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屈春山
如何加強教師網絡研修
文/屈春山
適應時代的要求,網絡研修是教師加強自我學習的一種有效的方式。網絡給人們帶來諸多的便捷,網上學習能夠實現教師之間互動、資源共享、實時對話、取長補短。把網絡研修的內容拿出來,大家一起來討論,互取經驗,能夠提高教師個人業務能力,同時也能把學校的教學研究更進一步。
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教育”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師的學習形式隨之而變。網絡研修是一種以網絡為基礎開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借助網絡,不受時空和人員限制,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了內容豐富、理念新穎、技術先進、實用便捷的優秀課程資源,它能發揮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使城鄉學校和教師都能夠平等地獲取信息資源和對話交流,彌補傳統教研模式的不足。有效開展網絡研修,能夠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異,能夠促進教師自我業務能力的提高,是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
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要落后。終身學習,是一個人生存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者,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尤為重要。適應時代的要求,網絡研修是教師加強自我學習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學習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貴在持之以恒,長期堅持,需要堅定的心理意向和積極的思想意識。
樹立我想學、我要學、我必學的習慣。愛好是最好的教師,但凡有所成就者,對某件事情投入的熱情總是強烈的。李嘉誠年幼的時候一天工作十五個小時以后還是在學習,他認為無論處于多不利的環境都不要放棄學習,不要覺得自己很辛苦,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香港娛樂業大亨邵逸夫對電影事業的追求可謂如癡如醉,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電影,幾十年來堅持不輟,他每天工作時間幾乎是別人的兩倍,所以才成就了他永恒的事業。教師,成就不了輝煌,但是不學習自己塵封的知識就不能滿足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有效利用網絡研修平臺,從內心里接收不斷學習的實在要求,持之以恒。
學習,就像吃飯一樣,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態度決定一切,教師的偉大不在于他創造了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思想不落伍、知識不退化、心情更積極,能夠給一批批的學生更加進步的思想教育和迎合時代要求的知識引導。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育人先正己。熱愛學習、不斷積極進取的教師必然是學生心中最難忘的榜樣。
網絡給人們帶來諸多的便捷,網上學習能夠實現教師之間互動、資源共享、實時對話、取長補短。中國教師研修網、全國中小學教師研修平臺、安徽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奧鵬教育網等都是很不錯的教師網絡研修與資源應用的平臺。
2.1 如何學習
學習不能盲目,要有選擇性。奧鵬教育“國培計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及縣進修學校規定的學習內容,有必修也有選修,結合自己的實際需要,要按時高質量地完成;有效利用“三通兩平臺”,下載、學習別人優秀的教學資源,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一門必修課,沒有信息技術作為基礎,網絡研修是很難進行的。針對自己所教的學科,有目的地選擇學習對象,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學習效果。
2.2 加強反思
網絡研修,首先要學有所思,實時記筆記、經常寫心得,才會有真正的進步。毛澤東所閱讀過的書里,見空都能看到他留下的筆跡。學而不思則罔,心得須是內心的感悟,是與研修的內容產生共鳴的東西,切忌為應付了事,胡亂抄寫。
2.3 學以致用
學而無用罪過也,時間是寶貴的,生命不可浪費。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應用。學以致用,最根本的是要把網絡研修理論的知識和實際的教學結合起來,由淺入深、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把學到的東西加以揣摩,提高教育能力和教學水平,按照理論的要求在實際過程中應用到課堂中,再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來學習新知識來解決,就這樣相互促進學習。學習是為了進步,如果把所學的內容與實際教學隔開,完全是浪費時間,也就失去了學習的本意。
教師網絡研修是信息化的必然要求,2016年奧鵬教育里的課程《利用學習網站進行技能訓練和學習指導》中提出: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網絡課堂,創新“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的應用模式,教師不積極利用網絡學習平臺進行學習,必然落后。校本教研,就是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托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傳統的校本教研主要是聽課評課,形式單一,內容狹隘。把網絡研修的內容拿出來,大家一起來討論,互取經驗,能夠提高教師個人業務能力,同時也能把學校的教學研究更進一步。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的不斷增加,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的培訓模式應運而生。這種培訓模式,旨在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創造一個全新的生態環境,進而引導教師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中挖掘自身潛能,產生教學智慧,整體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利用網絡平臺,加強學校教研活動中教師之間的協作學習,有利于校本研修的開展。
(作者單位:太和縣阮橋鎮中心小學)
本文系安徽省電教館立項課題“網絡研修成為教師終身學習的有效途徑的研究”(項目編號:AH2015041),負責人:張振標,劉之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