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志+杜焱
摘要:通過探討延遲退休政策實施對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體系中的個人、家庭和企業等微觀主體的有利和不利影響,以及對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宏觀運行的正面和負面影響,進一步厘清了二者之間的邏輯聯系,并在此基礎上,科學提出應對延遲退休政策實施對我國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體系負面沖擊的對策。
關鍵詞:延遲退休政策;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體系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6-0020-04
一、引言
我國已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2014年底超過65歲的人口已達到1.37億人口,老年人口撫養比達到13.7%,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中壯年勞動力已不能有效支撐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延遲退休政策已勢在必行。然而,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卻與廣大人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尤其是涉及到廣大人們群眾的養老保險問題。2015年,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開啟了機關事業單位近4000萬人員的養老金并軌制改革的序幕。由此,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將影響到3.81億城鎮職工和5.01億城鄉居民繳費和領取養老保險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將受到延遲退休政策的重大沖擊。怎樣在我國科學合理地實施延遲退休政策?要回答這一問題,其前提是必須要弄清實施延遲退休政策將對我國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體系所造成的影響。
延遲退休政策提出以來,國內外學者大多是從以下三個角度對延遲退休與社會養老保險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一是關于延遲退休與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金支付關系的研究。Breyer 和 Hupfeld(2010)提出延遲退休年齡可以彌補養老保險金缺口。[1]Garcíagonzález(2014)指出在現代社會中,推遲退休年齡可以有效防止人口老齡化給公共養老保險制度帶來的壓力。[2]鄧大松和劉昌平(2001)認為延遲退休年齡有助于緩解人口老齡化危機和養老金支付壓力。[3]田楠(2015)延遲退休年齡是當前不斷改進社會養老負擔嚴重這個問題的根本。[4]荊濤等(2016)考察了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現行模式下的社會養老保險收支平衡的影響,并試圖從延遲退休視角尋找相應的對策。[5]二是關于延遲退休與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關系的研究。Schieber(2004)通過對比美國的養老保險收入和生活支出情況,論證了美國制度設計的養老保險替代率水平過低。[6]李爽(2015)指出延遲退休年齡有利于提高養老保險替代率,會使得人們在退休后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7]袁敏(2016)通過建立個人賬戶養老金精算平衡模型,探究延遲退休年齡對養老金替代率的影響。[8]三是關于延遲退休與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及發展關系的研究。Keuschnigg和 Fisher (2011)研究表明延遲退休會改善未來的養老待遇,有利于減輕企業和員工負擔,并產生更大的社會福利效應。[9]趙培超(2016)探討了延退政策改革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對延遲退休改革方案與養老保險制度發展進行了深入思考。[10]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針對于延遲退休對于社會養老保險的影響問題進行了深入而又多方面的研究,這為本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但對于研究延遲退休對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體系的影響卻還不夠全面和系統,需要進一步探討。
二、延遲退休政策對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微觀主體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
1.有利于個人基本養老金的增加
