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邦其+朱先利
摘要 從介紹無公害防治技術出發,總結了重慶市江津區慈云鎮水稻生產中主要的病蟲草害種類,并具體總結了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措施,以供種植者參考。
關鍵詞 水稻病蟲草害;無公害;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119-01
無公害防治技術是以稻田原有的生態系統為出發點,綜合考慮有害、中性、有益生物與自然環境等各方面的相互關系,在此基礎上綜合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技術措施進行的一系列水稻病蟲草害的防治[1]。水稻生產過程中,若出現病蟲草害,應嚴禁使用高毒或高殘留等劇烈性農藥,對于高效、低毒的農藥產品應在安全限制范圍內使用,提倡使用無公害、無污染的農藥產品,降低稻田中有機磷及氮等農藥殘留,控制水稻生產的農殘在安全生產的允許范圍之內,以提高無公害大米的質量[2]。
1 慈云鎮水稻主要病蟲草害
慈云鎮位于重慶市江津主城區西部,氣候濕潤,土地肥沃,常年種植水稻1 133.3 hm2,平均單產8 250 kg/hm2,是江津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目前該鎮水稻生產上,主要病害有水稻紋枯病,稻瘟病等;主要蟲害有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薊馬等[3];稻田雜草一般有稗草、異性莎草、鴨舌草、牛毛氈、矮慈菇等。為了生產無公害稻米,在水稻生產過程中,應以預測病蟲草害為基礎,優化生態環境為目的,減少農藥殘留及控制病蟲草害為目標,治理過程中應秉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4]。
2 水稻主要病害防治
2.1 紋枯病
一是選用抗病豐產品種。二是清除菌源,移栽前打撈稻田的飄浮物,減少菌源。三是加強栽培管理,并高效利用肥效,施足底肥,早施追肥,采用配方施肥,使水稻前期不披葉,中期不徒長,后期不貪青;合理灌溉,掌握“前淺、中曬、后濕潤”適時曬田,增強植株抗性。四是適時藥劑防治,抓住防治適期,在水稻分蘗末期叢發病率達15%,或拔節到孕穗期叢發病率達20%的田塊,用5%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1 500~2 250 g/hm2,對水750 L/hm2噴霧或6 000 L/hm2潑澆,或用25%粉銹寧1 500 g/hm2對水1 125 L/hm2在孕穗始期和末期各防1次,效果顯著。前期(分蘗末期)施藥可殺死氣生菌絲,控制病害的水平擴展;后期(孕穗期至抽穗期)施藥,可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垂直擴展,保護稻株頂部功能葉不受侵染。
2.2 稻瘟病
稻瘟病主要有苗瘟、葉瘟、葉節瘟、節瘟、穗頸瘟和谷粒瘟等,防治措施是早抓葉瘟,狠治穗瘟。一是選擇對病菌有較強抗性的品種,能明顯降低發病率。二是處理病稻草和種子處理,消滅菌源。三是科學肥水管理,按水稻的需肥規律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氮、磷、鉀配合施用;前期保水后以淺水灌溉,后期做到干濕交替;促進稻葉老熟,增強抗病力。四是抓住關鍵,適時用藥,前期發生葉瘟應及時防治,若是發病初期,可以采用20%三環唑(克瘟唑)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對水稻葉面進行噴灑,間隔7~10 d噴1次,噴灑2~3次;或是采用40%克瘟散乳劑1 000倍液、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齊穗期進行重點防治。
3 水稻主要蟲害防治
3.1 二化螟
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蟲害之一,主要以幼蟲鉆蛀稻株,取食葉鞘、穗苞、莖稈,葉鞘受害形成枯鞘,幼苗和分蘗期受害形成枯心,在孕穗期受害造成死孕穗,抽穗期受害造成白穗。黃熟期受害形成蟲傷株,以枯心和白穗對水稻產量影響最大。防治措施:一是農業防治,即清除稻田中雜草,稻稈焚燒或是堆漚制作肥料,在秋季將稻樁翻犁埋入泥土內,消滅越冬螟蟲,減少越冬蟲源;未翻耕的稻田,在春季越冬代螟蟲盛蛹期,可以在稻田中灌深水淹沒稻樁,保持稻田深水2~3 d,此方法可以有效淹死大部分蛹。二是藥劑防治,在分蘗期枯鞘率達8%,或有枯鞘團600個/hm2以上,就達到防治指標;在孕穗、抽穗期,螟卵孵化高峰5~7 d,枯鞘率達5%~8%就開始藥劑防治;防治二化螟最佳時期是幼蟲期,選用低毒、低害、低殘留的無公害農藥,盡量減少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藥劑防治主要是使用90%殺蟲單1 200 g/hm2,或20%綠蟲苯甲酰胺150 g/hm2或是使用蘇特靈可濕性粉劑750~900 g/hm2。
