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國愛
多媒體在思品課中的有效應用
文/高國愛
思品課重在培養小學生的人格素養和健康意識,是幫助小學生構建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主要平臺。圍繞多媒體打造科學型的思品課,不但可以為學生呈現出真實的體驗情境,而且還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全面提高思品課的教學質量,實現理想中的高效教學。
思品課的知識點相對理論化,學習起來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如果不及時革新教學手法,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而且,傳統思品教學還存在著一個非常明顯的弊端,那就是教師在教的過程中過度注重對理論的解讀,很少會指出相關的案例,就算指出,也是點到為止。針對這種情況,學生自然無法確切地把握知識。多媒體的導入不但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還讓小學思品課在形式上變得更加豐富、有趣。特別是在為學生呈現視頻情境期間,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在聽得過程中變得更加主動,由此讓課堂學習從被動轉型為主動。但是具體該如何正確操作多媒體,如何利用多媒體提高小學思品課的教學質量,這卻需要思品教師給予深入性地研究與思考。
傳統小學思品課教學,大部分都是由教師說道理、說教材來啟發學生對課程重點的認知與掌握。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局限性強,而且內容空洞,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時間一久,大部分學生便會逐漸疏遠思品,并認為思品課就是放松自由的課程。此外,思品知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念性,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很容易聽得云里霧里,哪怕教師進行了針對性的講解,依然無法把握其中的要領。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采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和錄像功能,為學生播發相關案例情境,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心生代入感,讓他們明白知識源于生活,另一方面還能讓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被激發出來。
多媒體還原真實場景的能力是塑造情境教學的最佳手段,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體驗情境,不但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知識的生成過程,還能讓他們在體驗的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小學思品《面對自然災害》為例:在開展教學期間可以為學生播放以下視頻:第一,汶川地震,災后的實況錄像;第二,洪災泛濫的長江中下游區域,讓學生見識到水災的恐怖;第三,播放霧霾、沙塵暴降臨時的景象,并交代這些自然環境對人類造成的危害。當學生們看到這些實況錄像的時候紛紛看到吃驚,甚至很多學生以為這些情境只有在電視里才會上映。對此思品教師可以趁機提出疑問:“這些災害不但會直接影響受災地區的農產量,而且還會給當地人的生命財產帶來嚴重的威脅。面對這些難以避免的自然災害,我們應該如何去做?”針對這個問題,學生各抒己見,如:
學生1:澆地、植樹造林、防塵固沙
學生2:生物滅蝗,噴灑抗害蟲的農藥
學生3:積極排水,治理河道
隨后,針對學生的回答,思品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當前我國各個地區有關防范自然災害所采取的措施的視頻,讓學生明白國家在自然災害方面給予的高度重視。整體來看,這種建立在多媒體播放視頻基礎上的教學方法不但靈活性強,讓學生真實地體會災害情境,而且還能讓他們有所感悟。
在以往的小學思品教學中,教師總是喜歡給學生找許多的案例,以此讓學生進行延伸性的思考。比如在教學有關親情的知識時,教師會為學生提供孟母三遷的案例,在教學有關環保的知識時,教師會為學生提供災區兒童的生活環境。雖然這種教學方法并無錯誤,但是細下思考,學生對這些案例中的事件非常地陌生,這時自然難以與學生的內心產生共鳴。因此,思品教師不妨利用多媒體信息豐富的特點來解決上述問題,
多媒體包含了海量的資源,在教學期間,如果可以合理利用這些資源展開教學,不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延伸性地探索,而且還能豐富學生的見識,讓他們更進一步地了解這個世界。而且,多媒體自帶的播放功能還可以將案例情境真實地出示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以小學思品《中華美食名揚天下》為例: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了解神州大地的美食種類,讓學生了解飲食文化和大自然之間的關系,由此幫助學生形成節約糧食和保護自然的意識。期間,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新課知識,思品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在互聯網上索引《舌尖上的中國》的視頻片段,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了解這些美食的做法,尤其是需要利用哪些材料、動物的肉等。而在這個基礎上,思品教師可以順勢導入環保問題,讓學生意識到一旦大自然的生物鏈被破壞,那么將無法再享用這些美食。由此讓學生明白“取之于大自然,回饋于大自然”的道理。另外,在講解美食的分類期間,思品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地域的氣候、人文等,這樣學生不但可以進一步了解我國的飲食文化,而且還能明白飲食文化與地域文化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
整體來講,圍繞多媒體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體驗資源,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影響下感受知識,了解社會,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并且還能豐富學生在課堂中的體驗,拓展他們的視野,從而為他們以后的發展和學習奠定良好的認知基礎,并實現理想中的高效課堂、趣味課堂。
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真實案例,并在這個基礎上提出相關問題,以此引導學生思考,可以有效點燃學生的探究熱情。另外,圍繞這些問題鼓勵學生開展互動探究活動,不但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究效率,而且還能加深他們對互動合作的認知,讓他們意識到團隊的重要性。以小學思品《語言文化與節日文化》為例:很多學生都會開一些學習相關的玩笑,比如“英語不及格,證明我愛國”。那么具體何為愛國,學英語就是不愛國嗎?針對這個問題,思品教師可以借助這節課的教學重點為學生提供互動討論的平臺,讓學生圍繞“學英語的必要性”展開辯論活動。如此一來,不但可以讓學生在辯論中進一步了解什么是愛國,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認知,讓他們意識到“憤青”不可取,同時還能間接讓他們明白學好英語的必要性和客觀性。同理,也有很多人針對國人喜歡過外國的圣誕節來說事,那么種行為是否屬于崇洋媚外?為什么國外的節日會更受國人的喜愛?針對這種情況,同樣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相關視頻案例(案例包括正面及反面教材兩種),由此讓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懂得如何正視外國文化,如何不去盲目跟風、熱愛等,由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當然,思品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組織學生開展更多有趣的體驗活動,比如情景表演、觀后評論等,這些活動不但可以有效啟發學生思考,激發他們的探究意識,而且還能讓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思品的趣味和價值。另外,思品教師還可以在平日的生活中有的放矢地為學生收集整理一些有趣的視頻,并在閑暇時段為學生播放。
總而言之,多媒體是提高小學思品教學質量的有效輔助工具,是提高小學生學習熱情和參與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它不但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讓真實的情況還原在學生的面前,而且還能增強知識的代入感,從而讓學生更加透徹地了解、認知知識。但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只是一項功能性強的教輔工具,在地位上不能完全取代板書和教材。所以,在開展教學期間,不可讓多媒體在課堂中喧賓奪主,更不能讓學生過度沉浸在視頻中無法自拔。
(作者單位:唐山市路北區河北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