個人基本養老金是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構成?;A養老金的確定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繳費基數,二是繳費時間長短。從繳費基數來說,隨著個人退休的推延,由于工資剛性的存在,未來工資必然存在上漲趨勢,繳費基數必然越來越大;從繳費時間來說,個人延遲退休后,繳費時間必然延長,這兩個因素的變化決定了基礎養老金數額自然是增加的。而對于個人賬戶養老金而言,主要影響因素是個人繳存額的多少和月除數(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的多少,個人繳存額隨著延退年齡增長而增加,月除數隨著延退年齡的增長而變小,越推遲退休,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數額就越會增加。由此可見,延遲退休政策對個人基本養老金的增加是有利的。
2.有利于家庭增加抗養老風險能力
養老風險在現代家庭面臨的各種風險中越來越引起關注。我國從70年代中后期開始實施的人口生育計劃,20世紀末將普遍導致家庭尤其是城市人口家庭結構呈現出4-2-1型,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人口結構更有甚者會出現8-2-1型,即一對青年夫妻贍養四個或八個老年人和撫養一個小孩的現象,養老將成為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普遍面臨的一種風險。抗養老風險取決于養老能力,養老能力又取決于健康、情感、經濟、時間和服務等養老資源,其中經濟資源是家庭養老經濟供養的基礎,包括勞動收入、基本養老保險金(或離退休金)、儲蓄、房產、股票債券等,但對于青年家庭而言,儲蓄、有價證券、房產等資產收入有限,勞動收入由于撫養下一代以及贍養四個或八個老年人而捉襟見肘,所剩不多。因此,能夠緩解4-2-1或8-2-1典型結構家庭贍養老年人生活所需經費緊張狀況就只能依靠老年人自身的基本養老保險金(或離退休金)有所提高。實施延遲退休政策,一方面使得老年人的工作時間延長,其領取的勞動收入高于實際退休后的基本養老保險金,生活水平能夠維持其正常水平,減少了家庭對其維持正常生活水平的養老資金補充;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的延遲,其基礎養老金標準和個人賬戶的養老金會逐年積累提高和增多,退休后,領取的基本養老金也會相對增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典型結構家庭的養老壓力。
3.有利于企業單位緩解繳費負擔率
由于養老保險制度模式的變革,我國養老保險制在由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改革過程中形成的轉軌成本,試圖單獨通過企業繳費來化解,這一方面雖然部分化解了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不足的困境,但另一方面卻導致企業保險費繳費率居高不下。根據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繳費相關規定: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為20%,個人繳費比例為8%。根據有關學者測算,20%的養老保險法定企業繳費率對于各地區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來說明顯偏高,即便是在繳費能力最強的中東部地區,能夠承受的最大繳費率也分別平均僅為13.35%和17.15%。因此,從全國范圍來看,企業單位仍面臨著較大的養老保險繳費壓力,這對于減輕企業負擔、促進企業發展極為不利。實施延遲退休政策,對于企業而言,可以在不造成任何社會負面效應的情況下悄悄減負,即可以在總體把握維持社會養老金替代率不變的前提下,適當考慮下調繳費的比率,從而更有利于企業輕裝上陣。
4.有利于企業進一步挖掘人力資本潛力
企業的人力資本是企業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人力資本主要是由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兩部分組成的,而人的知識和技能主要是通過接受教育和培訓來取得的。由于當前的教育改革使得我國的教育年限逐漸延長,以及勞動者技能需要在實踐鍛煉中提升等原因,造成了勞動者工作年限的相對縮短,更為重要的是引起人力資本峰值出現時間的延后。與此同時,近年來由于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居民人均壽命在不斷延長。延遲退休政策的出臺,能夠較好地適應這一新形勢的變化,即通過適當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使我國企業的人力資本能夠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和利用。
(二)負面影響
1.減少個人即期消費和福利水平
消費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與福利狀況的重要標準。當居民收入減少時,消費水平必然下降。實施延遲退休政策,對于企業事業單位職工而言,推遲了領取養老保險金的時間,并相應延長了繳納保險金的期限,必然帶來當期工資收入的減少,從而影響了居民的即期消費和福利水平。
2.短期內破壞家庭養老收支預算平衡
具有理財規劃考慮的家庭通常會根據家庭成員的工作及收支狀況進行家庭養老收支預算。但隨著延遲退休政策實施,一方面家庭成員因為工作時期保險費繳納的增加,即期收入會一定程度減少,另一方面家庭成員因延遲退休那些年所取得的當期收入必然比退休后領取的養老金要高,收入水平會有所提高。與此同時,家庭成員延遲退休后,養老風險也會相應加大,一般家庭會通過減少現期消費,增加儲蓄來對沖養老風險的增加。由此可見,延遲退休政策將會在短期內對我國城鎮職工家庭養老收支預算平衡造成難以預計的影響。
3.企業勞動者積極性和效率會有所下降
