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齊家 本報特約記者 高文宇
尚未脫離本月初血腥獨立日假期的緊張氛圍,美國芝加哥在剛剛過去的雙休日再度經歷“浴血周末”——共有56人遭遇槍擊,其中11人不幸喪生。雖然槍擊案在芝加哥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新一波血案所造成的嚴重傷害仍引發高度關注和廣泛譴責。
美國《芝加哥論壇報》17日報道稱,本次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幫派恩怨。槍案自上周五下午就開始不斷在街頭上演,直到本周一凌晨才逐漸平息。事件的受害者包括一名未滿10歲的小男孩,以及一名長期致力于抵制暴力、改善社區生活環境的非裔社區領袖。
作為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以極度混亂的社會治安被媒體稱為“槍擊之都”,甚至被拿來與別國“交戰區”做對比。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更曾夸張地表示,如果該市接連一周都未發生一起槍擊致死事件,就能拿來當作“頭條”。官方統計,該市2016年共發生3550起槍擊事件,受害者逾4300人;其中兇殺案高達762起,不僅超過全美前兩大城市紐約和洛杉磯的總和,也創下該市近20年來的最高紀錄。《今日美國報》稱,芝加哥2017年的槍擊暴力現象比上一年度有所好轉,但截至7月,該市已有349人中槍身亡,槍擊致死案件仍有可能趕超上一年度。
在美國現代史上,芝加哥肆虐的黑幫暴力現象可一直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直至90年代末期才有一定好轉。然而近兩年,形勢再度急轉直下。美國《新聞周刊》認為,這一趨勢的形成存在幾個主要原因:首先,市政預算的削減導致反暴力社工大幅減少,這些工作者長期充當著“暴力冷卻劑”的作用;其次,芝加哥警方系列“過度執法”事例加劇了警民之間的誤解,激化了原有的矛盾。更為嚴重的是,槍支和黑幫文化的泛濫嚴重腐蝕著當地民風,有時一場兇殺案可能根本不涉及重大仇恨和利益問題,“兩個小孩子在推特上吵起來,就敢拔槍相向”。有人甚至將該市戲稱為“芝拉克”,2008年,芝加哥的兇案受害者人數,比在伊拉克戰場上身亡的美軍士兵人數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