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浩賢
摘 要:在新媒體時代,隨著學校嘗試運用新媒體進行教學工作的開展和普及,學生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大大加深,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受到了網絡信息的指引與挑戰。文章探討新媒體對中小學生的道德的建設的影響,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新媒體(New Media),到目前為止沒有統一的定義,它是相對于舊媒體(電視、廣播、報紙、書信等)而言的。《連線》雜志認為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認為新媒體必須是建立在數字信息技術基礎上進行互動傳播的創新型的媒體。不管新媒體的定義如何,它是通過網絡和手機等即時通信工具進行信息的傳遞與分享的。這一具有人類文明史里程碑意義的重要科技,已經形成了其獨特的信息場的網絡媒介環境,正在引發社會的變化。新媒體以信息多元化、互動、去中心化的特點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娛樂的方式,在增強獨立、平等的思維觀念的同時也對未成年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提出了挑戰。
一、新媒體對學生道德教育的作用
1.新媒體是學生道德建設的新平臺
任何信息的傳播都需要媒介,新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載體,在與計算機網絡、移動通信、數字技術處理的完美結合中形成了龐大的信息網。新媒體提供海量的信息,是一個即時互動的平臺,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育者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發布教育信息,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挖掘傳統的道德知識,學習國內外的先進文化,繼承和發揚優秀的人類道德文明。新媒體使道德教育的方式、場合、制度發生了改變,使信息傳播的途徑與效果有了突破性的改善,為道德建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2.新媒體豐富了道德教育的方式
道德教育是階級社會對道德觀念、道德規范的信息進行傳遞的過程。在傳統媒體下,學校在道德教育方式上多采用討論、談心、講座的教育模式,形式單一,缺乏活力;在新媒體時代,學校可以通過發布集文本、圖畫、聲音于一體的信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同時,即時的信息傳遞,可以讓學生在任意一個終端獲取知識,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了道德教育的效率。
3.新媒體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在追求個人隱私的社會中,青少年無疑也是其中一員,他們與父母、老師有較大的心理隔閡,有問題不喜歡當面咨詢長輩。而新媒體構建的虛擬世界正好幫助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在新媒體的交流中,個人的具體姓名、性別、年齡、身份等信息被掩蓋,人們在虛擬的角色中與教育者交流,可以縮小距離,放下心理防范,學生可以把遭遇的問題向教育者傾訴,教育者可以及時了解他們的狀態,實時進行道德教育知識的輔導。
4.新媒體有利于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合力
在學生教育中,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力量缺一不可,需要它們相互協調統一,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體、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教育為依托的教育模式。未成年人是家長的孩子,是老師的學生,是社會未來的建設者,他們的道德建設是三方共同的責任。利用新媒體的超越時空限制的特征,學校可以建立德育網站、博客、微信群,把家庭、學校、社會連接起來,讓他們共同參與學生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同時,在虛擬的空間中,大家可以平等地交流道德教育的心得,就道德問題進行互動交流。學校、家庭、社會的有力結合提高了教育的效率,節約了道德教育的成本。
二、新媒體給學生道德教育帶來的問題
1.信息的參差不齊加大了道德教育的難度
在傳統媒體教育中,信息的發布要經過層層的篩選,通過主流的電視、報紙等形式進行傳遞。在以微信和微博為主的新媒體時代,由于我國的法制建設尚不健全,也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著網絡平臺。有些垃圾信息是對社會事件的消極、惡意傳播,影響青少年道德價值觀的形成。由于教育者不能全面地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專題輔導,這些信息很容易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標準,使其產生錯誤的認知,習染一些違背社會主義主流道德觀的行為,對教育者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2.學校教師道德教育主體地位的喪失
在傳統教育中,學校教師借助可控的方式通過文化與道德相結合的方式向學生灌輸道德知識,讓學生在了解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對道德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教師是信息傳播的主體,可以有效地傳遞可靠的信息,在整個道德教育中是處于主導地位。但是,在新媒體時代,青少年對新事物的好奇心,使他們成為新媒體的接受者與傳播者,教育者不得不適應學生接受方式的轉變。青少年更愿意避開老師的講授,自己接受道德信息,并對老師的知識提出不合理的質疑,更依賴新媒體中的道德信息,這對老師道德教育的主導地位產生挑戰。
3.阻礙學校、家庭、社會、學生四位一體的教育體制
新媒體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合力,另一方面又阻礙學生參與到這個系統中來。新媒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虛擬的空間,他們在里面“隱姓埋名”地活動,可以隨意地發表自己的想法,而不用擔心被家長、老師發現,脫離了他們的監控。于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會隱藏真實的自己,不愿意與家長、老師交流自己的想法,甚至歪曲自己的意愿。在新媒體中,青少年習慣“自由”,不會輕易加入學校、家庭、社會的合理系統中。
三、新媒體視角下學生道德建設的方法
新媒體伴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是不可避免的產物,新事物往往是一把“雙刃劍”,關鍵是我們如何利用好它們。新媒體既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供了積極的形式與渠道,又提出了挑戰,教育者要利用好新媒體的優勢,加強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1.不斷完善新媒體的利用方式
新媒體作為一個平臺,可以提供龐大的信息,學校應該充分利用這個載體,通過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的形式進行道德教育的傳播。同時應該注意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作用,充分認識在虛擬空間進行道德教育的準則和方式,把虛擬空間的道德教育和現實中的道德教育相結合,把網絡與社會制度、文化相結合,實現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學習。
2.加強對新媒體的管理
相對于傳統媒體的許可經營、正確輿論引導,新媒體的自由空間太大,個體可以隨意在微博、微信中發表自己的言論。我們應該加強對新媒體的監管,集中政府對新媒體管制的權力,及時制訂與執行新媒體管理辦法,既要重視產業發展推進,又要加強內容的監管,重視信息的安全管理。
3.以學生為道德教育的中心
教育跟市場是一樣的,要了解接受者的需求,改變傳統的單方面以教育者為中心的信息灌輸,要以學生為中心,考慮他們在不同年齡段、不同知識積累情況下的道德教育需求,要因人而異,制訂個性化的教育模式。在堅持中國特色及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以青少年為中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道德教育建設中來,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性。
4.讓道德教育在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中“自由穿梭”
虛擬空間是與傳統的真實的物理空間相對立的,現實的物理空間是三維的,教育工作的開展離不開主體、客體、環境、媒介等,教育者可以針對受教育者的問題因人而異、面對面地進行教育(當下流行的心理咨詢教育),為了準確地找到道德問題的癥結,簡單的數字交流是不夠的,由于道德問題的復雜性和特殊性,現實教育的人文關懷很重要。在虛擬的空間中,人們脫離肉體進行思維的交流,能夠接觸的只有冷冰冰的數據,但是它能夠及時地實現“編碼—傳播—接收—譯碼—反饋”的整個過程,大大提高和改善了教育的效率和效益,這是現實教育無法做到的。因此虛擬世界和現實的世界各有優勢,它們之間不能相互替代,我們要做到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黃 進.積極應對手機新媒體對道德教育的沖擊[J].中國高等教育,2007(Z1):68-69.
[2]任建東,鄧麗敏.新媒體接受中道德教育的三大困境[J].倫理學研究,2011(5):116-119.
[3]李勇平,宋廣文.微時代下高校道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3):123-125.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北片教育指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