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泛、巧妙的運用愈合紋樣是蜀錦圖案貫穿始終的特征,蜀錦藝人通常都善于選用動物、器物與自然景物等內容作為題材,在用其形、擇其義、取其音的基礎上,組成擁有獨特寓意,或者是象征意義的紋樣圖案。其含有的通常都是如意、長壽、富貴等美好吉利的寓意,隨著其不斷的發展演變與應用推廣,也逐漸成為了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關鍵詞:蜀錦圖案風格;審美意蘊;發展演變
對于蜀錦圖案來講,其取材通常都比較豐富、廣泛,類似于一些歷史故事、山水人物,以及花鳥禽獸與神話傳說等,都可以成為其應用素材,且隨著千百年來的發展、提煉,其概括性、藝術水平也越來越顯著,其中不論是龍鳳紋、花鳥紋,還是卷草紋等一系列傳統紋樣,都得到了人文群眾廣泛喜愛。而經過了兩千多年的發展變化,蜀錦圖案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演變,以及具有的審美意蘊與時代特征也是各不相同的,本文就對此做出了進一步探究。
1 秦漢時期
這一時期的蜀錦圖案不僅突破了我國自西周以來那種單調的裝飾圖案格式,也將原本簡單、靜態的回紋、云氣紋發展成為了,能夠自由奔馳與云氣之間的各種祥禽瑞獸的動物圖案,并統稱為云氣動物紋,其往往都擁有著較為粗狂、簡練且生動的的線條,取材與通常都是人們日常接觸較多的云彩鳥獸等內容,在錦紋圖案中,也會適當的融入“萬年益壽”“長樂明光”等一些吉祥的銘文,而這些銘文的選用依據通常都與社會風俗、宮廷活動有著密切聯系[1]。如,“萬年益壽”“長生無極”等通常都是當代的生活用語,而“登高明望四?!边@一銘文指的可能是漢武帝劉徹登泰山封禪的活動。另外,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北方絲綢之路的沿線也發現了很多漢代云氣動物紋錦,且都是“彩條經錦”,被統稱為“漢式錦”,其能夠將早期古蜀錦的劇本組織、工藝特征呈現出來。
2 三國與魏晉南北朝
在三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蜀錦生產獲得了繁榮發展。東漢的蜀錦運用了絲織物加金技術,但基本圖案,以及一般的制造方法一直都是沿用漢代的。南北朝階段,通常都是以較為安詳、靜態的動物圖案為主,如,方格獸紋錦,奶牛、大象等靜態動物就整齊的排列在其方形彩色格子中,而主題圖案則是以兩組彩條經線襯托出來的,逐漸演變成了一種較為獨特的團風格[2]。此外,在此發展演變階段,也涌現了一些植物與對稱紋樣,比如,新疆阿斯塔拉墓出土的該時期的樹紋錦,呈現的就是左右對稱排列的樹的形象,并凸顯著較為顯著的色彩層次變化,雖然很規則但卻不會顯得呆板,而樹紋的顯現則是運用紅色彩條經線來實現的,著重突出的是那種明亮突出的色彩,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彩條經錦[3]。
3 隋唐時期
對于社會政治逐漸穩定的隋唐時期來講,蜀錦紋樣也獲得了繁榮發展,且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萌芽的對稱圖案、卷單也得到了進一步豐富。而在“絲綢之路”背景下,東西方文化、貿易交流也逐漸增多,蜀錦在遠銷海外的同時,也引進了諸多外來文化,在此影響下,蜀錦也涌現了珠圈紋、球路紋樣這種波斯王朝比較流行的圖案風格。同時,作為經濟文化及其繁榮的封建社會,唐代宮廷、上層階級的奢侈程度,以及愛華美的風氣在蜀錦圖案中也得到了一定體現,從而出現了諸多擁有完美造型的錦樣[4]。比如,在唐太宗時期,最著名的就是封陵陽公創制的錦綾新花樣,如,盤龍、天馬、游麟等瑞錦宮綾,被人們稱之為陵陽公樣,不僅是對唐代,對后期的織錦圖案也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另外,唐代時期的蜀錦也突破了一直以來被云氣獸紋主導的局面,采用卷單紋樣、折枝寫生花鳥等圖案來替代,不僅能夠呈現出自由活潑的特點、也擁有艷麗豐富的色彩。而隨著葡萄、海棠、蓮花,以及鴛鴦、牡丹與海棠等花鳥圖案的大量出現,也逐漸成為了圖案裝飾的主要紋樣內容[5]。比如,古代官服中就經常會出現鳥雀銜花的織錦圖案,且由于官職等級的不同,通過配色上那種嚴格的區別也能夠充分反映出封建社會時期,章服、等級制度的嚴格。
在中唐時期,緯織錦物紋樣在經線方向的循環也隨之在不斷拓展,采用的圖案裝飾、色彩也更加新穎靈活,再加上暈裥彩條、織物加金織造技術的進一步應用推廣,構建出了唐代蜀錦生產技術的全盛時期。比如,曾經在新疆出土的“唐花鳥紋錦”,其作為一塊斜紋緯錦,與暈裥經錦產自于同一個時代、產地。其是由較為復雜的彩條組成的,突破了傳統經錦制造方法的局限,而在圖案、章法運用的是放射對稱的格式,這種團巢式、符合的紋樣也逐漸成為了唐代比較流行的裝飾圖案[6]。
