期不懈宣傳游客旅游素質。充分利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弘揚文明行為,培養禮儀習慣。如制作“中國游客禮儀知識”宣傳短片并長期在機場、車站、碼頭、景區等公共場所滾動播出,讓禮儀知識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旅游企業制作多種形式的宣傳品,免費發放給游客,引導游客做文明旅游者。
(二)提升文明旅游素質需要法制保障
2006年中央文明辦、國家旅游局聯合發布《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為指南》、《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等規范性文件。不過面對“中國游客禮儀危機”還遠遠不夠,還需制定“硬”性的法律法規為確保文明旅游活動構筑法律制度圍墻,例如規定旅行社必須為游客行前提供禮儀培訓;旅行社可向游客收取禮儀押金,如果游客禮儀行為缺失造成惡劣后果,可從押金扣抵等等。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均有相應的法規處罰游客禮儀修養缺失行為,如法國早在1886 年就出臺了世界上第一部禁止隨地吐痰的立法;新加坡與香港均對吐痰處以高額罰款。相信通過長期嚴格法規約束,中國游客可以被迫逐漸形成禮儀行為的習慣并涵養精神。
(三)提升游客旅游禮儀修養必須從孩子基礎教育入手
古人云:“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提升游客旅游禮儀修養必須從孩童的基礎教育入手。培養新型高素質旅游者對在校學生的道德禮儀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旅游的德育功能,因為青少年不僅是當代旅游的重要群體,也是未來旅游的主力軍。在校生教育應關注于如何教會學生如何做一個高素質的人而非只關注學生的分數。建議教育部門應把文明旅游內容加入課堂教育和學生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禮儀習慣并通過學生引導和改變每個家庭的行為習慣。
(四)中國旅游業各環節攜手努力創造禮儀大環境
作為政府管理部門可將如何提升公民旅游禮儀修養列入一個文明城市、文明行業以及文明風景旅游區測評體系。政府管理部門建立公民旅游禮儀考核體系,并對旅行社履行教育游客禮儀職責實施有效監督和考核。此外景區應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如廁所、垃圾桶等的分布應合理、科學。設置文明標識如溫馨的禮儀宣傳標語牌、門票和導游圖上加印禮儀提示語。街道設立文明禮儀監督崗,及時提醒、教育和引導游客文明游覽。星級酒店、餐飲服務場所、商業網點也應組建文明禮儀宣傳隊,就“失禮行為”作出應對管理。
(五)游客自身不斷提高禮儀修養
提升中國公民旅游文明素質,雖說是全社會各部門的共同責任,但核心問題還得取決于游客自身禮儀修養。如何真正提高游客自身的禮儀修養,僅憑坐而論道禮儀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其關鍵核心是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即游客在自己生活、工作、學習的大環境,言行舉止均應注意禮儀的踐行,將禮儀行為培養成自身的習慣常態。游客出行前應自覺學習旅游目的地文化禮儀禁忌,旅游過程勿忘關注自己的舉止禮儀。做好旅游民間友好往來的“禮儀形象大使”。禮儀出游不僅顯示個人修養,更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中國游客的禮儀修養提升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和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各方面及每一位中國游客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蔡正奮.文明匱乏給黃金周添堵[N]. 重慶日報,2012.
[2]彭林.為什么我們要講“禮”[N].解放日報,2012-10-27.
[3]田勇.旅游非道德行為與旅游道德的塑造[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
[4]王華.論大眾旅游時代如何加強旅游道德建設[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