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鑫
摘要:國務院2011年2月15日頒布《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指出:“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我國的體育場地655%在教育系統,體育場地是實現全民健身計劃的物質保障,高職院校在教育系統中占有很大一部分份額,且其多處于人口密集、地段較好的地方,因此對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大有裨益的。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邏輯分析法對高職院校的體育場館服務社會或對外開放的情況進行調研,為同類高職院校的體育場館服務社會提供可參考的實體對象,甚至為普通高校、中小學等教育系統的學校在這方面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高職體育場館 服務社會
中圖分類號:G8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158-01
一、研究文獻與現狀
高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相關的研究文獻以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經營模式和制約因素等方面為研究主流。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讀,認為高校的體育硬件資源、體育人力資源、科研成果和信息資源在充分滿足高校教學和訓練的情況下,只有直接地、全方位地為社會服務才能使高校體育資源得以充分利用,才能發揮其最大優勢;不同的高校應結合自身特點,采取適合本校的社會服務模式,才能更好地使高校體育資源為社會服務。高校體育資源服務社會的制約因素可以歸結為三點:第一,政策制度缺乏、觀念落后,服務形式單一,這是高校體育資源服務社會的制約因素之一。第二,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高校體育資源的資金投資力度小,投資渠道單一這是制約高校體育資源服務社會的另一因素。第三,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欠缺,這是制約高校體育資源的關鍵因素。由此可見,研究普通本科院校的文獻占很大比例,但是以高職院校的體育場館為研究對象來進行研究的卻寥寥無幾,高職院校的數量遠多于本科院校數量,其體育場館資源也是如此,因此本研究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以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為課題進行研究是很有意義和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的內容
(一)全民健身的理論和現實基礎分析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分析,梳理全民健身的理論知識和現實情況,分析出我國全民健身活動開展在體育場地方面的限制因素和瓶頸,為本研究探討實現路徑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
(二)長沙市高職院校體育場館基本情況及服務社會現狀調查分析
通過實地走訪,收集長沙市高職院校體育場館基本情況,了解長沙市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所做的工作(含已做的工作情況和未開展工作)及其原因分析,包括體育場館人才、對外開放情況、資金和信息來源、經營模式、承擔比賽情況等,為本研究提供參照系。
(三)專家對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的觀點和建議分析
拜訪本領域的學術專家和體育場館一線管理者等,獲取專家們站在學術角度和現實角度對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的觀點、建議、注意事項、要做的工作、長期規劃、實現的可能、可行性分析、風險評估等,為本研究的進行提供專業的數據信息和專業知識指導。
(四)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的實現路徑分析
根據前期工作的成果,對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的實現路徑進行探析,結合全民健身的熱潮,研究出符合實際可行的服務社會計劃和探討出可行合理的實現路徑。
三、調查的結果分析
(1)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的行為和情況不太樂觀。(2)高職院校體育場館的經營方式、辦學效益和學校的社會影響力是制約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的主要因素。(3)全民健身的切實開展需要較充足的體育場地設施來予以保障。(4)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的實現是多因素的綜合表現,不能簡單地以某一個或某一部分因素為依據,要在統籌兼顧的視角予以對待和開展。(5)長沙市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有較大的可為之處。
四、制約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的因素
(1)政策制度缺乏、觀念落后,服務形式單一,這是高校體育資源服務社會的制約因素之一。(2)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高校體育資源的資金投資力度小,投資渠道單一,這是制約高校體育資源服務社會的另一因素。(3)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欠缺,這是制約高校體育資源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張永保,周學榮.論高校體育社會服務[J].體育文化導刊,2009(1):85-87.
[2]姚春華.對蘇州市學校體育資源與社會共享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6.
[3]曹小芬.湖南省高校體育資源與社會共享的探討[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6):45.
[4]任麗萍.從經濟學視角看高校體育場館的運行管理[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1):81-82.
[5]杜敬川.困擾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因素的理性分析[J].運動,2011(17):151-152.
[6]陳林會,覃文林.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有效運行機制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89-91.
[7]陳凡,夏崇德.全民健身計劃背景下高校體育場館管理運營策略探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08-210.
[8]曹可強.高校體育場地的社會開放策略 [J].體育學刊,2004(3):78.
[9]朱小平.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資源的共享與拓展[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6):93-95.
[10]陳瑜,張惠紅,張一弛.南京高校與社區體育資源共享意愿調查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2(1):119-122.
責任編輯:于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