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霞
摘 要: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文章從營造良好的語言文字學習環境、重視對語言文字材料的積累、依托閱讀教學這個主渠道、認真上好口語交際課、設計形式多樣的“小練筆”、積極開展各項語文實踐活動這六個方面闡述如何才能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關鍵詞:語言文字運用;閱讀教學;實踐活動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進一步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然而縱觀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仍然有不少教師把語文課上成了內容情節分析課、思想品德課和常識課。再看看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現狀,可以說有很多欠缺。例如,在考試和作文中錯別字泛濫、成語誤用、寫作文病句連篇,等等。這些都說明學生學會“運用”或“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確實有待加強,因此,努力提高小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成為了當務之急。下面我來談談如何才能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一、營造良好的語言文字學習環境
語言文字的學習是個耳濡目染的熏陶過程。我們首先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一條條標語、一句句名言等都是語言文字運用的范例,能讓學生們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比如,在餐廳里應該張貼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看見有人摘花時,應該用“花兒也是有生命的,請愛護她”等標語來提醒;當有學生成天玩樂時,我們要用“名言欄”中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來勸告。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創設與生活貼近的語言文字環境,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促進他們思維發展和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例如,我在不同的講話場合,特意把新學的詞語、修辭、優美的語句和名人名言運用到講話中。比如,學習了“饑腸轆轆”這個詞后,我對一個剛打下課鈴就把零食往嘴里送的學生說:“你現在是饑腸轆轆了吧,要不然怎么這么想吃東西。”有不少學生也立刻能依葫蘆畫瓢,活學活用的效果就達到了。又如,教師表揚他們上體育課跑步的速度很快時可以說:“你們都跑得像一陣風似的,我真為你們感到自豪。”創設這樣的語言環境,目的就是讓學生受到熏陶,繼而自覺運用。
二、重視對語言文字材料的積累
積累語言文字是學會運用語言的基礎。著名小學語文教育家張慶先生說過:“學文如聚沙,學語文是‘無序的,就是今天讀一篇,明天讀一篇,今天記住一個字,明天學會一個詞,長此以往,積累多了,這個工具就有了,說話、寫文章就越來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了。”怎樣加強語言文字積累訓練呢?
除了重視課堂上的積累,通過課外閱讀進行積累也非常重要。引導學生每天課外閱讀時摘抄一些好詞好句,記錄一些好的聽、說、讀、寫的方法。在閱讀舊報紙、舊雜志時,要把有用的東西剪下來,貼在本子上,做成“剪報” 便于隨時查找、引用。由于“剪報”是學生親手勞作的結果,他們會對其關愛有加,奉為至寶,只有重視的程度深了,積累的效果才會好。我們還要指導學生在積累的過程中加強梳理,每隔一個階段進行一次“盤點”,邊學習,邊溫習,并且將所學內容條理化,歸類存檔,領悟知識、經驗和各種新信息之間的聯系,逐步把握語文學習和語文運用的規律。除此之外,我們可以通過展示平臺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累,例如,引導他們在看故事的基礎上講故事,在每天早讀課前的五分鐘進行展示。
三、依托閱讀教學這個主渠道
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篩選、刻意編排而來的,對學生知識系統的架構和語文能力的形成頗具作用。教學時我們不能輕率地分析情節、講解內容,而應該秉承葉老所說:“課文是個例子,通過理解這個例子,訓練他閱讀文章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緊扣教材,進行扎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學生才能真正學好語文。例如,我在教《富饒的西沙群島》時,利用文本的特點抓住了幾個比較有價值的語言訓練點進行語言訓練。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回答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在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中,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將各種海魚呈現出來,鼓勵學生抓住魚的外形特點,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再如,我在教《丑小鴨》一課中的“羨慕”一詞時,先讓學生用音序查字法理解這個詞的意思,然后問學生“丑小鴨看見什么羨慕,平時你看見什么會羨慕”,最后用“羨慕”造句,使學生達到在品詞析句中更好地感受、感悟、積累和運用。
四、認真上好口語交際課
口語交際課是培育學生交換思想、傳布信息、表達情緒、學習規范語言的教學平臺,借助這個平臺,可以為培育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我們要利用語文課本中每個單元的口語交際的內容,開展有序和有趣的交流,切實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率與利用率。例如,有一組口語交際的內容是當一名小導游,學習完《頤和園》這一課后,我先讓學生回憶課文內容,再讓大家輪流在小組里介紹頤和園的迷人美景,然后評出優秀導游員。由于剛學完的內容大家比較熟悉,張口有話可說,說起話來滔滔不絕,達到了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接著我把學生引入介紹自己家鄉的風景名勝。對學生的介紹只要有一定的內容,我始終都以鼓勵為主,給予肯定。這樣,學生有了信心,說起話來也就流暢多了。
五、設計形式多樣的“小練筆”
“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煩瑣的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所以我們要增加結合閱讀的小練筆,安排要自然、恰當、形式多樣,不能搞形式主義。中高年級課文內容是豐富多彩的,運用也應是多角度、多方面、形式多樣的。如我教完《魚游到了紙上》后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任選一題完成,用上文中學到的神態、動作描寫等):①看插圖,展開想象,圍觀的人會怎樣贊嘆、議論?②上課鈴響了,老師捧著試卷走進教室,臉上堆滿了笑容……(請接著往下寫)。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可適時安排這樣的練筆:替巴西總統菲格雷特撰寫一份在塞特凱達斯瀑布葬禮上的演講稿,盡量用文本中的詞句。只要堅持下去,日積月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就一定會提高!
六、積極開展各項語文實踐活動
在大力提倡“教育要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的今天,在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上下功夫,能促進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內化和吸收。在開展活動的方法操作上,教師應該甘當“配角”,將“主角”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主動探索、主動創新。那么,方法究竟有哪些呢?
充分利用少先隊活動。少先隊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形式之一。隊日活動能幫助學生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知識,增長才干。如開展題為“慰問敬老院的老人”的活動之前,我說:“同學們,去敬老院和爺爺、奶奶們相見的日子快到了,每位學生必須要準備一些講話的內容,講些什么呢?①進行一段自我介紹;②講一則小故事。”學生們接到任務后立即分頭準備,且興趣盎然。結果是:活動成功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得以提高,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積極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一是做游戲。如在寫一個游戲時,我布置以小組為單位,每組出一個游戲。準備好后,優秀的在作文課上給大家表演(作為素材)。二是開展競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適度地引入一些比賽活動,無疑能獲得良好的競爭效果。而這種競爭效果所帶來的調動語言積累、促進語言表達之功效是顯而易見的。如在學完《中彩以后》一文后,我設計了這樣的實踐活動:當“爸爸”把車子還給庫伯后,庫伯會怎么說呢?充分運用課文情境、課外積累進行競說。于是,一句句出自肺腑的話語、一個個暖人心扉的舉動洋溢在整個教室里。三是開展辯論。論辯是一項技能,能高度激發學生的智慧和能力,在論辯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搜集與編排可謂體現得淋漓盡致。
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方法還有很多,諸如詩歌朗誦、明星主持人、一分鐘新聞發布會、成語接力賽、參觀訪問、動手辦報、演課本劇、開故事會等活動。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組織朗誦、書法等課外興趣小組,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運用、駕馭語言文字這種工具,通過運用語言文字的范例和實踐,讓學生學習在生活中、在本課程中和其他課程的學習中,并在不同的領域里運用好語言文字。
(作者單位:湖南省祁陽縣浯溪街道人民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