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賢長
試論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的有效教學
文/崔賢長
《品德與社會(生活)》這一門課程非常重要,這門課程是針對小學生道德方面的問題進行教育與指導,塑造小學生的世界觀、是非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與小學生之后的學習發展道路息息相關的。但是,在農村部分地區,由于師資缺乏,觀念老舊等問題,人們對于《品德與社會(生活)》的學習并不看重。這導致了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困難,本文將詳述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的問題和改進方法。
《品德與社會(生活)》是針對小學生專門開設的一門課程,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促進學生的發展,更好的立足于社會。
現今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教學存在如下的幾點問題:
1.1 師資較少,且師資與專業不能匹配
相對于城市,農村的師資儲備本來就比較少,而其中思想品德專業的教師就更少了。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學習機會本來就比較少,農村小學的校長和老師雖然努力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但還是不能避免一個老師教多個年級的學生以及一個老師教很多門課程等情況的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同時教幾個年級的學生,備課的效果就遠遠不如只專注于對準備一門課。而教師同時教好幾個學科時,就容易顧此失彼,忽略了《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教師對課程不足夠重視,學生就更沒辦法重視了。這種師資不足,且專業不對口的情況,嚴重影響了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教學質量。
1.2 教學用時不足,對于教學水平及效果的評價不夠明確
農村學生學習機會少,教師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教給學生知識技能,會最大化的利用教學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學校對于《品德與社會(生活)》這門課程的課時安排本來就比較少,更有甚者,《品德與社會(生活)》的任課教師會將時間讓給數學,語文等主要的文化課程的教師。就算是能順利教授《品德與社會(生活)》的課程,學校一般也會安排在下午,時間也僅有半個小時,這樣的時長并不足以完成教師的講解,也不能讓學生充分吸收課程內容。更何況,在農村,老師們更重視數學、語文等學科,對于《品德與社會(生活)》等類似的課程,并不精心準備,哪怕不被其他的課程占用,老師也常常只是按照課本上的內容讀一遍,不進行擴展講解,這樣的教學,對學生并沒有任何的意義與用處。并且,農村學生的學習機會少,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長,對于學生的評價也僅僅限于成績和平常表現。到了學期末,學生重視語文,數學等主課的成績,努力復習準備考試。對于《品德與社會(生活)》,不管是學生還是學校,重視度都不夠,有的學校甚至會發卷子同時將標準答案發給學生,讓學生抄寫一份,美其名曰加深記憶。不給學生發答案的學校,對于《品德與社會(生活)》的試卷,大多也不會進行認真仔細的判卷。僅僅是給個大家差不多的成績分數就結束了。這樣的不重視,不評判,嚴重的影響了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教學品質。
現今農村小學對《品德與社會(生活)》的態度存在極大的問題,《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幾乎“形同虛設”,我們需要改變這種現狀,給農村學生提供更好的機會,讓農村學生能夠在小學這個關鍵期塑造正確的是非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而實現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有以下兩點:
2.1 加強對《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重視
2.1.1 教師方面
在教師方面,學校首先應該安排合理的課時供教師為學生進行《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教學,其次學校還應該對教師進行專業的培訓教育,讓教師能夠明確《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對學生的重要意義,老師能夠確保在上課之前對《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進行嚴謹的備課和準備,在上課時能夠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反應進行講課,比如,在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中“我生活的社區”這一課程中,教師可以首先介紹自己,生活的社區,然后再讓學生挨個進行發言,在進行總結,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讓學生收獲到知識。
保證教師對《品德與社會(生活)》的重視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只有從教師方面重視《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學生才能向老師學習,好好學習《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否則,教師上課就不認真,只是讀課本,甚至會將課時讓給其他學科的老師,這樣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必然也不會重視,認為《品德與社會(生活)》只是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教師方面增加了重視,才算是從根源解決了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有效教學。
2.1.2 家長方面
在家長方面,家長對《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重視非常重要,農村的小學生是非觀,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還不足夠完整,家長需要學校進行配合,對學生進行教育指導。舉個例子,當家長對學生詢問今天在學校有沒有上“品德與社會(生活)”課,老師講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等等這樣的問題時,學生會對《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進行回憶,在下次上“品德與社會(生活)“課時,學生就會更加集中精神,確保聽懂,回家可以復習,長久這樣,學生自然就會越來越重視該課程,只有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重視度提升了,才能真正的收獲知識,不然,老師在努力,家長學生不配合,同樣沒有效果。因此,家長疏于中間環節,只有這個環節做好了,才能達到有效教學。
2.1.3 學生方面
學生方面是達成有效教學的最重要的一步。教師家長要給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知道《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重要性,確保學生可以在“品德與社會(生活)”課上全神貫注的聽課,收獲知識。杜絕學生上課開小差的行為,對于有些學生上“品德與社會(生活)”課時寫其他學科的作業的情況進行警告教育,對于在《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上,寫其他學科進行預習復習的同學進行勸告教育。只有讓學生自己對《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重視起來,才能達到有效教學,讓學生真正的收獲到知識技能,塑造正確積極的三觀。
2.2 完善對《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評價
2.2.1 教師方面
學校要對教師進行嚴格的管理與評價,比如,檢查教師是否按時上課,按時下課。檢查教師備課的好壞,對教師的教案進行統一的檢查評價,教學進度是否符合法規定等等。還可以在上課時進行抽查,確保教師不會用課堂時間講其他課程的內容,也不會照本宣科,不進行拓展,不因材施教等等問題。這樣對教師有明確的評價系統,并對該課程的老師進行打分評價,可以促使教師更加重視《品德與社會(生活)》學科,也保證了學生的利益。確保學生可以在小學期間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非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2.2.2 學生方面
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要從學生的成績來看,還要看學生上課的狀態,比如是否認真聽講,是否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跟上老師的思路等等。還要從平常的小事著手,比如是否在學習之后應用在生活中,是否為人友善,樂于助人等等。當然,在期末考核中,也要改變老舊的試卷形式,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對自己所學知識進行深刻演講,進行辯論等等方式。杜絕教師為了方便省事僅僅給一個印象分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進行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的有效教學。
綜上,農村小學當前的《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存在較大問題,我們需要進行部分改變才能真正的達到有效教學,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收獲到知識。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造甲鄉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