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雪
摘要: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都深刻體現著習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根本特性——人民性,本文對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人民性進行梳理,并分別從治黨、改革、經濟、法制建設等方面對習近平思想的人民性進行闡釋與論述。
關鍵詞:習近平思想 治國理政 人民性
中圖分類號:D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041-02
在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引領下,中國共產黨時刻堅持盡心盡力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導向,致力于回歸群眾,依靠群眾,與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治理國家,由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創新的各項勞動成果。人民性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靈魂和根本屬性,它是人們正確深刻理解習近平思想的根本路徑。
一、習近平治黨戰略思想的人民性
(一)黨的宗旨——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就是一致的,統一的。”堅持黨性,就要明確黨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堅持人民性,就是要密切聯系群眾,依靠群眾,維護大多數人民群眾各方面的利益。黨的思想宣傳工作是穩定我黨領導核心地位的思想基礎,而堅持人民性,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作為黨思想宣傳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做好我黨思想宣傳工作的前提,因為黨的思想宣傳工作若沒有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就是無源之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黨性和人民性一致”的觀點,給新時期我黨做好思想宣傳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帶來了正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為改革發展、維護國家安定注入了新力量,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廣大人民的精神家園,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向心力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黨的道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道路問題是貫穿黨的黨各項事業的生命線。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各項偉大事業、艱難探索,都離不開對道路問題的選擇。在新形勢下,就如何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黨的各項事業更好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各項工作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把堅持人民性原則放在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完成人民群眾的夙愿、實現人民群眾共同的理想作為我黨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建設社會主義的艱難探索中,毛澤東充分肯定人民群眾在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的思想;鄧小平在黨領導全體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把廣大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發展道路上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提出新時期黨要堅持走社會特色主義道路,黨的各項工作要堅持把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最光榮任務。
(三)黨的目標——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習近平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在黨的奮斗目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對黨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的宏偉目標——中國夢。中國夢戰略思想體現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寬廣的政治視野,深厚的歷史意識、巨大的理論勇氣和濃厚的家國情懷,是合乎規律性與合乎目的性,合乎現實與歷史規律的有機統一,這種統一的生命力在于中國夢的根本特性——人民性。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個夢想也是人民的夢想,它把國家的宏偉目標與人民的殷切期盼融為一體,表達出了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國夢是人民主體地位的充分體現,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中國夢堅持人民幸福的衡量標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每個中華兒女共同追求的夢想。第二,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唯一路徑是走入群眾、團結群眾、依靠群眾。第三,衡量中國夢是否實現的根本標準是其成果能否由人民共享,這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二、習近平改革戰略思想的人民性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開放是改變中國未來命運的重要抉擇,也是完成黨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路徑。中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習近平把堅持完善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之一,堅持發展與完善中國特色主義制度,正是習近平改革戰略思想人民性的深刻體現,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相比顯著的優越性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發展作為其根本目標。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道:“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這些重要講話充分顯示出習近平總書記時刻心系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奮斗始終為了人民群眾。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發展為了人民,就必須從人民期盼的領域做起,而不能從任何個人意愿出發。毛澤東曾說過歷史發展的動力來源于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便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其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是具備鮮明的階級性和人民性的政黨。共產黨人發起和領導改革,也是將全體人民的共同幸福作為根本落腳點。馬克思主義別于其他政黨的先進性在于其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進人民幸福感作為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發揚這種偉大的思想,把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幸福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同時,他提出改革開放的各項成果應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由全體人民共同分享。這既是實現改革開放的根本途徑,也深刻體現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只有堅持改革的人民性,才能取得這項事業的偉大勝利。
三、 經濟戰略思想的人民性endprint
(一)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國的經濟發展正處于新常態,同時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關鍵期。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致力于走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適合中國特色的經濟模式,因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在其把促進國民經濟更好地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提高作為根本目標。而我們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推進全民共同富裕這一偉大目標的實現。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堅持“共享”與“綠色”發展理念,正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人民性的最新體現。“共享”發展理念要求經濟發展為了人民、經濟發展成功由全體人民共享;“綠色”發展理念要求經濟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綠色發展和消費方式來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推動經濟發展有效方略——把“三農”問題牢牢抓在手上
首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的支持保護作用,提高人民生產的積極性。小康社會實現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農村不能實現小康,就沒有可能實現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認為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馬克思認為,歷史的創造者即是人民群眾。正如毛澤東所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充分認識第一次揭示了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主體的地位,作為我黨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鄧小平同志也繼承了毛澤東的上述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人才在創新中的核心作用,更是繼承與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群眾史觀。最后,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才能推動黨的事業有序健康地發展,最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四、全面依法治國戰略思想的人民性
(一)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科學立法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國家法律治理國家,人民群眾是依法治國的主題和動力源泉。是否堅持立法的科學性是判斷一國法律體系是否完善重要的重要標志。法治的前提是立法,立法是否符合廣大人民的意愿直接影響著法治結果。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立法的質量,在科學立法的探索中,科學地回答了“為誰而立,怎樣立法”等重大問題,致力于提升新時期黨的立法水平。首先,習近平總書記樹立“為人民立法”的觀念,為誰而立法是立法的根本性、方向性問題,樹立為民立法的觀念是我黨建黨根本宗旨的具體體現,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法治理念的核心。法律的制定只有和人民群眾的意愿相契合,才能有效地發揮其效率,法律的制定只有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實施才有意義。
(二)依法治國的宗旨——為人民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牢記,任何人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任何人行使權力都必須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自覺接受人民監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始終堅持“法治為了人民,法治依靠人民,法治造福人民”的根本原則,時刻把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法律的生命力和權威在于是否能夠有效地實施與執行。明確人民的主體地位,時刻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才能把握執法的正確方向。執法是維護人民利益的必要手段,因此,只有保證科學立法和嚴格執法的有機統一,落實人民至上的原則,我國的法治目標才能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EB/OL].新華網.
[2]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C].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3]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 北京:中共中央宣傳部,2016.
[4]習近平法治思想述要[J].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5).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楊國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