最后,蓮花、寶相花在唐代蜀錦裝飾紋樣中也有大量體現。尤其是佛教極為崇拜的圣花,蓮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寓意,這也充分體現出了蜀錦紋樣中那種宗教文化意識的滲透。而在發展演變中,蓮花也對菊花、牡丹等花卉的那種獨特美進行了吸取,“寶相花”這種圖案模式也就隨之涌現了。蓮花、蓮葉等在很多錦樣圖案造型中都有所體現,也能夠呈現出多子多福等美好意愿。另外,纏枝花卉等一些由花葉藤蔓巧妙組成的紋樣也逐漸流行起來,大多都應用在婦女衣裙方面,是華麗、嫵媚的充分體現,尤其使在后期的宋代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7]。
4 宋代發展
首先,紋樣秀美雅致一直都是宋代蜀錦發展演變的顯著特征,其在繼承唐代寫生花鳥圖案藝術手法的基礎上,幾何骨架上,那種滿布規矩花紋的清秀、典雅的裝飾圖案風格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如,鋪地錦、燈籠錦等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也逐漸演變成了一種色彩運用更加復雜的工藝品。而為了充分滿足生活化、裝幀等一些文化藝術提出的各種裝飾需求,宋代蜀錦中也涌現了一滿地小花紋,或者是幾何骨架作地添花的產品,呈現出了較為嚴謹、淡雅的圖案,其雖然沒有堂弟啊蜀錦那么艷麗,但是卻憑借古樸、規整的氣質成為了宋代較為新穎且流行的一種圖案[8]。
其次,“燈籠錦”這一比較有代表性的蜀錦圖案,創始于北宋時期,又可以稱之為“天下樂”或者是“慶豐年”,這種以燈籠為題材的圖案,不僅深受群眾青睞,在宋以后一直傳承了下去,且圖案也得到了不斷創新,保持著長盛不衰的局面。比如,燈籠上的圖案如果是壽星老人則可以稱之為“同登壽域”;而燈籠旁邊如果懸結著谷穗、四周飛舞著蜜蜂,便是取峰與燈的諧音,有著五谷豐登的寓意。這些紋樣的創新運用,也是對人們豐收喜悅、追求幸福生活美好愿望的體現。而從宋代發展演變到近代,這類圖案在桌圍倚靠上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同時,西南的一些民間刺繡也經常會將其選作題材。
再者,“紫曲水”作為一種比較著名的宋代蜀錦圖案,也有人將其稱之為“落花流水”,是根據“落花水流紅”等一系列優美的詩句意境,在藝術提煉中創造出的一種比較獨特的錦緞圖章[9]。其通常都是在各種水勢的流水波紋上,飄落單朵的梅花與桃花,以此營造出的藝術已經可以說是別有風韻。在宋、宋代以后,這種紫曲水團在織錦,以及裝潢畫冊等一系列裝飾藝術中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到后期不僅發展演變出了百種以上的花樣,也擁有著優美的已經與豐富的想象力,有的是對愛情的詠嘆、有的是對鄉土氣息或是生活情趣的反應等等。
比如:就以四川成都出土的“紫紅地落花流水錦”來講,作為第一次挖掘出的較為完好的蜀錦文物,其錦面的優美構圖,以及流暢的線條,可以說是這類錦紋絕佳的代表,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那一朵朵散落的桃花,在錦面閃爍水波上的點綴,正是“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似有情”的生動體現。這塊蜀錦不僅擁有著完整的圖案,清晰的紋織,結構也更加緊湊,不論是工藝還是藝術水平都非常之高。從其紋樣層面來講,源遠流長、綿延起伏的水波不僅能夠體現出事業順利、喜慶通達等美好寓意,這也是蜀錦藝人比較習慣、善于運用的一種寓合紋樣的表現形式,不僅含蓄也具有濃郁的詩意,能夠將蜀錦圖案在藝術上的顯著成果全面體現出來。
另外,在宋代為了進一步拓展蜀錦生產,宋朝政府也設立了相應的“成都錦院”,后又增設了“茶馬司錦院”,除了向皇室進攻、滿足官服需求之外,也生產了大量的,符合西南西北少數民族審美需求的蜀錦,也是為了滿足邊疆戰事需求,用其來進行戰馬的交換。
最后,歷代的蜀錦都擁有諸多傳世名作,品種不僅多變,也更加豐富多樣。如,在元代費著撰寫的《蜀錦譜》中,就對宋代成都錦院、茶馬錦院中生產、傳承下來的五十多種蜀錦紋樣與品種有著詳細的記載,且大多都是當代,以及后世流傳較廣的,具有代表性的蜀錦,一直到后來的元朝時期,仍然受到人們的廣泛青睞。后來在新疆絲綢之路出土的一系列蜀錦文物中,也進一步印證了《蜀錦譜》中對宋代蜀錦相關品種花色、圖案特征的記錄。