3.2 稻飛虱
通過調查發現,稻飛虱主要有灰飛虱、褐飛虱和白背飛虱3種。防治此類蟲害,都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準則,采用農業、化學和生物防治等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農業防治需從根源抓起,即選用抗蟲高產的稻種。提高農業管理水平,加強稻田間的肥水管理,采用水稻配方施肥技術,氮、磷、鉀配合施用,防止水稻前期猛發,封行過早,后期貪青晚熟;注重烤田和淺水勤灌。任何蟲害都有天敵的存在,在治理過程中也需加強對蟲害天敵的保護,盡量使用對天敵危害小的農藥,減少不必要的用藥次數及藥量。在防治過程中應當避開天敵繁盛期,以達到有效保護天敵的作用。稻飛虱蟲害的發生特性,一般都具有隱蔽性及暴發性,因此在有大量繁殖的危害代,需做出相應的防治措施,采用“壓前控后”和狠治主害代的策略。防治最佳時期一般在7月上中旬或是8月上中旬,用藥時期選在抽穗期蟲害達1 500頭/百叢、齊穗期蟲害在2 000頭/百叢時,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噴霧,均有較好的效果。
3.3 稻縱卷葉螟
稻縱卷葉螟一般以幼蟲縱卷稻葉結苞,啃食葉肉。在水稻分蘗期危害,使水稻生長發育受阻,減少分蘗;若是危害發生在抽穗期,則會導致千粒重和結實率下降。此類蟲害防治途徑:①農業防治。通過消滅過冬蟲源,在冬季和春季合理使用除草劑消滅小麥田或是油菜田內的雜草以及禾蔸;使用新型抗蟲農藥組合,防止有蟲害對藥劑產生抗性;加強水肥管理,避免因為水肥問題造成水稻生長過程中出現前期稻葉過于嫩綠和后期水稻貪青晚熟。②生物防治。稻縱卷葉螟的天敵有青蟲菌、赤眼蜂、殺螟桿菌等,可噴灑具有青蟲菌、殺螟桿菌等細菌的農藥或釋放赤眼蜂天敵來達到防治的效果,在此類生物防治天敵寄生高頻的地區可以放寬防治指標。③化學防治。在分蘗期每百叢水稻有幼蟲20條或有新蟲苞4.5萬個/hm2,孕穗期前后百叢水稻幼蟲達到15條時即可開展防治工作,可使用5%銳勁特懸浮劑600 mL/hm2,或40%毒死蜱乳油1 500 mL/hm2,對水750 kg/hm2均勻噴霧。
3.4 稻薊馬
一般種子出苗后開始危害,在秧苗長出4~5片葉時卵量最多,剛孵化的幼蟲多潛在未展開的葉心、葉鞘內為害稻苗,嚴重時稻苗葉尖會出現卷葉枯黃。防治方法:首先在冬春季節鏟除稻田內或是稻田邊雜草,以使蟲源基數降低;其次在蟲害發生期,若秧苗期達到200~300頭/百株或卷葉稻株率達到10%~20%,在本田期達到300~500頭/百株或卷葉稻株率達到20%~30%時需要進行藥劑防治。一般采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50~600 mL/hm2對水750 kg/hm2進行噴霧,或用10%蚜虱凈粉劑300 g/hm2對水600 kg/hm2均勻噴霧。
4 水稻主要雜草防治
4.1 農業防治
對稻種進行草種排查,清除雜草種子,對有機肥進行漚制,消除其中可能混有的雜草種子,對于稻田中的雜草,應在其成熟前拔除;輪作種植的方式也能達到減少雜草的效果,合理的稻田耕作,注重稻田管理,在水稻生長期間應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合理除草,促進秧苗早發,用秧苗成長壓制雜草生長。
4.2 生物防治
水稻種植前期,稻田內水源多,可在稻田水面上植入綠萍,不僅可起到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而且也可給水稻增加肥料,適時適度放些鴨魚,都可以達到減少雜草的效果。
4.3 化學防治
稻田內的雜草多以稗草為主,另有闊葉草及其他惡性雜草。防治方法:在稻苗插秧后的5~7 d可以施入尿素或是用乙·卞可濕性粉劑拌入稻田土壤中,此種毒肥毒土的施藥方式需保證施藥后稻田內水深保持在3~5 cm,也可用53%苯噻酰毒土1 200~1 500 g/hm2,在雜草長出1~2個葉片之前施用效果最佳。對于其他惡性雜草可以采用二次施藥,第1次可以施用53%苯噻酰毒土1 200~1 500 g/hm2,第2次單用芐嘧磺隆或是吡嘧磺隆225 g/hm2,第2次施藥要在第1次施藥之后的15~20 d,并保證5~7 d內水量在3~5 cm范圍內。
5 參考文獻
[1] 馬行軍,周前峰,王廣龍,等.無公害優質稻米生產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22):78-79.
[2] 顏明利.水稻病蟲草害的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3(21):58-59.
[3] 陸瑞莊.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芻議[J].現代農業科技,2008(11):171-173.
[4] 劉占山,劉愛中,肖啟明,等.我國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現狀及發展建議[J].中國種業,2009(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