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虹力
《于漪與教育教學求索》有感
——如何提升語文教師自身的語言素質
文/王虹力
著名教育家于漪在教育事業上的成功主要歸功于她將自己的生命與使命相伴而行,潛心致力于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她給21世紀一代又一代青年語文教師樹立了榜樣。在讀過于漪老師的著作《于漪與教育教學求索》后,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她的教師職業觀。她是如何對待教師這一神圣職業的,她是如何充實和提高自己的,她是怎樣去錘煉教學語言的。她以“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為奮斗目標,造就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的、美不勝收的語文課。本文以于漪老師提出的“教師職業觀——放飛理想的事業”為指導思想,并結合自身體會,從自身實際出發,思考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怎樣提升自己的教學素質。
選擇即將成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是我做出的最艱難選擇之一,我覺得我自己不能勝任語文教師這一神圣職業。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承擔相應的語文學科知識教學,還要培養學生能力。“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是培養終身發展的人”。教師的職責如此之重,還真沒有信心將其做好。我的語文教學語言表述能力存在一定問題,不能達到十分流利并且具有感染力的程度;在課堂上,我不能很自然的過渡教學環節,顯得生硬。
我一直都在自我鼓勵,希望能夠成為一名未來合格的語文教師。因此,我也在為之努力。于漪老師的書,給我的啟發很大。要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學語文老師,首先就應該樹立教師的職業理想。我的理想顯得比較渺小:就是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學語文老師,爭取在教育的路上走出自己的風格。
“教師的職業理想告訴我,教師必須給學生以瓊漿、醍醐,引導他們樹立理想與信念。”“我曾多次對青年教師說,要教育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師首先要自我教育,完善人格。教師心里要裝國運、裝教育、裝學生、裝責任、裝追求。做到四個‘學會’:一是學會熱愛;二是學會敬業;三是學會正確的價值判斷;四是學會教育教學的真本領。”于漪老師提出的這四個“學會”將成為我在教育成長道路上的座右銘。
于漪老師說:“作為語文老師需要有文化積淀。”“要讓學生沉浸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教師當然要有一個比較開闊的視野和相關的知識背景。”我在于漪老師的這幾句話中讀出了作為語文教師要廣泛涉獵各類書籍、無論是人文類的還是社科類的、無論是歷史的還是哲學的。
歷來就說文史哲不分家,語文與歷史的關系是相當緊密的,很多的歷史著作,我們是當作文學作品來解讀的。如果語文教師缺乏這方面的修養,不但可能講解不好作品中涉及的歷史知識,而且就是單純作為文學作品來講解,也很難講得讓人滿意。同時,缺乏歷史修養,古今中外的許多文學家的生平、境遇,許多文學作品、文學理想和文學運動的前因后果,也同樣難以講清楚,教師又如何去指導學生?學生又如何去接受?僅僅依靠教材上和教參上的一點少得可憐的詮釋照本宣科是遠遠不夠的。此外,對歷史的興趣、歷史意識,是人類的一個根本的文化特征,各民族早期的神話、傳說、史詩當中,對人類的起源、本民族的起源、發展都作出了相當有文化意味的解釋,追本溯源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之一。當人類有歷史感、歷史意識時,才是有厚度、有深度的人,因為人本身就是在特定的文化中,社會地、歷史地形成的,如果我們的學生缺乏歷史感和歷史意識,那又怎么能談得上全面發展呢?如果教師自身缺乏歷史學修養,缺乏歷史感和歷史意識,又如何去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呢?
