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正艷
摘要:據研究表明,在過去的七個年度里高校所獲得的科研經費達到年均3750億元。巨大的科研經費投入并沒有換來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反而滋生學術不端和腐敗。在黨的十八大做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的背景下,中國于2016年頒布了完善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的新政策,現以新政策為指導,剖析經費管理現存的問題及成因,提出完善科研經費申報和管理制度;強化科研經費使用的過程控制等符合高校實際情況的可行性路徑,從而給經費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關鍵詞:高校;經費新政策;科研經費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6-0071-02
一、前言
據統計,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資金投入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長,高額度、多渠道的經費撥付給高校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使得高校在學術創新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在以財政資金為主體,社會科研資金為輔的經費投入模式下,高校的突出科研成果仍比較少。在科研項目和論文數量增加的情況下,論文質量卻難以保證,科研經費投入與產出嚴重不匹配。十八大以來,高校被查處的負責人和科研人員達一百多人,這些人中大部分涉及經費腐敗問題。而有些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反映科研項目資金存在“過細過死”“重物輕人”等問題。這不僅僅反映了項目和資金管理的問題,也涉及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收入分配制度等深層次的機制設置癥結。
2016年,中國頒布的關于科研項目資金的新政策(簡稱“意見”),強調遵循客觀規律,以“放管服”為主導,根據科學研究的客觀情況來安排經費分布,簡化科研經費預算編制,酌情下放科研經費調配權,明確屬于勞務費用范圍的項目。結合中國高校經費管理現狀,并提出“意見”配套舉措,能夠強化監督,使經費真正落到實處。
二、科研經費管理現狀
(一)項目評審不透明
高校科研項目的立項評審不透明,導致科研立項成為稀缺資源,科研人員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跑課題上。大部分科研項目從申報開始要經過初步審查、同行專家評議、學科評審組評審幾大流程。而審核流程中不公開項目評判標準、審核人員構成,只公布最后的審核結果,對于立項不成功的項目原因未公開說明。導致科研項目的評審缺乏透明性和公開性,從而在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尋租空間。目前不少高校又把立項和申報的科研經費的多少作為聘任和考核教師的重要標準,促使高校教師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跑課題”上,高校普遍存在的“學術大佬”“學術元老”把持著眾多重大課題申報的資源,打擊了年輕科研人員參與研究創新的熱情。項目評審不透明導致的項目評審不公正,導致科研經費出現嚴重的分配不合理,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也就無從談起。
(二)費用結構不合理
高校大致將科研經費分成兩個類別,即直接費用支出和間接費用支出,其中間接費用支出占比低,一直為人們所詬病。雖然間接費用在增加,但占比仍然偏低,經費預算體現的忽視科研人員的勞動報酬,不能解決科研工作者經濟方面的后顧之憂。過去科研項目更多的是把錢投在科研場所、科研設備等物資上,而忽略了科研人員報酬,雖然近些年提高了間接費用的比例,但是仍然不能滿足客觀需求,且與歐美國家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人員的報酬得不到保證,許多人就在設備購買的環節上想辦法,通過虛假的設備購買報賬來滿足個人的報酬需求。
(三)預算編制不簡便
預算編制要求科研項目預算支出精確到材料、設備、差旅費等,編制形式上的編制繁瑣,一方面增加了申報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不符合科研工作難以準確預計的客觀情況。過去預算編制要求課題申報小組把申報課題所需要的材料、設備、材料費用、水電費、勞務費等進行比較精確的預計和安排,并編制預算報告。而申報小組成員是本領域的專業人才而非財務人員,他們對于預算編制不重視也不具備編制能力,這增加了科研項目申報的工作量。而科研的過程和結果是難以預料的,要求項目成員嚴格按照預算來安排工作不符合科研的實際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科研項目的開展。
(四)預算控制不到位
