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伯
摘要:近來,隨著經濟金融化和商業銀行發展道路的進一步深化,金融脫媒趨勢日益受到國家和政府的關注。本文通過對金融脫媒現象、背景和目前狀況的描述,認識到這是金融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它的存在對商業銀行產生了一定影響。除此之外,本文還探討了商業銀行在面對金融脫媒的沖擊時,如何充分借鑒外國經驗并及時把握機遇,在新的發展空間中銳意創新,發揮商業銀行自身的優勢來應對危機。
關鍵詞:金融脫媒 商業銀行 金融環境
一、金融脫媒的背景
(一)金融脫媒的歷史背景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之后,美聯儲頒布了金融管理Q條例,要求銀行對活期存款不得公開支付利息,并對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設定2.5%的利率上限。Q條例的實施對于維持金融市場秩序以及商業銀行低成本經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一些金融機構通過進行金融工具的創新(比如出現貨幣市場基金等)來逃避這種限制,使人們的存款去向更有用的地方,于是金融脫媒應運而生。
(二)金融脫媒的時代背景
第一,從居民角度看,在信貸、利率、外匯管制或者高通脹環境下,居民為了尋求更高的回報率,脫離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在金融市場上購買并持有收益相對較高的股票、債券、保險和基金等。
第二,從企業角度看,社會信用體系的健全為企業提供了更為便利的融資渠道和更低廉的融資成本,企業也傾向于脫離銀行等中介機構,在市場上通過發行股票、債券、融資票據等直接融資方式獲取資金。
第三,從金融機構看,為了順應金融市場產品多元化以及資產多樣化的形勢,各金融機構在直接與間接融資基礎上發展出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提高了市場的廣度與深度,推動了金融產品的多樣化,拓寬了融資渠道,使銀行在金融市場中的作用下降,推動金融脫媒。
二、我國金融脫媒的目前狀況
(一)表外業務可規避脫媒的部分影響
銀行表外融資在社會融資總量中的重要性上升,產生明顯的替代效應。銀行貸款在社會融資總量中的份額從2002年的-2.6%提升到2010年的26.9%。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總量的占比從2002年的4.6%上升到2010年的12.5%。2012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為15.76萬億元,比上年多2.93萬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的52.1%,同比低6.1個百分點。2013年1-11月社會融資規模為16.06萬億元,比去年多1.92萬億元。其中,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52.1%,同比低5.2個百分點。
(二)理財產品監管放松,衍生產品增加
受中國證監會理財產品監管政策逐步放松和衍生產品逐步增加的影響,銀行理財產品將有更快的增速。目前商業銀行在企業債券承銷中的市場份額超過65%,意味著將賺取多數大企業發行企業債的承銷費,作為債券市場的最主要投資者,商業銀行也通過持有大型企業發行的企業債來獲取票息。
(三)需求脫媒強于供給脫媒
我國金融機構信貸資產在資金運用中的占比逐年下降,貸款總額則緩速增長,銀行信貸資金運用中貸款比重下降,資金來源中存款比重則上升,并且短期需求脫媒強于長期需求脫媒,長期供給脫媒強于短期供給脫媒。從資金需求期限看,短期貸款在全部貸款中的占比下降,中長期貸款上升;從增長速度看,中長期貸款的增幅和增速大于短期貸款。
三、金融脫媒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有利影響
1、金融脫媒推動了中間業務
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涵蓋了支付結算、委托代理、承諾擔保、基金托管、融資租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而金融脫媒的發展,意味著直接融資市場的興起,這還將意味著股票、債券和互換、期貨等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崛起,投融資產品種類、數量增加,商業銀行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資產組合形式,增加了中間業務的吸引力,推動了中間業務的服務,降低其投資的風險。
2、金融脫媒推動了同業存款
金融脫媒推動了直接融資市場的興起,也意味著由股票、債券等構成的資本市場的興起,同時,金融機構同業存款的增長與資本市場的發展有一定的相關性,資本市場發展越快,同業存款的增長速度越快,規模越可觀。這就拓展了銀行同業之間交易的業務范圍,滿足了資本市場投資者在同業之間交易中對流動性資金的需求。
3、金融脫媒推動了業務創新
金融脫媒推動了商業銀行在金融業務方面的創新,推出新型資產、負債業務,電子銀行業務也隨之發展起來,這使得網絡銀行、電話銀行等新型電子商務的重要性逐步滲入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商業銀行通過金融創新,為廣大的客戶提供廉潔、高效的業務服務,在推動自身戰略轉型的同時,也為應對金融脫媒提供了的更有利的舉措。
四、我國商業銀行的應對措施
上世紀90年代,為了應對金融脫媒帶來的行業虧損,美國商業銀行發揮資本市場的優勢,轉變了傳統的經營理念,調整了原有的經營策略,完善了法人治理結構和自身經營管理體制機制,創新了業務運作模式和利潤來源,推動了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發展,確保了穩定的金融市場秩序,充分利用了高科技信息優勢,加強了內部風險管理,使銀行管理層在保有傳統業務的基礎上仍然能夠做出更為高效專業的經營決策,努力進行金融產品創新,通過上市和同業兼并收購進一步開辟資產和負債管理業務的新的利潤增長點,大力開展表外業務,提高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從而保障銀行業的繁榮。我國商業銀行在一定程度上借鑒美國的經驗教訓,結合自己的實際,提出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
(一)轉變經營理念,積極應對挑戰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金融機構的變革,金融脫媒趨勢已經基本確立。面對我國金融領域的重大結構性轉變,商業銀行更應該大力推動金融開放,向重點關注信貸和證券雙重市場轉變,實現資金融通、風險管理的融合,整合經營平臺,發揮各方面的協同作用,積極應對金融脫媒帶來的挑戰。
(二)加大科研力度,開拓嶄新道路
商業銀行要緊跟市場形勢和科技前沿,加大力度進行金融工具的研發、科研經費的籌措、科研基地的建設、科研人員的培養、科研課題的探討、科學技術的引進、專利產品的研發等,探索出一條金融脫媒形勢下符合商業企業和銀行經營的嶄新道路。
參考文獻:
[1]徐奕晗.深度解析金融脫媒[J].國際金融,2012(11).
[2]涂曉兵.金融脫媒下我國商業銀行的路徑選擇[J].經濟管理,2011(06).
[3]胡紅業.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存款結構影響的實證研究[J].武漢金融,2011(02).
[4]胡紅業,劉博.金融脫媒背景下商業銀行資產配置多樣化研究[J].南方金融,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