哲學是對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時代精神的深刻總結,反映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對世界、對自身的根本性的認識,通過哲學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再者,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的人”的內涵是很豐富的,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對于人精神的均衡、人格的健全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古代就有君子六藝,詩、樂指的是文學與藝術。在西方,從古希臘起,音樂、美術、戲劇在塑造人的人格、平衡人的精神生活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藝術修養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要素,對于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的教師來說尤其不可忽視。文學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同樣是很密切的,各種藝術及文學在塑造人格、均衡精神方面共同起著作用。如果語文教師忽視了在藝方面的修養,那么,他就失去了一項重要的、可資利用的教育資源,而這樣的資源是極為豐富的,古今中外,音樂、美術、雕塑、舞蹈、戲劇中蘊涵著多少美和對美的追求,哲學的美學,是研究美的現象和本質,研究人如何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師具備很高的藝術修養和美學造詣,這對教學而言,將更有利于幫助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講述的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公開課,課后,鄰校的一位教師問他:“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蘇霍姆林斯基說:“這段答話開啟了一個窗口,使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秘。”這種一輩子的準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這個故事講述的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了很久,但即便是在今天,對于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來說仍然具有毋庸置疑的意義和振聾發聵的分量。語文教師應該如何“育己”?讀書,不間斷地讀書,這是語文教師或者說是所有教師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的最好的永遠不會過時的方法,也是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最佳途徑。
于漪老師認真剖析自己教學語言的毛病,她以“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為奮斗目標,做到了教學語言不含糊其辭、不詰屈聱牙、不枯燥干癟、通俗易懂、優美生動。“我的教案寫的極為詳細,把所教之課的每句話都寫下來,然后認真修改,用比較規范的書面語言改選不規范的口頭語言,把多余的字、詞、句,不符合邏輯的地方一一刪改,糾正,然后背誦出來,再口語化。語言水平提高了。”從這段文字中,我得到了莫大的啟示。
首先,要善于積累和學習,規范教學語言。即做到語音的準確規范要求語文教師發音準確,吐字清晰,語流暢通,力戒讀錯音或滿口的方言,有的語文教師由于受方言的影響,沒有按標準普通話的發音要求讀準字音妨礙了學生的理解。
其次,語義內容表達準確規范。在語文教學語言中,語言表述內容要準確,要能正確深刻地分析和傳授知識。教師要掌握詞語的準確含義,包括詞語的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表意要明確,無歧義。如果教學語言用詞不當,有歧義或費解,便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而且還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表述概念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時用詞務必精確恰當,不能似是而非,具體就要求教師在語音方面聲母、韻母的發音,聲調及其拼合必須合乎《漢語拼音方案》所規定的標準,而且在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提出極高的要求,比如詞匯方面不能使用方言詞和學生不懂的古語詞,更不能生造詞匯。語法方面,要正確地遣詞造句,語句都要符合現代漢語語法習慣。否則,教師的語言不規范、不標準,就會影響幾十個上百個甚至更多的學生。當前教育改革向素質教育發展,教師不鉆研專業知識就勢必被淘汰,學生難倒教師問倒教師經常發生,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具備一桶水恐怕不行,教師必須長流水,讓知識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語言表達內容要準確,教學語言要純凈嚴謹,富有邏輯性。于漪老師指出語言嚴謹包括:揭示要旨的關鍵性詞語準確凝練;詮釋概念的語句通俗易懂;剖析課文的語句富有邏輯性;思路井然有序等。我國古人曾在錘煉語言上表現出了對語言準確性的一個高標準的追求,唐代詩人賈島因一句“僧敲月下門”中的“推”與“敲”的取舍而成就“推敲”佳話,并深遠影響著后世去研究文字語言準確性。類似“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等名人軼事不勝枚舉。語文教學中,語言要情通語順,干凈利落,力求精煉,要求教師必須根據不同的情況善于選擇最能表現事物本質特征的語言來準確地表達概念、規則、原理等教學內容,清晰地傳達思想、感情、愿望等,以達到教育的目的。語言規范準確的表達,是保證教學語言具有科學性的重要因素,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所授知識的內容和體系,同時還要掌握語言知識,如詞匯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和語言邏輯知識等那就首先要講究修辭與邏輯,大家都知道,語法只能解決語言通不通的問題,修辭與邏輯是解決語言對不對及好不好的問題。
再次是文化素養功底,如果有較強的文化素養,能夠在教學過程中較為自如地運用同義詞、近義詞相互轉換,運用專業詞匯、成語、俗語,能夠大量地運用古典文學的精華和書面語言的精華等,那么課堂教學語言就不會貧乏干枯,缺乏語言風采。
最后,在表達語言時,要追求鮮明和諧的語言節奏。教學語言講究藝術的魅力,在句式的變化、句法的參差有致、產生抑揚頓挫、高低起伏的和諧節奏、音量等方面進行控制、使語言成為一串跳動的音符,吸引學生的注意。語文教學語言的語調豐富多變,這是由教學內容決定的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要求教師在運用教學語言時能夠以聲傳情,這要求教師在聲音中融入說話者的感情,使聽話者受到感染,同時為了達到這種教學效果,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來安排教學語言的語音、語調只有高低相間,錯落有致,富于變化,才能使教學語言有聲有色,增強感染力,學生聽起來才能精神飽滿,興趣盎然。例如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時,用高昂雄壯的聲音引吭高歌;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則用低沉緩慢傷感的語調。語調的變化,是教學內容的要求,也是學生學習的需要。
而我站在講臺上,時常感覺到表達枯竭、思維混亂、語言結巴、語言平淡無味。這就需要注意使用規范的教學語言了。根據以上提煉出的辦法,再結合于漪老師說在備課的時候,將課堂上要講的話全部都寫下來,然后記熟,再用口頭語言表達出來,照這樣做,課堂語言表達能力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我覺得這些都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不二法門,一定要以這樣的辦法嚴格訓練,在語言表達上取得突破性收獲。
當一個語文教師具備了上述具體修養,并且只有當這些修養在一個語文教師身上有機地融為一體,從而化為這個語文教師的文化氣質的時候,他才能深深地吸引學生,會對學生的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甚至是深刻的影響。
王虹力(1990- ),女,四川營山縣人,現任職于南充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系,語文教育專業,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