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欣健
(高州市便民林業服務有限公司)
【摘要】人工生態造林技術是現階段生態綠化發展中十分普遍的技術之一,在礦山復綠工程設計與施工中發揮了重要意義。文章以此為前提,針對具體運用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能夠為今后生態造林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人工生態造林技術 礦山 復綠工程設計 施工、
自從我國步入改革開放至今,社會經濟實現了飛速發展,尤其是城市建設、交通、礦山開采等方面。對于礦山開采而言,特別是建筑石料的露天礦山開采,在我國南方地區十分普遍,雖然開采工作為城市經濟發展與建設提供了必要的材料,但也為環境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影響,使得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這就需要人工生態造林技術,以人工的方式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進而改善生態環境。
一、邊坡復綠設計
(一)邊坡復綠的常見工藝
通常對邊坡復綠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工藝:液壓噴播植草復綠、三維網復綠、植生帶復綠、鋪草皮護坡綠化等多種邊坡復綠工藝。
(二)礦山邊坡復綠工藝
對礦山邊坡而言,因為這一類主要是高陡坡邊坡,在現如今的礦山復綠設計與施工中,使用厚層基質客土進行噴播與植生槽種植等,進而完成對礦山邊坡的復綠。
(三)礦山復綠工藝
一般對于礦山復綠而言,主要采用的是厚層基材客土噴播復綠技術,也被稱為客土噴播、TBS,這一技術主要是運用混凝土噴射機設備,根據基材和植物種子混合物的厚度,均勻的噴灑在被防護工程坡面中,以此完成礦山復綠。一般在具體施工時,要先在巖石坡面中釘網,隨后在釘網坡面中噴灑復綠基材,例如泥炭土、客土等,植物通過自身的生長意見根系固結作用,進而實現綠化與護坡。
(1)植生槽復綠。首先在巖石坡面中進行鉆孔,同時將成排鋼筋和坡面以一個固定夾角嵌入混凝土巖體中,使其上部能夠通過澆筑成為鋼筋混凝土板,并且和巖石坡面形成一個V字型,隨之在上方加入種植土與一些其他形式的基質養分,種植灌木與藤蔓等相關植物,以此使坡面達到綠化。這一復綠技術的優勢在于,針對一些不利于植物根系生長的巖石坡面的復綠,由于槽中土深主要在60cm左右,且保水保肥性都比較優良,植物的養護成本也在相似條件坡面內,相較于厚層基材噴播這一工藝,成本更為節省。但是缺點也同樣存在,這一工程的施工難度比較大,同樣伴隨著一定的施工風險,內部坡面風化以及鋼筋腐蝕等問題極有可能導致局部出現坍塌,并且為相關人員帶來安全隱患。
(2)魚鱗坑復綠。這種復綠技術主要是邊坡通過凹處或是小平臺等處,將塊石向上方位砌圍成坑狀,或者向下方向挖坑,從中填充種植土,一般填土直徑設計為60到80cm之間,且深度大于60cm,并且在坑中種植草以及灌木等植物。這種復綠技術的優勢在于可以在起伏比較大的非高陡坡處發揮作用,并且十分簡單,也保證了保水性與抗旱性能,按照廣東省實際情況,具體確定坑內填土口徑的長度與深度,并且在坑內種植類似于火棘、海桐等灌木,在這之后的3年免養護、免人工澆水,以此保證植物的健康生長。但是其缺點在于,該復綠技術不適宜在陡坡與平滑坡面中使用。
二、礦山邊坡復綠技術在礦山復綠中的運用建議
礦山復綠和治理等工作,一般是利用地質災害的防治實現深層、淺層邊坡的不穩定治理,也就是針對深層不穩定的邊坡運用抗滑樁、擋土墻、錨索以及錨索樁等施工工藝對其進行治
理;針對淺層不穩定邊坡,則適宜選擇漿砌片石護坡、噴射混凝土等施工工藝。針對治理之后已經達到穩定的邊坡,可以再利用植物生長實現安全且長久的護坡效果。
(一)人工生態造林技術在礦山復綠中的運用
對礦山進行人工生態復綠,其實是在人工生態造林技術的基礎上,將礦山邊坡綠化進行的拓展與延伸,在礦山邊坡內確定一個合適的地點對其條件進行改善,對抗性較強、耐干旱的種子與苗木進行播種,利用人工的方式使植物能夠實現自然的綠化,并且與周圍的環境相得益彰,進而構成一個能夠體現自然性,并且可以在自然中生存的植物群落。在具體施工過程中,也可以對風化巖以及裂隙發育較為顯著、含泥砂的坡面進行利用,通常坡度不足55°的緩坡,都要在適應植物生長特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人工種植與播種。
(二)人工生態造林技術在礦山復綠中的運用建議
(1)總結適用條件。針對風化巖以及裂隙發育顯著、泥質坡面而言,可以利用覆土進行復綠;針對坡度不足55°緩坡而言,則可以對鋼筋混凝土進行加固,并且砌筑魚鱗坑,實施種植土的回填,利用下挖或搗挖播種的方式,進行植物的種植與點播。
(2)合理選擇植物。在選擇植物時,要按照之前所體現的效果和之后長期效果,將其進行融合,一般比較常見的綠化苗木種子都與當地鄉土特點相契合,播種與噴播等環節也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實驗。對于植物的選擇要將喬、灌、草以及藤進行融合,將落葉與常綠進行配合,將深根系和淺根系的植物進行融合;將綠化景觀和園林景觀進行融合,在關注植物適應性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植物品種。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礦山綠化工作對于美化環境而言已經呈現非常緊迫的趨勢,而人工生態造林技術的運用,剛好滿足了礦山綠化工作的相關需求,進而實現推動我國環保工作以及人工生態造林技術的廣泛發展。
參考文獻:
[1]卜冠瑩.人工造林及撫育管理技術[J].山西農經,2016.
[2]許忠坤,徐清乾,郭文清,顧揚傳,楊建華.生態型造林與傳統造林的杉木林鄰體干擾效應比較[J].湖南林業科技,2016.
[3]石瑋.植樹造林的常用方法與技術[J].鄉村科技,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