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云婷
摘要:技術創新及其管理水平的高低是關乎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互聯網進一步把地球變成“地球村”的今天,打造自主品牌并擁有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對企業參與全球競爭乃至國家經濟的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現以格力電器為研究主體,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內部支撐系統中的六大方面出發,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不同創新要素對企業發展的作用及影響。
關鍵詞:技術創新;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內部支撐系統
中圖分類號:F27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6-0115-03
一、引言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全國人大代表董明珠一直是中國自主創新的大力倡導者,她在剛剛過去的兩會上遞交了五項提議,其中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依然在列,董明珠每年都會圍繞中國制造與企業創新等話題,從不同層面發聲。今年遞交的五項提議中更是有三項都在大力推進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推動企業自主創新發展。另外,格力一直將技術創新貫徹于企業的發展歷程中,也一直將掌握空調的核心技術作為立足之本,才使得格力成為現今全球最大的集生產、研發、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專業化空調企業。國家知識產權局在2017年1月19日公布了2016年的中國發明專利排行榜,格力電器以3299件專利授理量和871件專利授權量,在榜單上占據全國第七的位置,在前十的企業中,格力是唯一一家家電企業,可謂是行業中的佼佼者。這些年格力所取得的成績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格力電器一直鍥而不舍地堅持“核心技術自主開發”和其強大的內部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撐系統。
二、格力技術創新能力的內部支撐系統
Leonard-Barton(1992)認為是組織價值觀以及人、技術系統、管理系統三方面的能力組成了技術創新能力。陳勁等(2003)認為能夠有效帶動、激活、創造并實現知識價值的能力為技術創新能力。白俊紅等(2008)認為技術創新所包含的各個過程經過協同所發揮的一種綜合能力為技術創新能力。本文在之前的研究基礎上認為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在已有的發現或發明的基礎上,通過自身人員的投入以及技術的研發,創造性地提出新的發現、發明和新的改進、革新方案的能力。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由兩部分組成,即內部支撐系統和外部支撐系統。其中,外部支撐系統包括國家科技環境、政策導向等幾個方面。內部支撐系統則包括企業的研發體系能力、R&D能力、融資能力、技術學習和培訓平臺、生產運作平臺、價值實現平臺六大方面。格力電器也正是因為這六大方面的優勢而成為國內市場中唯一一個在技術上不受制于外國技術的企業。
(一)研發體系能力
格力研發體系共有四個部門,包括家用空調技術開發部、商用空調技術開發部、科技管理部、制冷技術研究院等,每個部門都有明確的分工,各司其職,互相協調與配合,達到研發部門能夠高效運轉的目的。格力技術研發機構有8個技術職能單位,即:基礎研究院、產品研發中心、基礎零部件研發中心、實驗室檢測中心、模具中心、試制中心、自動化設備制造中心、綠色資源再生中心等。不同部門有各自側重的工作,這幾個技術職能單位的技術涉及范疇涵蓋了基礎技術、工程化和產業化應用技術等幾大方面,形成了格力完整的技術創新體系。為格力在中國制造中占據領先地位保駕護航。目前,格力累計擁有專利數為兩萬多項,格力獲得這么大數量的發明專利絕非偶然,歸根結底還是要歸功于其完整的研發體系。
自改革開放以來,很多中國的制造業企業都沒能抵擋的住改革與發展的浪潮,湮沒在了歷史的潮流中,面對這一境況,董明珠曾發表過這樣一篇言論:“在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就等于讓人家掐住了發展的咽喉”。言外之意就是當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并且可能或者已經對國際上同類企業造成威脅時,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技術封鎖,在這道關卡中,有太多的中國企業遭受了重創。但這是由于格力對自主創新之路的堅持,對研發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對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近些年每年花在科研上的投入都超過十億元,才使得格力在家電行業一直掌握領先的核心技術并不受制于人。
(二)R&D能力
保持制造業的發展要依靠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營銷創新,其中在技術上要想尋求突破就必須依靠一個企業在技術上的研究與開發,同時開展自主創新,保持技術領先,這是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勝的前提,為了不在技術上受制于人,不依賴于同行業競爭者的技術,也是在制造業中一個企業長久領先發展的關鍵。
我國企業是在極其復雜的轉型經濟中完成技術追趕和自主創新實踐的,1991年,格力由幾家效率低的國企重組而成,在當時只是一家有二百名員工、沒有名氣且規模很小的工廠,空調年產量為兩萬臺。無論怎樣去規劃它的未來發揮規模與格局,它都不具備成為全球行業領袖的資質與潛力,尤其是在空調領域,當時美國巨頭正在享受著自己在空調領域的壟斷果實,而經過不斷在技術上尋求突破,現在最讓格力引以為豪的恰恰是當初能力低到塵埃里的研發能力。當然,在格力決心發展自己的技術并迅速付諸于行動之后,必定是付出了極大心血與努力的,但在這其中,所有困難的克服和成果的取得都要依靠于格力在研究與開發上大量的資金與人才的投入,現在格力所擁有的5 000人的研發團隊規模相比于家電行業的專業機構也絲毫不顯遜色。另外,格力已經建立了400多個實驗室,正是在研發部門無上限的投入使得僅2016年格力的銷售額就高達1 100億元,利潤高達150億元。另外,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人才是企業不斷產生新靈感和創造新動力的源泉,在格力每年都有設立高額度的科技進步獎勵基金,對當年不管是管理還是技術方面有創新貢獻或是取得創新成果的部門或個人給予不同數量的物質獎勵,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和調動了員工的創新積極性。