5 元明清時期
首先,對于元代來講,其生產的蜀錦通常都是對宋代錦的各種紋樣風格的繼承,在運用纏枝花卉中,金時女真人官服制度就做出了明確規定,其品級尊卑的重要是通常纏枝花朵的大小來決定的,大纏枝通常都是三品以上官員所用,其他品級官員運用的都是小纏枝,不僅在花朵上有多重變化,也擁有豐富的色調。比如,蒙古貴族就比較習慣、善于運用織金錦來進行裝飾,如,元代貴族官服、衣領邊沿裝飾使用的就是一種十分名貴的叫“納石矢”的金錦。元代統治階級為了進一步壓制民眾反抗,實施“火禁”這一措施,不許老百姓晚上點燈,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民間絲織的生產。而朝廷雖然也在成都設立了凌錦局,但不論是從規模,還是生產層面來講,都遠不及以往時代的發展程度[10]。
其次,對于明代的蜀錦發展演變來講,在技法上,其主要不僅對串枝、折枝花、卷單等唐宋以來比較盛行的一些紋樣在章法做出了良好傳承,也創造出了更新穎多樣的樣式。比如,落花流水錦就生產出了不同紋樣的產品,同時,樗蒲錦、燈籠錦、寶照錦的應用推廣也更加廣泛,擁有較為豐富的遺存。例如,四川省博物館珍藏的一副明代生產的卷草蝴蝶紋錦,采用的藝術形式及時枝葉纏卷,通過運用流暢自如的線條來組成一個個串聯的蝴蝶紋樣,不論是層次的豐富性,還是色調、形態的新穎性,都是一副極為精巧的傳世佳作。
最后,對于清代蜀錦圖案的發展演變來講,其主要采用的都是寫生花鳥、團花,同時,也繼承了鋪地錦、遍地放勝、麒麟、博古等一些宋明時期,比較典型著名的傳統紋樣。一直到清末時期,成都機坊已經發展了兩千多處,織機數量也達到了數萬家,織工人數也隨之不斷增加,其中華陽、東南隅都是成都民間比較繁榮的織錦中心。尤其是樂山市的白楊壩等一些場鎮,幾乎可以說是每家每戶都能擁有織機,都可以生產絲綢,這也推動蜀錦生產進入了一個更加繁榮的發展局面,雖然是短暫的,但也是一段換金時代。在辛亥革命前后,蜀錦藝苑中也出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優秀蜀錦品種,并逐漸發展成為了當時的蜀錦骨干。比如,巴緞、珍珠緞、雨絲,以及月華等都是聞名的傳統蜀錦產品,而這些產品不僅能夠將其濃郁的生活氣息充分體現出來,滿足風格、地方色彩也較為顯著。
6 結語
綜上所述,不論是在哪一時代、對于那一傳統蜀錦圖案風格來講,其代表的含義,擁有的審美意蘊,以及經歷的發展演變都是不同的,而作為我國寶貴的遺產,為了讓其能夠更好的傳承下去,就必須要加大宣傳力度,在繼承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還應注重創新元素的巧妙應用,以此來不斷豐富其審美意蘊,讓其在我們這一代經歷更好的發展演變,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要對蜀錦圖案風格發展演變的各個階段做出深入探究與把握。
參考文獻
[1]王君平,王斌.蜀錦圖案風格及其發展沿革(續)[J].四川紡織科技,2002,(5):45-47.
[2]王君平,王斌.蜀錦圖案風格及其發展沿革[J].四川紡織科技,2002,(4):49-51.
[3]彭瓊,盧山月,石喬等.土特產包裝的圖形設計中川蜀錦繡文化的應用[C].//2013國際工業設計研討會暨第十八屆全國工業設計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318-321.
[4]吳方浪.漢代“蜀錦”興起的若干原因考察[J].絲綢,2015,52(9):72-76.
[5]梁文婷.蜀錦藝術在茶葉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和探討[J].福建茶葉,2016,38(10):169-170.
[6]楊長躍.淺談蜀錦傳承與保護[J].四川絲綢,2007,(4):47-49.
[7]朱利容,張序貴.仿真彩蜀錦畫地組織表現及組織與色彩的配置[J].上海紡織科技,2010,38(7):48-49,58.
[8]袁元.蜀繡、蜀錦旅游紀念品設計創新探索[D].四川師范大學,2014.
[9]楊曉瑜.談談蜀錦不同時期的織物紋樣特點[J].四川絲綢,2008,(3):49-52.
[10]蒲宗耀,王君平,陳松等.蜀錦傳統工藝染色技術研究與創新[J].紡織科技進展,2007,(z1):31-35.
作者簡介
高鐵(1970-),男,漢族,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企業品牌形象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