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玉秀
摘要:社會工作教育是社會工作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社會工作教育不僅在在其專業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在社會工作職業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發展型社會政策視角下的社會工作教育,就是通過增加對社會工作教育的投資,促進社工職業化、專業化、制度化系統的發展,提高社工群體的素質,從而更好地發揮社會工作的功能,促進社會發展。
關鍵詞:發展型社會政策 社會工作教育 職業化 專業化
一、研究背景
中國的社會工作教育在社會工作發展中起著先導作用,它如同一座橋梁,以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為載體,向他們傳輸著社會工作的理念價值與技巧,使社會工作專業獲得發展,同時推動著社會工作職業化的步伐。社會工作教育又可以分為校內教育與職業教育,校內教育是指面向廣大的社會工作專業的專科、本科、碩博等學生的專業性教育,然而,在中國的社會工作實踐中還應該重點開展的還有社會工作職業教育。我國從事社會工作性質工作的人員數量多,但并不都是專業的,而另一方面,大量的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轉而從事其他職業又造成了專業人才流失與專業知識浪費,因此,加強對在職從事社會工作性質工作人員的職業教育尤為重要。
二、目前我國社會工作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起步晚發展快
我國在1949年以前雖存在社會工作教育,但是長期的戰爭使當時的中國處于混亂狀態,社會工作作為職業并沒能發展起來,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同樣也受到了抑制,因而對80年代后期社會工作教學的發展并沒有直接的影響。從改革開放時期起,我國對教育大力扶持,積極向西方國家學習,社會工作開始重建。近年來,在國家及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更是取得了迅速的發展,甚至有些基本條件都不具備的學校也倉促的開辦了社會工作專業。
(二)教育先行
我國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的高校已有200多所,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遠遠走在了社會工作職業化的前面,一方面高校不斷響應國家政策擴招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另一方面,由于社會工作職業化的程度低,社會認知程度低,因此,大量的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后選擇從事其他專業,這就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而發展人員的不足也將直接導致職業化發展的緩慢。
(三)師資滯后
我國社會工作專業起步晚,專業的研究、從事該專業的師資力量缺乏,高校中的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師本專業修習社會工作的人數少,大多是研究社會學、法學、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經濟學等其他相關專業,雖然社會工作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但是若是在教育——人才培養這一步就體現不出專業性,則很難為學生樹立、傳輸專業的社會工作價值倫理觀念,甚至會影響社工學生對本專業的認知偏差。
(四)拿來即用
我國社會工作是由西方國家引進的,諸多的社會工作理論也是由西方學者針對各國的具體問題所提出來的,具有地方適用性,而不是普適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及本土化的發展是需要我國的社會工作學者、社會學家等專業人員在結合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與探索的,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實踐中則存在拿來即用的問題,這與我國整體的制度、文化不相符合,對各地區而言則更加明顯,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城市社區與農村地區、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等,都有各地方特殊性,需要結合當地的情況,具體分析。
(五)理論和實踐脫節
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實習是本專業的重要部分,也是學生為日后工作的經驗積累,因此,高校實習基地的資源鏈接或搭建將直接影響到本校培養出的社工專業人才的質量、能力水平等,在已發展社工專業的高校中,不少存在實習基地缺乏或者實習內容空乏的現象,這就造成學生在接受理論教育后沒有地方去投入實踐或者不能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增加了社會工作學生的迷茫,難以做到。
(六)職業教育落后
僅民政系統,從事社會工作的近50萬人員中,絕大多數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其它相關系統如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共青團、工會、婦聯、基金會、殘聯、司法、社區服務中實際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數以百萬計。實際社會工作者真正接受專業教育的人數較少。這些人實踐經驗豐富,但是缺乏社會工作的理論訓練和技能培訓。
三、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
(一)社會問題滋生迅速
