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國亮 王寶奇 張韜
因地施教 淺談農村體育教師的成長
文/鄧國亮 王寶奇 張韜
在農村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一直都是我們這里的薄弱學科。但是,體育教師專業成長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發展過程,農村體育教師專業成長任務尤其艱巨。這就要求我們所有的體育教師必須面對現實,克服困難,走出一條符合地方特色的發展道路。
教學專家錢夢龍老先生說:“我只是踏踏實實、腳踏實地認準一個目標,用幾十年堅持下來。”下面我就結合工作實際談談農村體育與健康教師的成長。
(1)過去,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制約,教育界評價學校和教師的標準主要還是考試成績和升學率,因此,體育課成了語數外等學科的附屬產品,僅當做對這些學科教學的調節,一直并未受到學校和教師應有的重視,農村學校的素質教育往往也只是掛在墻上,說在嘴上,很少有實質性的內容出現。最近幾年,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初中升學考試科目中增加了體育課的考試,而且分值也從30分調整到了50分。雖然相對于中考總成績來說,這也算不上太大,但至少反映出了一個好的兆頭,那就是體育課的地位正在不斷的提高。
作為體育教師,我們要緊緊把握這一改革契機,從思想上、行動上高度重視,推動體育教學走上新的臺階。
(2)在農村地區,專職體育教師數量嚴重不足,部分體育課老師只能由其他老師兼任,教學任務繁重,體育教育只能應付差事,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要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勇挑重擔,扎實開展各項教育教學工作。期中考試之前還可以上幾節體育課,后半學期基本上都被語文和數學課占用了,因為期末考試一般學區都會組織統考,還要對學校進行排名和獎罰,所以學校領導一般不會同意將時間耗費在體育課等所謂的副課上。
(3)體育器材簡陋,無標準活動場地。在農村學校,很難找到一塊標準的田徑場,更找不到一個標準的足球場地。農村學校的操場大部分都是坑坑洼洼的土地,一節體育課下來,老師和學生都是一身土,導致老師都不愿意這樣,很多時候都是采用“上課跑三圈接著自由玩”的放羊式教學。
體育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等都從祖國的強盛和青少年的未來角度重新審視農村體育教育,重新認識農村體育教育的功能,大力宣傳。我們農村體育教師只有抓住歷史機遇,才能發展自己,改變農村體育教育現狀。
2.1 要想改變農村體育教育現狀,必須加強對體育課和體育教師的重視,改變體育教育的邊緣地位
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小學體育工作督導評估指標體系(試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等綱領性文件的相繼出臺,標志著國家對初中體育課的重視。這對我們體育教師來說無疑是難得的機遇,我們一定要認真上好每一節課,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能更好的掌握體育運動的技能,提高學習積極性,改善學生愛體育但不愛體育課的現狀,從而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具體的實踐當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初中升學考試體育考試開展的目的和體育教學目標兩者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積極性,使初中升學考試體育考試和體育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促進學校體育的發展。
2.2 要想改變農村體育教育現狀,必須加強對農村體育教師的培訓和培養
首先,學校應本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原則,讓體育老師多代體育課和運動隊而少兼文化課。其次,要對體育教師進行思想教育,讓他們重教敬業,熱愛體育教育事業,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再次,要對農村兼職體育教師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執教水平。在加強對體育教師培訓的同時,要根據國家的要求,不斷提高農村體育教師的生活待遇,這樣才能更好的調動體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讓其熱愛本職工作,以便取得優異成績
2.3 要想改變農村體育教育現狀,必須因地制宜、想方設法的開展體育教學工作
我們要正確認識農村社會發展的現狀,雖然國家加大了體育教育設施方面的投資力度,但是體育設施短缺在短時間內可能無法徹底解決。作為農村體育教師,我們不能一味的去等,而是要挖掘地域特色,創造性的利用體育教育資源,開展有特色的農村體育教育事業。讓體育教育變得實用而有趣,激發學生的體育激情。例如:可以借助農村的山坡,多舉行登山運動、遠足活動、長跑運動、越野比賽、山地自行車比賽等,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周邊的林地舉行一些趣味性運動。農村學校的操場不夠標準,有些體育活動無法開展,例如:學生體質健康檢測中小學生的400米跑項目、初中男生的1000米中長跑項目、初中女子的800米中長跑項目、中小學生的足球運動檢測等項目,學校就要利用校外的公路、閑置的荒地、河灘等有利場地完成運動或檢測。這樣,既完成了體育教學任務,又激發了學生利用校外資源進行體育鍛煉的興趣,具有一舉兩得的效果。
總之,國民的健康的關鍵在體育教育,體育教育的關鍵在教師,作為農村體育教師,我們只有面對實際情況,認真分析原因,尋找對策,才能使農村體育教育的現狀得到改變。“每天運動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目標就完全可以實現。
(作者單位:古浪縣大靖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