延遲退休政策實施后,企事業單位職工的工作期限延長,這一方面固然有節約和充分利用現有人力資本的好處,但與此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弊端:一是企事業單位老員工不退休,必然導致崗位固化,尤其是領導崗位難以騰空,新員工不能在單位內部得到有效地晉職和晉升,影響一部分人員的積極性,更有甚者會導致企事單位人才流失;二是企事業單位老員工延遲退休,企業內部崗位滿員,外部的人才難以招聘,新鮮血液不能及時流入,必然導致企事業單位的生產效率下降。
三、延遲退休政策對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宏觀運行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
1.降低養老金支付系統的人口撫養比
我國從1993年開始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金籌集方式。其籌資的流程是:國家為每一個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建立個人賬戶,職工按照個人實際工資的8%和企業按照職工個人工資的20%向社會保險基金繳納社會保險費,國家將這筆保險費劃入職工的個人賬戶,其余的社會保險費由國家統一繳納,進入社會統籌帳戶。由于我國在1993年之前實行的是養老現收現付制,現行的保險制度體系下的社會統籌帳戶難以承擔現收現付制度所需要的大量資金,面對這樣一種制度過渡的情況,唯一的辦法就是從新制度體系下的職工個人賬戶里挪出資金來支付退休職工的養老金。換而言之,目前這種養老金支付系統仍然存在著當代人負擔上代人消費的代際負擔轉移問題。與此同時,隨著人口的老齡化以及人口壽命的延長,達到退休年齡的退休職工數量與未達到退休年齡的在職職工數量的比率會越來越大,后者保障費用的負擔會越來越重。據有關專家測算,按現行的退休年齡,未來二十年我國人口撫養比會維持高位運行的態勢,2030年將達到最高峰 1:2.11。因此,在現行的部分積累保險制度運行體系下,如果國家統一實行延遲退休政策,無疑將會導致退休職工數量減少,在職職工的數量增加,人口撫養比將會趨于下降,社會負擔將會有所緩和。
2.提升養老基金賬戶的保障能力
衡量養老基金賬戶的保障能力基本指標是保險替代率。保險替代率越高,表明勞動者在退休后所獲得的保障程度越高,與此同時也從側面折射了保險制度設計的好壞優劣。根據我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安排,職工退休后領取的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而基礎養老金為: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個人帳戶養老金為: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實施延遲退休政策后,毫無疑問,將會對職工退休領取的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同時產生增加的效應。首先,隨著退休年齡的提高,基礎養老金計算因素中的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和繳費年限三個因素都會形成增長趨勢,因此,這三個因素的增長會帶來基礎養老金的增加。其次,隨著退休年齡的提高,個人賬戶儲存額會增加,與此同時,隨著實際領取養老退休金的年齡門檻提高,影響個人帳戶養老金計算的“計發月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注:以前統一為120個月),由此可見,延遲退休對個人帳戶養老金的影響也是會形成增加效應的。據相關學者的推算,從總體養老金替代率水平來看,不論職工的繳費基數如何,在55歲退休時繳費15年和30年能獲得的最高替代率分別可以達到25.56%和47.64%,60歲退休時分別可以達到33.48%和56.01%,65歲退休時分別可以達到42.7%和66.19%。因此,延遲退休對于提高養老金的替代率具有重要作用,我國下階段實施延遲退休政策,會極大地提升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保障能力。
3.保障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體系總體趨向穩定運行
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大體均衡是確保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穩定運行的基本條件。從收入方面看,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會受到繳費人員數、繳費率因素的影響。對于繳費率而言,未來總體趨于平穩;對于繳費人員總數而言,由于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加劇,繳費人員數會趨于減少,這樣總體上就會導致我國養老基金收入未來趨于總量減少。從支出方面看,養老保險基金支出會受到離退人員數、基礎養老金替代率、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但在眾多的影響因素中,離退參保人數卻是影響養老保險金支出的關鍵因素,離退參保人數越多,基金支出的總額也就越多。從目前的人口結構統計趨勢來看,60歲及以上人口的占比不斷趨升,這說明我國未來需要領取養老金的人數將會不斷增長,這必然會增加養老保險基金的支出增加。如果影響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支出的其它因素大體不變,由于離退人員數的增長,會導致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支出總體增加。因此,按照現行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體系運行下去,未來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將支大于收,社會保險養老體系將難以運行。如果改變現行的退休制度,推行延遲退休政策,這樣按照現行退休年齡退休的人員將繼續留在勞動力市場,減少了養老金領取人數,從而會減少養老保險基金支出。與此同時,原本需要領取養老金的人在推遲退休后,還需要繳納養老保險費用,從而又增加了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這樣對養老保險基金缺口起到雙重的緩解效果,從而有利于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總體趨向穩定運行。