快速轉型期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近年來集中爆發,不僅為社會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介入空間,而且使中國最高領導層更加切實地意識到發展社會工作教育、培養社會工作人才的迫切性。作為這種反思的直接結果之一,就是要加快社會工作的發展,其中包括加快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
(二)職業配置落后于專業發展
雖然在國家及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國的社會工作專業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是社會上并未有與該專業對口的工作職位,這就導致了社會工作畢業生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我國崇尚內部問題內部解決、家丑不可外揚等的思想,這就造成了當問題發生時,求助者的第一考慮咨詢的是身邊的親人或朋友,而不是社會工作者,而社會工作職業化程度的低下更導致其認可度低,群眾很難對這一群體敞開心扉、產生信任感。
(三)社會工作職業化程度低,社會知名度較小
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難以在社會上尋求到專業對口的工作,或者工作待遇差不能滿足本專業學生對于職業的期待,繼而轉業或直接從事其他專業;職業化程度低及社會認知度低造成社工學生對自身專業的認同度也不高,從事社工教育或一線社工的人員專業混雜,是學生更難感受到社工的專業性。
(四)專業自身對從業人員及教育人員要求高
社會工作在我國發展的時間短,國家難以在短時間內集中大批的專業人才,而社會工作專業本身的綜合性也導致了本專業的教師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對個人的素質要求較高,因而社會工作專業拔尖的師資力量缺乏,阻礙了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
四、對策
(一)增強對一線社工的職業教育與培訓
提升廣大的一線社工人員的服務能力與水平是當務之急,社工機構要完善機構設置,為社會工作者配有督導,定期舉辦學習研討會,鼓勵社會工作者積極參加社工經驗交流會,上崗前要參加職業培訓教育等。
(二)加強對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提升其專業水平
社會工作作為一個以生命影響生命的職業,要求社會工作者要具備較高的個人素養、正確的價值觀與職業道德倫理,因此要不斷提高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素質培養,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其實踐能力。
(三)搭建實習平臺,完善社會工作教育體系
社工機構與學校搭建溝通平臺,一方面學校為社工機構輸送人才,另一方面,社工機構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此外,社工學生在外實習時要配有專業督導,以及時解決實習生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促進他的專業發展與個人成長。
(四)嚴格規范專業設置制度,提高教育水平
教育部要嚴格審查學校開辦專業申請的資格,確保其具有開辦專業的資格、水平、能力以及配套設施等,各高校也要注重教師素質的培養與提升。
(五)促進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提高社工待遇
聯合政府機構、社會組織等,增加對社會工作教育的投資,促進社會工作崗位配置,促進社工學生就業,提高一線社工工資等。政府部門要吸納社會工作的畢業生,不能僅局限在民政系統,司法系統、勞動系統等也可以進一步發展吸納社工人才,提升社會工作的正規化程度,增加社會工作者的福利,完善社會工作相關政策,引導、扶持社會工作的發展。
(六)學習西方社會工作經驗,取其精華,結合當地實際,注重本土化發展
國內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的高校,要積極主動地爭取與港澳臺甚至國外社工機構或高校的協作或合作相助,增派留學生外出實踐,直觀的接觸國外社會工作發展的狀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同時又要緊跟國內形勢發展,將社會工作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從而推出有質量有影響力的服務,使社會工作在中國獲得更多的認同。
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作為中國社會工作專業經驗交流發展的組織,要調動自身的能力與資源,積極吸納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師,使他們有機會交流經驗、博采眾長,進一步促進教育事業以及社工實務的發展
五、結語
發展型社會政策視角下的社會工作教育要注重增加對社工行業的系統化投資,切實提供或增加社工崗位帶動就業,使專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相互嵌入,增強社會的整合。中國本土化的社會工作教育既要學習西方成熟的社會工作經驗,也要注意本土化,結合地方特色解決地方問題;既要教授學生專業理論課程,培養學生專業的社會工作倫理價值觀念,也要學習社會工作實務,深入實踐實習;既要重視學校教育也要注意職業教育、社會教育等,既要充實社工專業的綜合性,也要細化專業的方向性;既要促進專業化的發展,也要促進職業化的發展;既要促進學生的知識學習,也要注重學生的情懷培養。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師、研究人員、實務工作者、社工學生相互聯結,建立完整的專業教育體系,共同發展,只有這樣,我國的社會工作才能取得長足發展,充分發揮其功能,才能為推動中國社會工作職業化和專業化作出應有的貢獻,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