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陽
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體現“生活化數學”,增強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生活情境“數學化”
小學生大量的數學知識均來源于生活,這就為我們努力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入新知識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數學課堂教學應該著力體現“小課堂,大生活”的觀念,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怎樣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呢?我們可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數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訓練,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實際中的數學問題,真正認識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如教學“長方形的周長”這節課時,課前可以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帶學生到學校籃球場去走走,并讓學生以步量的方法觀察記錄籃球場一周的長度,從而產生數學問題:“周長是什么啊?”“長方形的周長怎么測量呢?”“為什么長方形周長可以用(長+寬)×2呢?”……對于學生的這些提問,教師可適當引導他們仔細觀察,然后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新課。到上課的時候,由于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找到最適合生活實際需要的測量方式。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良好習慣,自然而然地把所學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相聯系。采用這種調查式的學習,學生還會覺得空洞嗎?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應用、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目的是培養學生多用數學眼光看問題,多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多用數學的語言說問題,并且從數學角度分析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便能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數學思維訓練“生活化”
數學的產生源于生活實踐,數學教學同樣離不開現實生活。課堂教學中的數學思維訓練要面對生活實踐,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受到創新性思維的訓練。如教學“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時,通過讓學生用橡皮泥、土豆、蘿卜等材料自制的圓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圓錐,發現圓柱與等底等高的圓錐的包含關系。再通過把盛滿沙子的圓錐形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容器的反復實驗,讓學生發現規律——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容器盛的沙子總是圓錐體的三倍,如果二者底和高不等,則結論不成立。這樣,數學問題在學生眼中不再是簡單的數字,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學生從實際的操作中發現了圓錐體的計算公式。雖然學生的創新發現只是重復驗證,但對他們自身而言,卻絕對是創造性的。
面對數學問題,教學中,教師不應只靠一言堂、唱獨角戲,講解每個符號的意義,而是讓學生集思廣益展開討論,解決自己實際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給那些肯鉆研、愛學習的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這也是全體學生探索、創新、應用知識的過程。
又如,在學習“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中,有這樣一題:116-96=116-100+4,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4難以理解。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互相討論為什么要加上4。其中一位學生通過“逛商場”的生活實際展開了聯想:媽媽帶了116元錢去商店買了一個96元的布娃娃,準備送給我做生日禮物。付錢時媽媽先給營業員一張100元的,營業員找回4元,所以多減去的4應該加上。通過生活經驗驗證抽象的運算,把具體的經驗上升為理論,學生就容易理解了。在教學中,只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應用數學的目的。
三、教學過程接近“生活化”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多方面的實踐活動,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應用、創新的能力,諸如調查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百分數來解決、制造一周的氣溫和降雨量變化表、測量教室的面積、調查學校各個班級學生的平均身高,等等。在教學“比例尺”時,可通過畫郵票、畫窗戶的操作以及照相機照相等生活實例來導入新課。在教學“路程=速度×時間”時,組織跑步比賽;在教學“加減混合計算題”中,通過創設“公共汽車上的上、下客”情境來導入,等等。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例題,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給學生創設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和條件。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面對實際問題,學生能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是數學應用意識的重要體現,也是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關鍵。學生只有充分意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才能夠切實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真正被激發,才有可能把獲得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應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作者單位:湖南省衡陽縣庫宗橋鎮鵬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