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明
摘 要:闡述貴州省甕安縣塘坎上水庫工程對甕安江界河風景名勝區的影響,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水庫工程;風景區;影響;對策
1 項目與風景區的相互關系
1.1 項目基本情況
塘坎上水庫是甕安縣進入國家“三位一體”規劃的中型水庫,壩址位于甕安河雙獅河段,壩址控制集水面積787km2,總庫容6705萬m3;工程任務為工業供水及灌溉供水,設計年供水量11397萬m3/a。
1.2 風景區基本情況
甕安江界河風景名勝區于2009 年獲批為第七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為138.5km2,劃分為江界河景區、猴場會議會址景區、穿洞河景區等三個景區和15個獨立景點。
1.3 項目與涉及景區關系
塘坎上水庫工程涉及風景區的穿洞河景區。塘坎上水庫工程壩址、供水管線、輸水管線、泵站、天然建筑物材料、施工作業區均位于風景區外圍,距穿洞河景區西側邊緣問道距離8.lkm 。僅當水庫正常蓄水達848.0m高程時,庫區回水至穿洞河上游席子河電站處,涉及穿洞河景區回水面積8.4 萬m2,回水長度約1.4km ,占景區干流長度5.2km 的26.9% 。
1.4 項目與涉及景點關系
塘坎上水庫工程其庫區涉及穿洞河景區的西部,主要涉及景區的一級保護區( 即核心景區)范圍,不涉及景點。
2 項目建設對風景區的影響分析及對策
2.1 項目建設對風景點的影響分析及對策
2.1.1 施工期影響分析
壩址、供水管線、輸水管線、泵站、天然建筑物材料、施工作業區均位于風景區外圍,距穿洞河景區西側邊緣問道距離8.lkm 。故項目施工期對景點無影響。
2.1.2 運行期影響分析
大壩壩址、供水管線、輸水管線、泵站等建設后,成為永久構筑物,對景點資源無影響。
塘坎上水庫工程建成后,穿洞河景區西側邊緣水位上升2m,回水延伸至席子河電站處為末端。水庫建成后的常水位是848.0m,與封神洞景點相對高差165.7m,且河谷兩岸山勢陡立,不在景觀視線范圍內,另外回水末端距席子河峽谷和穿洞洞兩個景點甚遠,故庫區對景點資源也無影響。
2.2 項目建設對景觀視線的影響分析及對策
2.2.1 施工期影響分析
塘坎上水庫工程壩址、供水管線、輸水管線、泵站、天然建筑物材料、施工作業區均位于風景區外圍,距穿洞河景區西側邊緣問道距離8.lkm 。且有自然山體阻隔,對景觀視線均無影響。
2.2.2 運行期影響分析
運行期景觀視線的影響主要是庫區,壩高96m,河段水位上升,水面變寬,庫區形成寬闊的湖泊景觀,庫區尾水涉及風景名勝區范圍,進入景區范圍水位上升2m,回水1.4km,對穿洞河下游幽深的峽谷景觀影響較小,幾乎無影響。
2.3 項目建設對游覽線路的影晌及對策
2.3.1 施工期影響分析
項目位于甕安河中段,基本處于穿洞河景區與江界河景區之間,風景區各景區之間聯絡線主要依托S205,施工運輸道路主要依托X934,局部新建運輸道路,均不在景區范圍內,故施工期工程運輸車輛運輸材料和工程設備等過程基本不對游覽線路產生影響。
2.3.2 運行期影響分析
項目建成后道路恢復正常,對景區游覽線路無影響。
2.4 項目建設對居民社會系統的影響及對策
2.4.1 施工期影響分析
項目建設共涉及生產安置人口738人,搬遷安置人口299人,主要為大壩及庫區淹沒區范圍內的人口安置。穿洞洞景區庫區淹沒范圍內無居民,故對居民社會系統無影響。
2.4.2 運行期影響分析
項目建成后,淹沒區的居民搬遷至集中安置點安置,對其通行無影響,故對居民社會系統無影響。
2.5 項目建設對風景區環境的影響分析及對策
2.5.1 施工期影響分析
(1)、水環境