格力專注于自主創新實踐已有較長時間,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研發經驗,不難看出,研發實力雄厚是其產品的保障,其研發團隊在目前國內空調行業中最為龐大,并且早已形成了合理有效的人才梯隊。這種在R&D模式中的發展經驗值得國內企業學習與借鑒。
(三)融資能力
每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都要具備一定的資本結構和規模,因而就需要合理的融資方式給與其支持,一個合理的融資方式是降低企業成本,使企業獲得產品利潤和財務杠桿利益的有利保障。
格力財務公司的前身是于1995年成立的珠海珠光企業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已經有20年的歷史,在2003年更名為格力財務公司,也是財務類公司中全國第一家以重組的方式成立的。財務部門是為企業未來發展提供重要資金支持的平臺,財務部門通過統籌資源建立起全新的以財務為支點的資金借貸平臺,使全企業形成資金計劃一盤棋,結算業務一中心的局面,為股票、債券、基金三大板塊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到2008年,格力電器經廣東銀監局同意后,將對格力財務的注冊資本增加至15億元。以89.25%的控股數成為其控股股東。現在董明珠的夢想是把格力電器財務公司做成一家世界一流的金融企業。據她介紹:“原來格力的錢都存在銀行,收益是一億多,現在錢放在財務公司,收益是四億多元,資金的收益率和適用效率都大幅提高了。”現在剔除不可歸集因素,資金歸集率高于80%。
另外,家電企業生產設備的價值并不算高,所以在這種前提下,企業的存貨核算和銷售環節就成為更為關鍵的因素。格力空調從2005年至今,已經連續十一年空調銷量全國第一,這不僅要得力于格力過硬的空調品質和其品牌優勢,還要歸功于格力的區域代理制與線下店鋪相結合的渠道營銷模式。以往銀行保理融資模式只能滿足一對一的本地化投入,對于經銷商和供應商遍布全國的格力來說是無法滿足其融資需求,為應對這種情況,格力財務公司以格力電器的采購管理系統為依托,設計了保理業務一對多、跨區服務,滿足了上游供應商的金融需求。從另一個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凈資產收益率來看,近幾年來格力往往高出其他企業一大截,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借助渠道所實現的融資能力。
(四)技術學習和培訓平臺
格力在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管理制度和模式全是在發展道路中摸索出來的,從來沒有借助過外部的咨詢公司。在董明珠的思維模式里,終究只有自己的員工最了解企業運營模式中的不足,只有在自己企業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員工才是企業最好的診療師,才能為企業的發展提出更好的建議。格力員工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文化與環境的激勵,格力很多年輕員工表示,在格力沒有復雜的人際關系要處理,最大的挑戰來自于自己,格力的企業文化不斷的督促自己去進步、去成長,這個挑戰其實是無形的,但相比于其他企業來自績效或業績的壓力來說,這種無形的壓力無疑是最為有效的,激發了企業員工的內在動力,也是格力員工不斷在技術上取得突破的最大動力。
另一方面,格力素來在家電行業有“黃埔軍校”的稱號,其中被同行挖走的技術人才卻也有不少,但這在董明珠看來,卻并不是一件要為其過分擔憂的事,她認為很多技術人才正是有了格力提供的先進的技術平臺和充滿創造力的企業氛圍才會發揮最大的價值,這種自信現在看來并不是盲目的,由此可見格力的培訓平臺所發揮的巨大價值。
(五)生產運作平臺
生產運作即為企業將投入的多個生產要素進行轉化與重組從而創造效益的過程,在制造業企業中,企業在生產價值鏈中輸入原材料、勞動力、能源、資金等一系列要素,最終被轉化成流入市場的各樣產品和售后服務等一系列為企業創造價值的產物。不只是對制造業而言,發展都是永恒的主題,并且在信息時代到來的今天,發展又遠遠離不開創新二字,創新的融入使得企業的運作方式也經歷了從大批量生產到計算機集成制造最后到綠色制造的一步步跨越。在格力,董明珠曾說:“制造業一直都被定義為傳統產業,在以前這并不為過,但是現在是大數據和技術創新的時代,傳統產業應該被重新定義。”所以當眾多企業還在為如何改革創新、提升競爭力而困惑時,格力早已將視線投向了精深發展和多元化發展目標,將技術創新融入到生產產品運作的各個環節,用最先進的生產工藝生產出最具競爭力的產品,不僅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更進一步用消費者想不到的技術引領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真正的技術引領與創新驅動。
(六)價值實現平臺
企業的真正價值在于創造、在于改變,而不是模仿。一個企業真正的價值應該在于創造市場,而不是跟隨。而一個企業創造價值的途徑就在于生產出值得信賴的產品,關鍵就在于產品品質,這也正是現在一直在提倡的“工匠精神”的核心。
三、結語
對多數企業而言,成功的經驗是不可復制的,但獲取核心技術卻是其最終目標,總是停留在與人合資、買他人技術或者不斷模仿的階段,企業無法獲得長遠發展 。所以,運用技術創新,從企業的研發體系能力,融資能力等幾個方面著手從而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才是一個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秦德智,胡 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7):53-57.
[2] 許慶瑞,吳志巖,陳力田.轉型經濟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演化路徑及驅動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13(4):121-134.
[3] 陳 恒,徐睿姝,付振通.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知識管理能力耦合評價研究[J].經濟經緯,2014(1):101-106.
[4] 毛蘊詩,孫賽賽.技術創新與產品替代: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研究[J].財會通訊,2016(4):12-19.
[責任編輯:紀姿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