(二)負面影響
1.延遲退休推遲了養老金的領取時間,增加了社會對現行養老保險體系運行效果的疑慮
我國目前法定的退休年齡是男職工年滿6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繁重體力勞動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種并在這類崗位工作達到規定年限的職工,男性年滿55周歲、女性年滿45周歲退休。如果推行延遲退休政策,勢必會推遲養老金的領取時間。“有命養社保,沒命享社保”成為廣大參保者所共同擔憂的問題。根據國家衛計委在今年7月公布的《2015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2015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為76.34歲。若實行延退政策,則諸多參保者能享受到退休養老金的預期時間將大為縮短。若真像參保者所擔憂的那樣,交了幾十年的社保,卻只享受到幾年,這無疑對廣大參保者尤其是從事高潛在致病性行業的體力勞動者不太公平。
2.延遲退休擴大了養老金的積累規模,增加了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和運營風險
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在理論上是可以增加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減少基金支出的,也就是說延遲退休會擴大養老保險基金的積累規模。養老保險基金的積累,一方面增強了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的保障功能,但在另一方面也同時增加了養老保險基金的運營和管理難度。根據2015年國務院印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養老保險基金可以由各地省級人民政府委托投資機構在我國境內進行投資來實現保值增值,投資范圍主要包括:銀行存款,中央銀行票據,同業存單;國債,政策性、開發性銀行債券,信用等級在投資級以上的金融債、企業(公司)債、地方政府債券、可轉換債(含分離交易可轉換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資產支持證券,債券回購;養老金產品,上市流通的證券投資基金,股票,股權,股指期貨,國債期貨等?;诖宿k法,養老保險基金在投資運營和管理過程中,一方面極易產生委托代理風險,以權謀私和尋租行為容易發生,另一方面由于投資機構經驗缺乏和投資機制的不完善,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容易造成重大損失。此外,資本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包括利率波動風險、通貨膨脹風險、宏觀經濟政策風險等都有可能對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造成潛在的損失。因此,由延遲退休政策實施而進一步導致社會養老保險基金規模擴大所帶來的基金管理和運營壓力,對未來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的穩定運行也是不可忽視的挑戰。
四、化解延遲退休政策對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體系沖擊影響的對策
(一)科學調整個人及家庭理財規劃,合理化解延退政策實施對個人及家庭財務的沖擊
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毋庸置疑將影響個人和家庭生命周期內的收入流量,如不合理地調整退休前后的消費與儲蓄規劃,科學地形成收入與支出預期,勢必對個人和家庭生活帶來嚴重的沖擊。然而,對于個人和家庭而言,合理調整生命同期內的理財規劃必須借助于兩個方面的條件完善:延遲退休政策影響養老保險金重大參數的可預計性和高度發達的個人和家庭理財社會服務體系。因此,我國實施延遲退休政策時,一是要求延遲退休條款規定要詳細而又明確,盡量不采取模糊的語言,同時對于影響個人養老保險金領取的各種條件參數,要細化、透明和公開,能夠使不同職業身份的勞動者一目了然地清楚自己所對應的變化。二是配套建立健全個人和家庭理財社會服務體系,通過專業化理財服務機構的社會服務,使普通個人和家庭清楚延遲退休對自己的影響,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退休前后的各種開支,盡量化解延退政策實施對個人和家庭財務的沖擊。
(二)完善企事業單位內部用工管理制度,確保延遲退休政策下人力資本效益最大程度地發揮
企事業單位實施延遲退休政策,對內和對外產生勞動力擠出效應是顯而易見的,這毫無疑問會給企事業單位帶來勞動者積極性不高、生產效率下降等不利影響。因此,完善單位內部用工管理制度必然成為企事業單位化解這一問題的關鍵。一是企事業單位根據遲延退休政策的實施意見,合理清算單位內部的人力資源存量及結構,合理安排年度用人計劃,保持一定的新人和舊人的流動。二是企事業單位要合理建立專業技術崗位和行政崗位分類管理制度,對于專業技術崗位人員主要以薪酬激發其積極性,而對于行政管理人員則需要以年齡、職務升遷要求以及職務與職級并行等措施或制度誘導其在單位內部合理的流動,避免企事業單位因實施延遲退休而暮氣沉沉,缺乏活力。三是企事業單位可以進一步采用臨聘或返聘等一些特殊的用工制度,從而彌補企業缺乏活力和效率不高的問題。
