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錫其
(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醫院外一科東莞 523220)
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內固定穩定性的影響因素分析
胡錫其
(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醫院外一科東莞 523220)
目的:探討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內固定穩定性的影響因素。方法:對96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以術后內固定穩定性為應變量,對患者年齡、性別、Evans分型、Singh指數、骨折復位質量和手術方式進行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術后內固定穩定組75例,術后內固定不穩定組21例,兩組年齡、Evans分型、Singh指數、骨折復位質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別和手術方式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內固定穩定性與患者年齡、骨折復位質量正相關,與Evans分型、Singh指數負相關。結論: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年齡、Evans分型、Singh指數、骨折復位質量是影響其術后內固定穩定性的重要因素。
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穩定性;影響因素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指位于股骨頸基底至小粗隆間的骨折,多發于老年人群,發病率逐年增長,易導致髖內翻、肺部感染、壓瘡等多種并發癥[1]。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治療,但影響其術后內固定穩定性的因素較復雜。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內固定穩定性的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10月~2016年10月經臨床和X射線片診斷為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96例,排除開放骨折、同側股骨合并多處骨折和手術禁忌者。其中男38例,女58例;年齡45~88歲,平均年齡(75.72±8.33)歲;按Evans分型,Ⅰ~Ⅱ型(穩定型)67例和Ⅲ~Ⅴ型(不穩定型)29例;按Singh指數分型,Ⅰ~Ⅲ型(重度骨質疏松)42例和Ⅳ~Ⅵ型(輕度骨質疏松)54例;骨折復位質量滿意62例,骨折復位質量較差34例;動力髖螺釘固定(DHS)38例,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58例。
1.2 治療方法DHS:以髖關節外側做切口暴露股骨大粗隆及股骨近端外側,C型臂機透視下牽引復位,使用角度定位器,以外側皮質前后位為中點,10~15°前傾角置入導針,確認導針位置理想后,選擇合適螺釘置入,依次鉆孔攻絲并擰緊螺釘。PFNA:C型臂機輔助下牽引復位骨折端至復位滿意后,沿股骨大粗隆頂端做切口,分離肌層暴露粗隆頂端,清理壞死軟組織,于偏內前緣處鉆孔、擴髓,選擇合適髓內釘推入,確認螺釘置入位置后調整前傾角,依次置入近端拉力螺釘、防旋螺釘和遠端鎖釘。
1.3 觀察指標通過術后隨訪,觀察患者術后內固定穩定性。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內固定穩定性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內固定穩定性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術后內固定穩定75例,術后內固定不穩定21例,兩組患者在年齡、Evans分型、Singh指數、骨折復位質量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性別和手術方式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內固定穩定性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例(%)]
2.2 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內固定穩定性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以患者術后內固定是否穩定為應變量,患者的年齡、Evans分型、Singh指數以及骨折復位質量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內固定穩定性與患者年齡、骨折復位質量正相關,與Evans分型、Singh指數負相關。見表2。

表2 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內固定穩定性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股骨粗隆間骨折常伴隨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致殘率和病死率高[2]。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DHS和PFNA手術方式固定骨折處,可顯著緩解患者疼痛,但由于內固定穩定性不高導致內固定手術失效的案例也時有發生[3]。
股骨粗隆間骨折常見于老年人群和骨質疏松患者。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股骨近端骨小梁的丟失及并發多種疾病,Singh指數降低,骨質疏松癥狀嚴重,股骨近端負重強度和運動功能降低,輕微外力即可導致骨折[4]。通過手術治療,固定骨折處具有很好的療效,若置入的內固定器材未能與周圍骨質形成堅固的吻合力,則容易導致術后穩定性較差,發生松動、移位甚至斷裂等現象。相關研究顯示[5],股骨近端側壁的完整性不僅與內固定手術療效密切相關,還直接影響患者手術質量和術后恢復。術前了解患者骨折穩定情況有助于判斷股骨近端各側壁骨皮質的支撐力,確保術后骨折復位的穩定性。本研究中,21例術后內固定不穩定患者中有19例患者骨折復位質量較差,這說明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骨折復位質量與術后內穩定性密切相關。綜上所述,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內固定穩定性與年齡、骨折復位質量呈正相關,與Evans分型、Singh指數呈負相關,結合患者年齡、Evans分型、Singh指數及骨折復位質量可以有效預測術后內固定的穩定性,指導患者術后康復訓練。
[1]徐鴻堯,趙建寧,郭亭.股骨粗隆間骨折DHS內固定術后骨折不愈合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12):1199-1202
[2]戚春潮,羅建光,陳石玉,等.PFNA內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5,30(8):794-796
[3]于健,俞立新,郭松華.PFNA內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8):807-808
[4]董必成,李朝軍,尹東武,等.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失效原因分析[J].河北醫藥,2015,37(10):1510-1512
[5]劉江濤,邱晨,徐俊昌.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失效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12):1258-1259
R683.4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4.079
2017-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