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莆
培養創新意識,訓練創造思維,傳授創造方法,提高創新能力是中小學創新教育的主要內容。“創新意識”就是根據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強烈的不安于現狀,執意于創造、創新的要求的動力。身臨三尺講臺,“三寸不爛之舌”是我們教師傳播創新意識的媒介,發現、創新無處不在。走進“購物”,巧用生活中的數學,從小學數學課程總目標的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創新知識技能
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購物機會少,部分學生在認識、掌握各種人民幣面值的學習中,記憶模糊,缺乏清晰、系統的認識。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創新了人民幣面值記憶法。
(1)故事記憶法。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記者問道:“中國一共有多少錢?”周恩來總理幽默地回答說:“我們有18元8角8分”。事實上,當時使用的第二套人民幣共有10種面額,即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和1分,把這些錢加起來剛好是18元8角8分。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說”中指出:只有當兩種情境中的刺激與反應都相似時,遷移才會發生,而且兩個情境中的相同成分越多,遷移就越大。利用這一遷移理論,現在我們使用的是第五套人民幣,只是在第二套人民幣的基礎上增加了100元、50元、20元的面額,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知識的遷移,幽默記憶“現在我們有188元8角8分”。
(2)“我愛你”記憶法。潮流生活,時尚用語。“521”是信息時代網絡流行用語中的“我愛你”,而剛好人民幣除了大額100元以外,都符合這一定律: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要求學生在仔細觀察后,大膽建立抽象數感思維“我愛你人民幣”記憶。
二、創新數學思考
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的教材《買文具》《買衣服》課程中,都涉及“怎樣付錢”的問題。這不僅要求學生對人民幣的單位、面值有深刻的認識,還要有較好的計算能力。因此,在授課中,講解不同的付錢方式時,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運用,展示多種呈現方式,以適應學生表達方式的最優化、創新化發展。
例如,一件衣服78元,你應該怎樣支付?①連加法,利用人民幣面額列連加算式:50+20+10+5+2+1=78元;②連減法,利用人民幣面額列連減算式:78-20-20-10-10-10-5-1-1-1=0元;③針對數感較差的學生我們可以采用形象畫圖法; ④針對計算能力較弱的一些學生可以采用分步法:
突破點:一直分到是人民幣面值為止。購物無論用什么方法付款,需付款的總額都一樣。
三、創新問題解決
掌握購物情境中有關錢款的簡單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例如,醬油4元5角;面條2元6角;鹽1元2角。問:買一瓶醬油和一包面條要多少錢?正常的做法是列式:4元5角加2元6角;元加元,角加角,分加分。但是對于人民幣單位換算能力一般的學生,可能將其拆分為:4元+2元=6元,5角+6角=11角=1元1角;所以6元+1元1角,又拆分為6元+1元=7元,0角+1角=1角,7元+1角=7元1角。
運用知識的一般遷移,根據學生已掌握的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和已有的認知水平,結合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換算以及生活經驗,創新方法,可列豎式:
4元 5角
+2元6角
7元 1角
四、創新情感態度
(1)欣賞美。人民幣底襯采用了中國著名花卉圖案,背面主景圖案分別選用了人民大會堂、布達拉宮、桂林山水、長江三峽、泰山、杭州西湖,拓寬了學生的欣賞美的角度。
(2)感悟美。分類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在教學活動中,要使學生逐步體會為什么要分類,如何分類,如何確定分類的標準,在分類的過程中如何認識對象的性質,如何區別不同對象的不同性質,使學生逐步感悟分類的美。根據人民幣各面額的特點進行分類:第一種按照材質分為硬幣和紙幣;第二種是根據面值把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和1元歸為一類,5角、2角、1角歸為一類,5分、2分、1分歸為一類。學會分類,不僅有助于學習新的數學知識,還有助于分析和解決新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創造美。突破傳統,將“商店”搬入課堂,組織學生進行模擬購物活動,將學生分為兩類,分別充當售貨員、顧客,并為售貨員佩戴上徽章。讓學生在充分而真實的購物情境中,體驗如何算錢、付錢、找錢,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運用。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會與人合作,體驗合作的樂趣,感受團隊意識,享受集體歸屬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在于一朝一夕,貴在循序漸進。教師應注重學生“經歷、體驗、探索”不同層次的發展,重視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走進課堂,走進生活,用心品,悟創新。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城縣洪門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