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穎帆
以M2為起點解讀我國的貨幣政策
文/許穎帆
背景:央行于2016年1月15日公布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末,M2余額139.2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高于年初12%的預期目標。央行同日公布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顯示,2015年末基礎貨幣總量為27.64萬億元,其中貨幣發行6.99萬億元,銀行存款準備金20.65萬億元,基礎貨幣總量較2014年末下降1.77萬億元。
分析: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明顯看出:2015年基礎貨幣顯著減少,M2超預期增長,貨幣乘數顯著上升,貨幣派生力度加大。這正是央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使M2維持在合理水平的結果,這也表明了我國在貨幣政策操作上,潛在的廣義貨幣派生能力較強。
其實近幾年來,針對廣義貨幣供給量增長率持續下行,通貨膨脹率持續下降,實際利率持續上行的現象,央行一直在加強旨在保持廣義貨幣供給量適度增長、防止通縮和降低實際利率的貨幣政策操作。2014年4月和6月,存款準備金比率兩次下調,1-3年期基準貸款利率從6.15%降至6.0%。2015年央行更是加大了貨幣政策操作力度,2015年先后五次降準降息,并全面下調了準備金比率。另外央行還通過支持銀行擴大信用投放,使實體部門并沒有因為基礎貨幣收縮而導致流動性緊張。這些都助力了M2的增長,體現了我國貨幣政策的趨勢。
從央行的舉措和數據表面上看來,我國的貨幣政策相當寬松,然而央行卻一直對外宣稱近幾年來我國貨幣政策的基本基調都是穩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2015年新年致辭中曾說道:“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更加注重松緊適度,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他在2016年新年致辭中又為貨幣政策明確了方向:“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那么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究竟屬于那種類型呢?
根據宏觀經濟有關理論,中性的貨幣政策操作主要體現在:能維持實際利率穩定和能保持與經濟增長率相匹配的貨幣供給增長率。實際上,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廣義貨幣供給量同比增長率從2009年9月至11月間的高峰值29%后一路下行,直至2015年,增長率下降到12%以下,達到歷史最低水平。而且,2012年6月以來,市場實際利率快速上揚,盡管央行于2012年6月和7月、2014年11月、2015年3月和5月多次下調貸款基準利率,實際貸款基準利率還是從2012年6月的3.40%上升到了2015年3月的4.32%,達到歷史較高水平。從實際執行效果看,貨幣供應和融資總量增長率目前仍低于最高點。相關操作事實上保障的是穩增長;降息則通過降低名義利率確保了實際利率不變;降準降息等操作目前還沒有將流動性和實際利率恢復到更為合理的水平上。而且當前經濟疲軟甚至給通脹帶來了下行壓力,物價水平仍相對維持在低位。
因此綜上所述,當前我國的貨幣政策與其說是寬松,倒不如穩健更加準確。
評論和預測:我們知道,保持貨幣供應、社會信貸規模和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是一種近乎中性穩健的貨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穩健貨幣政策有利于將流動性保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上。而這樣的政策能夠滿足經濟增長對流動性的需求,有利于經濟健康運行。
結合我國當前國情來看,我國于08年推出的4萬億刺激政策帶來的嚴重的產能過剩、結構扭曲和債務包袱尚未緩解,經濟指標事實上已經近乎回到四萬億刺激政策之前的表現,中國經濟已經陷入了“二次危機”。另外我國目前還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加快、環境保護和治理亟待加強、世界經濟長期不景氣帶動的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等等壓力,這些都對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帶來嚴峻挑戰。面對這種情況,寬松的強力刺激政策已被證實不可行,我們絕不能再重蹈覆轍。著名學者馬光遠就曾說過:“貨幣政策一定要實事求是,既不能回到過 去沒有底線的放水,但也不能固執,在美國量寬退出引發的全球流動性緊缺的情況下,一定要及時降準降息,降低企業的融資難度和融資成本。”因此總體而言,我認為目前的穩健貨幣政策是合理科學的,是符合當前我國當前經濟國情的。
當然,今后我們仍需要思考:如何合理運用貨幣政策,使流動性和實際利率恢復到合理區間;如何創新貨幣政策工具,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緩解實體經濟發展的資金瓶頸,真正發揮貨幣政策穩定經濟增長、保持金融穩定的功能。而面對如今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我認為未來中國的出路仍然是淡化速度、推動改革,從M2背后的變動趨勢來看,貨幣政策格調將仍然是穩健。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