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琪
摘要:近年來,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不斷的提高,人們更加追求高質量的生活,社會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社會事業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在一些較為貧困的地區或者是偏遠的山區還不能充分的享受到社會事業所帶來的實惠與便利。因此,必須要針對客觀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出與社會事業發展相符合的投資方式,開展投融資體制改革工作,使社會的各項資源得到優化。
關鍵詞:社會事業;投資方式;改革;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6-0027-02
在社會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投資方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投資方式選擇得當,則能夠有效的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使社會的各項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因此,需要不斷的順應時代的發展,開展社會事業投資方式的改革工作,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團體等應充分發揮投資潛能,不同的組織團體之間相互協作,彌補社會事業在投資方面的不足。
一、加快社會事業投資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之下,社會事業的發展也面臨著新的形勢,一些不足之處逐漸顯露出來。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社會事業的發展方式也需要不斷的創新,其中投資方式在社會事業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為了實現公共領域的各項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需要進行社會事業投資方式的改革。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可知,人們在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對于社會保障、生活質量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追求。這在社會事業領域體現為民生訴求的多樣化和復雜性,要求投資方式應不斷的完善,為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來使人民群眾的各項需求逐漸得到滿足。
從社會事業自身的發展狀況來說,在公共政策方面也存在著一些矛盾和不足之處。而隨著社會運行方式的日益復雜,面對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分化,還沒有形成相應的協調機制來解決在此方面存在的矛盾,人民群眾在醫療、教育等方面的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基于此,需要不斷的進行社會事業投資方式的改革,使得投融資體制能夠與社會事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相適應。
二、改革社會事業投資方式的措施
(一)純公共產品領域投資方式的改革措施
在社會事業的組成部分中,純公共產品領域的發展主要是為了滿足社會的基本需求,使人民群眾的各項基本社會權利得到實現,這主要體現教育以及醫療方面,例如九年義務教育、疾病預防控制等。在這一區域投資運作的過程中,可適當引入市場機制,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逐步形成高效配置的格局。
一是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對純公共產品領域的投資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益性事業的建設或者公益性服務主要是由政府撥款,難免出現經費緊張的現象,將市場機制引入其中,能夠有效的發揮出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實施公共服務招標購買制,將私營部門或者非盈利部門納入社會事業建設發展的過程中,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社會事業中公益性領域的發展速度,據相關的數據統計,利用這種方式能夠節省政府開支22%~25%。政府的相關部門與中標單位按照要求簽訂承包合同,并根據合同的內容進行項目建設或者提供公共服務,最后由政府提供應得的報酬,通過合同承包責任緩解政府的壓力和負擔。目前發展較為成熟的是PPP模式,政府和其他個人組織、機構為了實現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或者是提供某項公共服務,簽訂相應的合同對雙方的責任和義務進行劃分,二者之間屬于相互合作的關系。通過這種模式的應用能夠有效的降低政府在投資方面所面臨的壓力和風險。
二是政府對醫療衛生、義務教育等方面進行直接的投資,但是后期的投資運營責任不需要由政府獨自承擔,可對通過采取措施由專業能力較強的機構來承擔項目的經營管理責任。在工程建設完成之后再移交給相應的使用單位,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公共工程的施工質量,也有效的保證建設施工的效率。在《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等相關文件中也對這一體制有所體現,這種制度已經在社會事業的發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另外,也可以將其他社會資本適當引入公共性社會事業的建設中,政府積極鼓勵支持民營資本投資社會事業,彌補政府資金財力不足的情況。
(二)準公共領域投資方式的改革措施