高校科研項目在經費使用上缺乏實質意義的控制措施,這在反面誘使科研項目組不按規定辦事,一般都是先用錢,然后在快結項的時候以調整各項支出報銷,讓科研經費賬目看起來合規合理。高校經費管理部門雖然把過程控制納入日常管理,但預算的過程控制基本有名無實,經費撥付給項目所在單位后,怎么用基本由項目組負責人決定,至于這些經費是不是基本按照預算要求逐步使用在項目上就不得而知了,預算控制不到位的漏洞也給經費使用腐敗埋下隱患。這也造成了廣大科研人員一個錯覺,即項目申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要項目申報下來了,就萬事大吉了。近些年差旅費、辦公費用等科目的費用占比較大,這也和預算過程控制不到位有關。
(五)項目評價不重視
一部分不達標的科研項目通過沒有合理設計的指標評價,在驗收時通過了沒有實質意義的驗收審查,就算完成了結項工作。作為評判科研項目成效的重要手段,高校對此缺乏足夠認識,也不重視評價指標的科學性,結果無法把關科研工作產出的質量。而科研產出質量和經費投入的比較,從而評價項目的效益也就無從談起。
三、科研經費管理新政
2016“意見”在尊重科研活動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決現存問題的辦法。
第一,放開科研項目在預算、經費使用方面的約束。簡化預算編制形式,加大下放經費的調劑權,在保持總預算不變的條件下,將無法精確估計的材料費,燃料動力費,出版、文獻、信息傳播、知識產權費用等直接費用的調劑權下放給項目。承擔單位對于無法精確估計直接費用的調劑權下放給項目組,項目組以直接費用的10%為上限自主安排會議、差旅、國際合作與交流等,并全部合并在一個科目下進行會計處理。
第二,明確了符合勞務費用的情形,提高間接費用比重,加大績效激勵力度。“意見”在明確規定間接費用占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的比例上限為20%、15%、13%(上述比例分別對應500萬元以下、500-1000萬元、1000萬元以上部分),不再設定績效與費用的比例限制,而是合理運用分攤的成本與項目成果評價配比這個新指標來評價。同時明確規定符合勞務費用的情形,重申勞務費不設比例限制,突出科研項目資金對人的重視和支持。
第三,重視經費使用的過程控制和事后監督。“意見”提出將適時組織開展對科研項目資金等管理權限落實、管理辦法制定等情況的監督,及時通報監督情況,并納入信用管理。“意見”制定了經費權限分配和監督管理的框架,高校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和方法改進需要在這個框架下進行。
四、新政策下的經費管理改革路徑
高校科研經費改革應當以“意見”為指導來構建具體的實行框架,并以這個框架指導具體的管理工作。
(一)完善科研經費申報和管理制度
首先,各高校應當改革科研項目的申報流程。公開科研項目評審人員的基本情況,從經費的使用和項目取得的成果兩個角度綜合構建評價指標,并將其公示給參與競標的人員,無論申報是否成功,都應將評審細節告知參與競標的科研團隊負責人。
其次,重新設計科研項目經費的預算編制。根據“意見”下放預算調劑權限的要求,重新設計預算的編制體系。將預算總額設定之后,直接費用、間接費用的具體預算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簡化。在總預算不變的情況下,賦予項目組一定的自主權利,下放材料費、設備購置費用、文獻費等直接費用的調劑權,讓項目組根據科研進程合理分配。
最后,對于科研項目組在申報、預算編制、報銷等環節遇到的財務問題,高校應該提供財務專業指導;超過一定額度的科研項目必須配備專門的會計,便于科研項目和學校的對接。
(二)強化科研經費使用的過程控制
“意見”中多處提到的簡政放權并不意味著高校完全自主的使用科研經費,而是簡化申報和經費使用流程的同時,需要加強科研經費的過程控制,這樣才能保證簡政放權的效果。根據每個項目涵蓋的不同學科,成立專門的經費管理科室,該機構由會計和相應的學科人員組成,平時分別管理科研經費的使用和項目所涉及學科研究進度。最后,科研經費管理辦公室成員結合兩個不同角度的成果,綜合評定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益。
(三)建立科學的項目經費評價體系
轉變過去重視項目申報而忽視項目經費的事后評價和管理體系。在項目經費的事后評價體系上,高校必須根據“意見”的指導思想進行重新設計。設計涵蓋科研成果和經費兩方面評價的打分基準。先從這兩個專業角度分別進行打分,再綜合兩方面的情況打分。并及時公開每一個科研項目的評價結果,在公示期內沒收到異議之后再進行項目結項。
(四)建立科研項目誠信檔案體系
項目結束以后,根據項目評價結果建立相應的誠信檔案,做到每一個項目對應一個檔案。在誠信檔案基本建成之后,在項目的申報和經費的管理環節參照已有的檔案資料進行評價和管理。以誠信檔案為基礎,形成一種終身的追責制度,通過這種方式,讓廣大科研工作者和高校經費管理部門恪守信用,讓國家的科研經費真正使用在項目上。
2016“意見”的頒布,體現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高校作為重要的科研單位,應當珍惜政府提供的良好環境。作為高校經費管理部門,應當從自身所在高校出發,貫徹“意見”精神,改革科研經費的管理制度和模式,為科研項目的順利開展提供財務方面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陳 怡,方益華.高校二級單位科研經費規范化管理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7(3):10-11.
[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J].交通財會,2016(8):2-97.
[責任編輯:王 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