影響分析:甕安河現狀水質為V 類水,施工期間,砂石混凝土系統排放的砂石料沖洗廢水,基坑經常性排水(匯入大部分混凝土養護廢水)以及施工人員排放的生活污水對下游水體造成一定污染。
對策措施:施工期對上游水體不產生影響,但其施工過程中河道所產生的泥沙、施工廢水、砂石料沖洗水等主要污染物還是會對下游水體產生影響。同時施工工期應盡量錯開汛期進行。
(2)、大氣環境
影響分析:大氣環境的污染主要包括運輸道路揚塵、施工現場揚塵和粉塵以及運輸車輛和施工機器所產生的燃油廢氣。工程沿線集中居民點距施工點相對較遠,施工揚塵對其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影響不大。
對策措施: 工程土石方的開挖爆破應優先選擇預裂爆破、光面爆破、緩沖爆破、深孔微差擠壓爆破等粉塵產生量少的爆破技術。
(3)、聲環境
影響分析: 施工期噪聲源主要有以下幾類:(a)固定、連續的鉆孔和施工機械設備噪聲(b)短時、定點的爆破噪聲(c)流動的交通噪聲。施工期噪聲的影響面相對較窄,具有暫時性和間歇性的特點,對景區的影響較小。
對策措施: 禁止使用高音嗽叭,加強道路運用期的養護和車輛的維護保養,降低噪聲源;嚴格控制爆破時間,采用先進的爆破技術,注意爆破投擲方向,盡量減少單孔炸藥量。
(4)、固體廢物
影響分析:主要包括開挖產生的土石方棄渣和生活垃圾,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但對風景區無影響。
對策措施:為了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議施工期項目依然執行嚴格的固體廢物處理。
(5)、動植物
工程位于風景區外圍,對風景區內的植物尚無影響。動物方面主要干擾到魚類的活動場所,使得被迫游離該區域,工程完工后可遷回,不會對種群數量產生較大影響。
2.5.2 運行期影響分析
(1)、水體水質
影響分析:水庫蓄水完成后,水體體積大幅度增加,河流流速減慢,水體容量增大,懸浮物沉降作用增強,水體懸浮物濃度降低,將使河道污染物稀釋作用減弱,使入庫的污染物滯留于庫內,在不增加污染物排放的前提下,水庫水質基本維持現狀。
對策措施:本水庫具有年調節性能, 應加強水庫的運行管理和水質的監測和評價工作,實時掌握水質的變化動態,確保水源水質達到供水需求。
(2)、陸生生物
水庫蓄水后,淹沒區的陸生生物生境遭到破壞,陸生植物將完全失去生存的環境,陸生動物被迫向高處轉移,無法轉移的,將隨著蓄水的完成而喪失生命。但是,由于淹沒的面積不大,淹沒區為陡崖或較陡的荒地或灌木林地,無珍惜瀕危物種,水庫運行對陸生生物的影響相對較小。同時,隨著水庫的蓄水運行和調節,在消落區的陸生生物,將會季節性地得到一定的恢復。
(3)、水生生物及魚類
水庫蓄水后,水體體積大幅度增加,水體容量增大,將使原河道水生生態系統變為湖泊型生態系統,從而改變原有水生生物的生長、繁殖所必需的生長環境,使水生生物種類及數量發生改變,激流型魚類減少,靜水或緩流型魚類將會有所增加。
(4)、植物
影響分析:流域內自然植被有石灰巖常綠標林、常綠落葉混交林及馬尾松林,森林覆蓋率達41.52%。水庫建成后,正常蓄水后會形成1.4km 的尾水回水區域,區域內的植物將被淹沒,對植被有一定影響。林地、灌草叢等將消失,植物生物量由于植株死亡而減少,生境發生改變。但由于回水區域內不存在珍惜植物,對植物沒有造成太大影響。
對策措施:盡快恢復工程區周邊植被;施工臨時設施利用完畢后進行必要的跡地恢復。對受回水淹沒影響地段采取在庫區及周圍進行植樹造林的保護措施,根據不同的土壤性質,選擇不同的樹種和草種,營造景觀林、護岸林、水土保持林等。
3 結論
塘坎上水庫工程涉及甕安江界河風景名勝區的穿洞洞景區,對景區景觀資源未造成破壞, 項目建設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