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摘要:本文介紹了散打鞭腿動作,對鞭腿技術動作的時序性進行了分析,重點從運動生物力學的角度,分析了散打鞭腿技術動作的轉動力學特征,并針對其打擊力度的提升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關鍵詞:散打 鞭腿 技術動作 轉動特征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186-02
鞭腿是散打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應用鞭腿技術動作,可有效提高打擊力度。從運動生物力學的角度看,散打鞭腿技術動作中,轉動特征與打擊力度息息相關,對其轉動特征的分析很有必要。
一、散打鞭腿技術動作
(一)散打鞭腿
散打中包含的技術動作類型較多。鞭腿是散打中的關鍵技術之一,從進攻方式的角度看,屬于弧線型進攻的一種,具有較強的隱蔽性,不容易被發現,因此很難作出防御。將其用于散打比賽中,可使攻擊力度得到提高,同時也可使選手獲得更多的分數。[1]目前,對鞭腿動作的要求,已經得到了散打運動愛好者的高度重視。
(二)散打鞭腿類型
在散打實戰中,根據選手戰斗姿勢的不同,可將鞭腿技術動作分為左鞭腿與右鞭腿兩種。[2]根據鞭腿打擊對手身體部位高度的不同,可將其分為高鞭腿、中鞭腿以及低鞭腿三種,通常情況下,高鞭腿主要用于打擊對手頭部位置,中鞭腿通常用于打擊對手以腹部為主的軀干位置,低鞭腿通常用于打擊對手的膝蓋位置。[3]將不同的鞭腿技術動作運用到散打運動中,需要掌握其要領,才可使動作的打擊力度得到增強。
二、散打鞭腿技術動作的時序性分析
(一)各關節的發力順序
在散打鞭腿過程中,各動作銜接的主要目的在于將力量傳遞至末端環節,即攻擊腿的發力環節,進而使打擊力度得到提升,為確保上述目的可有效達成,需重視各關節運動的順序,使各關節可互相配合,在短時間內逐一發力,提高鞭腿的打擊力量。[4]髖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的連續發力,是鞭腿技術動作的主要發力順序。
(二)髖關節發力的原理及動力來源
1.髖關節發力的原理
在一套鞭腿動作完成后,髖關節共完成了兩次發力。從鞭腿動作完成的過程來看,屈髖屬于發力的主要動作之一,從收髖提膝,到轉體,再到扭動腰部,帶動髖關節的活動,最終使力量從腳背部位發出這一過程中,擊打的瞬間,小腿與大腿一般呈直線,髖關節必須向擊打的方向送出,才能夠使擊打過程有效完成。在此過程中,發動攻擊者需能夠通過對身體的控制,擺動肩部,才能使髖關節被自然而然地送出。
2.髖關節發力的動力來源
從髖關節發力的動力來源看,各部分肌肉的收縮,以及攻擊者在自主意識的支持下,對軀干動作的控制,是為髖關節提供動力的主要途徑,在出腿的一瞬間,與髖關節有關的肌肉,如臀中肌、臀小肌等,會立即收縮,配合肩部的擺動,使攻擊者的軀干部位實現扭轉,最終使力量集結在一起,集中在腳背與小腿等發力部位,使鞭腿動作得以完成。決定髖關節發力效果的,除了肌肉的收縮力量外,還與發力的速度以及攻擊者軀干轉動的幅度有關。
(三)腰部發力的原理
除髖關節的發力外,鞭腿動作的完成,同樣需要攻擊者腰部的力量作為支撐。軀干的轉動便屬于腰部發力的具體體現。腰部轉動的幅度,往往決定著各動作的完成效果。在進攻的最初,應避免腰部轉動幅度過大,而在提膝過程完成之后,則可增加其轉動幅度,確保扣膝的動作可有效完成。合理控制腰部的轉動幅度,對于攻擊者保持身體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三、散打鞭腿技術動作轉動特征
(一)散打鞭腿技術動作轉動力學特征
1.支撐腿