在社會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準公共性事業雖然不以盈利為目的,其中也有一定的資金流入,具有相應的收費機制,但是盈利金額不足以補償成本或者僅夠維持成本,這部分的社會事業滿足了超出了人民群眾的社會需求標準,例如,常見的博物館、美術館等都屬于準公共領域。該領域的社會事業不能僅僅依靠政府單獨運營,相關的非盈利機構力量也相對來說比較薄弱,所以需要調動政府、社會團體、企業等多方面的投資資源,將多樣化的投資方式應用其中,不斷的拓寬投資渠道,促進社會事業的發展完善。
一是首先可以通過參股或者控股的方式吸引民營資本進入準公共領域的投資之中,能夠有效的增加社會事業的資金投入。而且在當前的發展環境下,民間資本的分布相對來說比較分散,不具有獨立投資建設公共服務項目的能力,因此民營企業也更加愿意投資在政府主導下的具有發展前景的項目,在環境保護、配套設施方面具有良好的保障。在一些重大的基礎設施建設中,要保證政府具有一定的控股能力,將其他形式的資本作為補充,通過多種形式吸引民間資金,例如投資基金、發行企業債券等。
二是為了緩解政府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的所承擔的資金與管理的風險,可以將部分的經營權轉移至民間資本,主要利用的方式BOT模式或者TOT模式,形成一個良好的運營模式。以TOT模式為例,它是較為常見的項目融資方式,政府部門通過簽訂合約的方式將項目的產權或者經營權利轉讓給投資人,投資人需根據要求向政府部門支付相應的資金,隨后可對項目進行運行管理,投資人通過對項目的經營獲取合理的回報,待合約到期之后投資人需要將項目的經營權利交還政府部門。例如,在國家體育場的建設過程中共投資了35億元,其中政府方面無償出資的比例占據了58%,而中標企業其中所占據的42%的投資比例,擁有30年的特許經營權。
三是大眾社會的外部化效益是準公共領域投資的主要目的,其中的收益不足以補償成本,導致投資的收益受到一定的限制,政府應采取補貼的方式來扶持這類公共事業的發展。例如,在一些投資成本高于收益的醫院、高等學校以及一些社會福利部門,政府的財政部門應當按原則對經營單位給予一定的扶持,避免由于經濟效益過低而影響投資積極性。
(三)產業化領域投資方式的改革措施
產業化領域的社會事業充分利用了市場的配置作用,這一領域的投資方式主要是依靠市場主體,同時在市場環境下進行項目的后期運營,例如,營利性醫院、基礎教育等。在進行產業化領域的社會事業建設時,需要發揮政府在稅收、財政補貼等方面的經濟職能,充分的調動民營資本投資的主動性,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創造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是我國各項醫療、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新建產業項目不能單一的依靠國有經濟,采用混合所有制進行社會事業經營實體的建設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同的經濟體之間優勢互補,推動了社會事業的建設發展。對于一些運轉效率較低的國有資產,應根據實際的情況適當的引入外部資本,通過股份改革的方式將其改造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融資主體,充分盤活國有資產。此外,民營中小投資方式與大企業相比,它的產權更加的明確,覆蓋范圍廣泛,其發展潛力與發展前景良好。但是由于民營中小投資的經濟實力弱,在融資方面也具有一定的難度,使得這種投資方式受到了制約。政府部門應在充分了解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為產業化領域的社會事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二是科學技術的力量在近年來逐漸凸顯出來,能夠有效的推動社會事業投資方式的改革,但是目前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還相對較低,對信息技術的運用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技術投資在社會事業發展中比較匱乏。政府可通過減免稅收、財政補貼等方式,使企業的投資負擔得到有效的降低。
三是在一些產業化領域的社會事業中,雖然在資金方面相對充足,但是其投資經營機制的效率低下,制約著社會事業的發展。為了有效的提高資金使用的效率,可以委托專業的經營機構加強投資管理,不斷的引進新的發展理念,提高其發展的效率和質量。以國有醫院的發展為例,相關的部門委托民營企業對國有醫院進行投資經營,實現醫療設備與發展環境的更新完善,使國有醫院的投資管理的能力得到有效加強。
綜上所述,隨著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事業也面臨著新的發展環境,在社會事業的發展過程中能單純的依靠國有經濟,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的改革投資方式,促進社會事業的發展和完善。目前在社會事業的發展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應對問題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積極借鑒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有針對性的選取相應的策略來實現投資方式的改革,充分重視民營資本在社會事業投資中的重要作用,拓寬社會事業的投資渠道,來緩解政府在社會事業建設過程中所承擔的投資風險和壓力,使我國的醫療、教育等方面基礎設施得到全面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永厚.在推進城市建設和公用事業投資運營改革中的問題及對策[J].山西財稅,2016(12).
[2] 孫禮剛.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可持續發展思考[J].中國經貿導刊,2016(35).
[3] 趙琳慧.民間資本投資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問題初探——以天津為例[J].天津經濟,2015(3).
[4] 丁忠毅.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合意性轉型的機理分析[J].理論與改革,2014(3).
[5] 吳翠芝,鐘學華,鐘獻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困難及建議——以云南省玉溪市PPP模式運用為例[J].時代金融,2015(20).
[責任編輯:譚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