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宇
摘要:隨著教育行業日新月異的變化,固定的課堂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生物學第二課堂教育受到了教育者的廣泛關注,引入研學旅行這種新穎的教育方式,采用實踐法,將旅行和學習有機地融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創造當代最具特色的生物學第二課堂教育。
關鍵詞:生物教育 初中生物第二課堂 研學旅行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157-02
一、核心概念
1.生物學第二課堂
生物學第二課堂是生物學教學全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發展和延伸。以學生活動為主,立足于中學生物課程標準和生物教材基礎之上,通過組織學生集體參加野外生物的觀察活動、實驗課程、研究調研等項目。發現生物的活動規律和自然形態,認知生物存在的意義,從而拓寬學生的眼界,既鞏固了學生知識的掌握,又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在第二課堂中激發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必備的團隊合作意識和遵規守紀、團結友善的道德品質,展現出學生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和學習能力。
2.研學旅行
研學旅行早在孔子周游各國時就已萌芽;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滲透出親身實踐、研學旅行的思想;習近平同志也在講話中談到“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2014年在《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首次將“研學旅行”作為中小學日常教育范疇。[1]
研學旅行是指由學校發起的,教師執行的,以學生為主體的集體旅行,根據學生年齡的分布以及各學科教學需求[2],選取具有不同地理特點和文化特色的環境,增進學生對自然的歸屬感和對文化的親近度。游所學,行中思,堅持書本和現實相結合的方式來學習知識是研學旅行的意義所在,發揮研學旅行的集體性、教育性、特殊性、娛樂性、地域性等特點,實現教育功能。
二、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人類源起于自然,大自然便是人類最好的老師,生物學隸屬于自然科學,為探索和保護自然提供理論依據。蘇州市、合肥市、西安市[3]作為我國首批研學旅行試點城市,均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調研得知,932%的學生對于生物第二課堂研學旅行的方式非常滿意。生物學這門課程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課堂教育,而是在路上,其發展方向是生物學第二課堂與研學旅行的結合。將研學旅行的優勢和第二課堂的目的有機結合,讓學生游在途中、研在路上、學在心中,達到生物教育發展的目的。
1.生物第二課堂的研學旅行形在“游”
新基礎教育提倡有向開放教學[4],以游的形式開放生物學第二課堂教學,寓教于樂,寓樂于游,緩解學習壓力,感受不同地域獨特的文化,充分利用研學旅行的地域性和娛樂性,進行有目的的實踐。研學地點的選擇是重要的內容,應保證學生的安全和目的達成,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推薦大型植物園和采摘園,這里學生可以觀察植物的生長特征,結構特點,和生長習性,動手實踐中感受自然的魅力,見證生命的奇跡,培養學生熱愛生物,珍愛生命的情感,有效進行德育教育,同時使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更融洽,情感態度價值觀綜合提升,是培養社會責任感的一種重要渠道。
堅持“內容為王”,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游”,主題和線路安排與教育目標緊密結合。每組選出一名組長,負責統計小組成員的人數,以保證安全“游”;每組成員帶著指定的任務,觀察搜集資料,同時在具體辨認植物的名稱時小組合作,觀察特征,查閱資料,教師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擴展,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等過程中促進學生元認知策略的提升,豐富精神世界,和諧身心。
2.生物第二課堂的研學旅行重在“研”
新基礎教育提倡交互反饋[4],研學旅行不止于游,更在于相互交流、研究,激活各種新資源的產生,推動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生成。發揮研學旅行的教育性、多樣性和適時性特點,在不同時間、地點達到研學目的,培養創新精神。生物學第二課堂的教學目的并不只是言傳身教,而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發現問題,并通過自身實踐、小組合作交流和老師的引導解決問題。
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研學,發揮1+1>2的效應,產生更大的智慧,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與任務的相似性建立合作基礎,同時根據群體的差異性進行集體合作探究。對于植物的研學可以通過植物葉片、枝干的實體解剖,了解不同植物之間的內在結構區別;通過植物年輪分析植物年齡;通過觀察周圍環境了解植物的生存需求。對于動物的研學可以通過外觀、體型判斷動物的種類;通過不同動物發出的聲音判斷動物的意圖。對于微生物的研學可以根據其生長方式,生長位置等方面的特點研學討論。途中可以組織學生對實體生物進行解剖觀察實驗、身體力行的采摘實驗以及親力親為的種植實驗。最后將研學的結論以練習題的形式反饋,促進知識的遷移。
3.生物第二課堂的研學旅行魂在“學”
新基礎教育提倡回收轉化[4],促成教學的集聚生成,得到“學”的結果,教師在研學旅行中,起到一種催化劑作用[5],引導各小組將多種相對分散、局部性的認識,進行聚類,清晰化、結構化處理,形成相對完整的高一級水平,縮短發展區域。生物第二堂課的研學旅行提倡的是學生直面生物,通過與自然實物直接感官接觸,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分享自己的解決思路,使學生有所見所聞,獲所思所感,“學”也指培養這種主動學習方式和積極態度的過程,它是學習的靈魂和最高境界,是生物第二課堂和研學旅行的有機結合,是達到學習目的最佳方式。
小組中混合收集到的第一手材料,相互討論旅行中的收獲,采用問題引導式,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相鏈接,化抽象形象為直觀形象,真正理解知識,同時引導每個成員表達自己的感悟和所學的知識,促進知識的遷移和升華。如探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應用研學旅行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不僅可以較快了解多個小動物的名稱,而且可以學到一種新的采集方法“取樣器取樣法”;學會觀察小動物的行為及周圍的環境。通過小組合作,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完成搜集材料的任務,為課堂實驗的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先行組織者策略,能夠有效達到“學”的程度。
三、生物研學旅行的發展展望
研學旅行有助于全面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是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時下最熱門的生物教育方式,在豐富生物教育的同時也暴露了
諸多問題。由于研學旅行的自身特性,導致學生學習情景復雜,學生安全問題成為首要挑戰,學校、教師、家長以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多方配合是解決安全問題的重中之重;研學旅行的目的是通過旅行實踐的方式來促進學生運用知識和獲取新的知識,由于學生、家長、學校對研學旅行的理解觀念不足,使得教學目的難以有效達成。為促進中小學生物研學旅行的普及,需要各部門給予大力支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提供保障,與此同時加強教師與學生的安全意識和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等,都是促進研學旅行順利有效進行的必要環節。
參考文獻:
[1]徐褒琳.研學旅行研究進展與啟示[J].文化產業,2017,1(1):122-124.
[2]杜麗卿.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研究——以金華為例[J].消費經濟,2015(1):97-100.
[3]王雪.研學旅行發展的對策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6(6):273-274.
[4]張漢斌.“新基礎教育”開放教學的實踐者[J].上海科研教育,2012(5):79-80.
[5]李政濤.重建語文教學的過程邏輯——以“新基礎教育”研究經歷為例 [J].課程教材教法,2011:48-5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