支撐腿在鞭腿動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維持身體平衡、保證各關節力量可有效發出的關鍵。在整套鞭腿動作中,支撐腿的主要動作便是用力蹬伸,配合進攻腿的擺動,以使力量可有效發出。在后蹬腿蹬伸以及提膝的階段,支撐腿必須保證具有穩定性,控制好重心,以確保下一個動作能夠順利完成。在進攻腿需抬起并發起進攻時,支撐腿重心需向前移動,配合進攻腿發力。通常情況下,支撐腿大腿與膝關節的角度,需保持在135°左右,但在進攻腿抬起之后,其度數則一般會增加到160°左右,以促使重心前移,支持進攻腿的進攻。
2.軀干
在鞭腿動作的完成過程中,軀干的主要功能在于通過轉動,配合髖關節、膝關節的運動,實現對重心的轉移,同時實現對力量的聚集。從鞭腿的準備階段,到提膝階段,軀干一般需轉動130°左右,在進攻腿準備發起進攻時,軀干需轉動20°左右,在出腿時,軀干則需再次轉動50°左右。軀干的上述動作,是將身體重心從軀干部位轉移到支撐腿的關鍵,是保證攻擊者身體穩定平衡的主要方法,在散打鞭腿動作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3.進攻腿
進攻腿是將力量傳遞給被攻擊者,實現打擊過程的主要部位,相對于支撐腿與軀干而言,進攻腿的動作更加復雜。在進攻初始階段,進攻腿的大腿部位需要以髖關節為軸,逆時針轉動100°左右,在此基礎上,才可通過快速的轉動,使力量可通過小腿與腳背等位置發出。 在進攻時,小腿首先需完成折疊的動作,在與大腿的角度達到90°左右時,才可向前擺動,并發起攻擊,
(二)提高散打鞭腿打擊力度的分析
1.控制軀干的轉動過程
在散打實戰中,攻擊者發起的打擊力度的大小,與軀干的轉動速度之間存在緊密聯系。研究表明,鞭打的角速度,與轉動慣量之間呈反比,簡單地說,隨著鞭打角速度的提高,轉動慣量逐漸減小。從轉動慣量的角度看,其大小通常由肢體的質量分布與轉動軸之間的距離有關,距離越近,轉動慣量越小,此時,鞭打的角速度便越大。在散打鞭腿動作的完成過程中,應通過對軀干轉動過程的控制,實現對鞭打角速度的控制,使攻擊者對攻擊力量的控制能夠收放自如。
2.技術疊加
將散打鞭腿技術動作,與其他技術動作疊加,同樣能夠達到提高打擊力度的目的,以滑步鞭腿為例,該動作要求將滑步與鞭腿技術動作聯合使用,在進攻腿提膝時,要求支撐腿向進攻方向做滑步動作,該動作可使機體的初速度得到增加,配合機體各部分肌肉的收縮,可使打擊的力度得到增強。需要注意的是,在滑步鞭腿的過程中,攻擊者必須控制好滑步的速度,避免適得其反。技術的疊加,
必須保證具有合理性,需保證兩種技術動作疊加之后,可相互融合,并互相支持,使兩種技術動作的效果與功能均能夠有效實現,這一點必須得到重視。主要注意的是,作為散打中的關鍵動作,鞭腿動作在攻擊力、攻擊范圍以及攻擊技巧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優勢,由于技術隱蔽性較強,因此攻擊效果較好,在散打實戰中,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
四、結論
綜上所述,應在了解散打鞭腿技術動作轉動特征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的運用,以提高鞭腿的打擊力度。
參考文獻:
[1]張勇.散打鞭腿技術動作轉動特征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88-89+106.
[2]劉存忠,陳婷婷.散打鞭腿技術進攻腿三維運動學與表面肌電特征同步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6):68-71.
[3]張江龍,韓偉,張欣然.散打鞭腿動作技術的二環節鏈模型的運動學分析[J].搏擊(武術科學),2013(7):56-59.
[4]劉勁松,劉世海,李正中,李玉玲.我國優秀小級別散打運動員前側踹腿和后鞭腿技術預見指標體系的構建與量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7):128-134.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