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新
思考自學能力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由數學認知、數學思想、個人發展三個維度構成,而個人發展維度主要包括思考自學、合作交流、創新實踐等素養。思考自學就是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理性思維、自主學習的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彼^獨立思考,更多體現在學生的認真、自主思考上,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師就要舍得利用課堂有限的時間為學生提供靜思的時間與空間,只有這樣才能使習慣的養成成為可能。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考自學能力,首先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如何培養學生思考自學能力的粗淺體會。
一、以導帶讀
課堂教學中的自學環節應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自學,開動腦筋邊思考邊自學。以導帶讀就是精心設計導讀思考問題,引發思考,引領自學。以導帶讀的方法大致有兩種,一是提綱式導讀法,二是習題式導讀法。
1. 提綱式導讀法
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問題時,教師可設計下面這樣的引導思考提綱:
(1)閱讀課本第一自然段,弄清什么叫“按比例分配”。
(2)閱讀例題1,題目的條件與問題是什么關系?
(3)仔細分析解答過程,回答:①3+2求的是什么,為什么先求這個?②糧食作物的面積為什么用2400×3/5求?③經濟作物的面積還可以怎樣計算?
(4)說說這道題的驗算方法。
(5)“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有什么特點?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
這樣的導讀提綱,不僅自學內容、自學方法明確,而且自學思路十分清晰,能夠把“學路”和“教路”協同起來,體現了學生對知識認識、理解、掌握、運用的全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2. 習題式導讀法
如教“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時,教師可設計如下引導思考的識記型習題:
(1)舉幾個長方形的例子。
(2)( )叫長方形的棱,( )叫長方形的頂點,長方體一共有( )條棱,( )個頂點,( )個面,相對的兩個面的面積( ),相對的棱的長度( )。
(3)指出火柴盒的長、寬、高。
又如,學習“約數和倍數”時,教師除了設計一些識記習題,還可以設計一些用以幫助理解的判斷說理題:
(1)0是最小的自然數。
(2)1.5÷3=0.5,所以1.5能被3整除。
(3)1是100的約數。
(4)一個數的約數是有限的,倍數是無限的。
(5)自然數“1”除外,其他的自然數至少有兩個約數。
(6)10以內3的倍數有6和9。
這種習題式導讀法,就是利用若干個簡單的小問題把學生的思考一步步引向深入,使學生能深入思考,實現認知過程的轉化,同時也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創設自主學習的環境
兒童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兒童心理是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培養學生的思考自學能力,還必須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最佳氛圍。
一方面,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課堂上的師生情感交流。教師態度要親切,語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斷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激勵學生勇于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使學生在課堂中既感到積極緊張,又感到輕松愉快。
另一方面,要給學生多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從牽著學生一步一步地過河,到讓學生摸著石頭過河。例如,在教完“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后,讓學生試做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在解題過程中,學生遇到了困難自然會動腦筋思考,會努力聯想前面學過的知識,再由教師引導著解決問題。又如,在學習“分數和小數混合運算”時,可以放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試做例題,結果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學生的方法會多種多樣,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歸納、總結,讓學生理解解題的基本方法,同時還能比較靈活地根據題目的不同特點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這樣,在試做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教師在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重視,并不斷地進行培養和訓練,久而久之,學生思考自學的能力就一定會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湖南省平江縣甕江鎮三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