(三)實施不同行業差異化的延遲退休政策,盡快達成延退政策下的社會養老保險新體系共識
延遲退休政策涉及到的勞動者群體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管理崗位、科研人員等腦力勞動者,對于創造了大量社會財富的腦力勞動者來說,由于其受教育時間長,進入勞動市場的時間也相對較晚,人力資本釋放的生命周期相應后移。這些人在延遲退休后不但可繼續在原有崗位做貢獻,還可將豐富的工作經驗傳授給年輕工作者,形成良好的工作循環。另一類是普通體力勞動工作者,他們在達到現行的退休年齡之后,由于身體素質大不如年輕人,干體力活也力不從心,無論是對企業而言還是對自己而言,繼續在原有的工作崗位上工作可能并不適合了。因此,實施不同行業差異化的延遲退休政策,即允許不同行業的勞動者在一定范圍內靈活選擇退休時間,讓延遲退休成為個人自發的行為,這樣可以有效化解體力勞動者對于延遲退休政策下養老保險新體系的報怨,盡快達成延退政策下的社會養老保險新體系共識,可以有效推動延遲退休政策在我國范圍內的盡快實施。
(四)有效化解延遲退休政策下的養老保險基金運營風險,合理確保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
養老保險基金是國家積累對于達到退休年齡的勞動者能夠確保其足額領取的一種備用金,它對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施延遲退休政策后,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積累功能將進一步增強,這對于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具有較大的緩解作用,可以進一步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因此,做好延遲退休政策下的養老保險基金運營工作,合理化解養老保險基金運營風險顯得尤為重要。一是將安全性作為養老保險基金運營投資的首要原則?;攫B老保險基金是一種備用基金,它的抗風險能力較弱,對安全性要求更高,一定得從如何穩健、安全配置資產的比例和結構出發,來做好投資安排。二是合理選擇專業的投資運營機構,以專業化運營確保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作為專業的市場機構投資者,一般在市場投資尤其是在社保基金投資方面可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在專業研究分析基礎上,合理進行投資組合,自然比一般的非專業投資者更可以做到風險可控、營利較高。三是謹慎監管,確保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不出現非意外損失。社會養老保險基金運營投資涉及到市場多個領域、多個環節和多個部門,必須在保監會、證監會、銀監會、全國社保理事會、財政部、人社部等部門的聯合監管下投資運營,各監管部門要密切配合,謹慎監管,切實確保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規范運營和投資。
參考文獻:
[1] Breyer F, Hupfeld S. On the Fairness of Early-Retirement Provisions[J].German Economic Review, 2010, 11(1):60-77.
[2] Garcíagonzález F C A.The endogenous determination of retirement age and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J].Macroeconomic Dynamics, 2014, 18(1):93-113.
[3] 鄧大松,劉昌平.中國養老社會保險基金敏感性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2001(6):13-20.
[4] 田 楠.中國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5.
[5] 荊 濤,張一帆,謝遠濤,寇 琳.老齡化、延遲退休與“統賬結合養老模式”分析[J].社會保障研究,2016(1):13-25.
[6] Schieber S J.Retirement income adequacy: good news or bad?[J].Benefits Quarterly,2004,20(4):27-39.
[7] 李 爽.從養老保險替代率角度探究延遲退休問題[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5.
[8] 袁 敏.延遲退休年齡對養老金替代率的影響——基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視角分析[J].現代商業,2016(2):190-192.
[9] Keuschnigg C, Fisher W.Life-Cycle Unemployment, Retirement and Parametric Pension Reform[J]. General Information,2011.
[10] 趙培超.淺析延遲退休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財經界,2016(5):355-356.
[責任編輯:金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