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巖
摘 要:全媒體時代的發展是對傳統媒體的一次變革,電視媒體和新聞播音主持行業都受到了巨大沖擊。作為輿論傳播的引導者,電視新聞主播必須及時調整自身的節目生產方式和與受眾互動的方式,全面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才能從容應對這一挑戰。
關鍵詞:全媒體語境;電視新聞播音主持;虛擬演播環境
互聯網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拓展了傳統媒體的傳播形式與傳播渠道,全媒體演播室就是科技進步的產物。作為一種全新的演播室樣態,全媒體演播室360度都可以作為節目的直播區和制作區,在節目直播中,它采用圖片、動畫、文字、視頻、音頻、現場連線等多種手段傳遞信息。
全媒體傳播不僅包含了媒介形態、傳播手段和運營模式,更包含了全新的信息生產方式和傳播理念。在全媒體語境下,受眾期望參與信息互動,甚至參與傳播環節,成為信息發布者,信息傳播途徑的多元化使得傳統電視新聞主播“一言堂”的單向傳播模式不再適用于全媒體的傳播語境。因此,全媒體語境下,傳統播音主持行業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沖擊,電視新聞主播也面臨著更多挑戰。
1 全媒體語境中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創作特征
20世紀50年代,隨著中國電視技術的出現,電視新聞播音主持應運而生。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及新媒體技術的層出不窮,以演播室口播新聞、解說新聞和記者連線報道為主要形態的傳統新聞播報形式儼然過時,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創作內容、創作對象、創作環境和傳播方式等都已隨之發生深刻變化。對于新時代的新聞播音主持創作來說,具有以下特征:
(一)交互式場域的主流引導性
在社會學范疇中,“場域”理論是指人的行動受所在場域中他人行為及諸多因素影響,而這里的場域特指在新聞節目播出過程中,由主持人、嘉賓、多媒體信息等多方面要素共同構成的具有交互性的新聞演播室環境。全媒體演播室的啟用,為交互式演播場域的營造提供了條件,電視新聞主播則是這個交互式場域中的把關人和引導者,負責引導主流觀點的傳播,并幫助受眾辨別信息。在全媒體演播室中,新聞主播可以通過大屏畫面解讀上面的文字、畫面、數據,對新聞進行深度加工,與大屏之間形成雙向互動;還可以通過網絡和外來訊號的接入,對不同類型的背景信息和互動信息進行展示。通過多媒體技術平臺以及新聞主播的串聯,新聞資訊得以在演播室各顯示設備、主持人、觀眾之間進行互動,拓寬了觀眾的參與面,增強了新聞節目的交互性,也實現了演播室資源的全媒體共享。
(二)虛擬演播環境的綜合操控性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演播設備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虛擬場景應用正悄然改變著新聞傳播方式。近年來,虛擬演播室越來越頻繁地運用于電視節目制作,它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帶來了“大數據+虛擬”的概念,也給新聞主播提供了新的認知體驗和認識視角。比如在《e眼看兩會》中,根據新聞內容,后臺計算機會將不同的場景、文字、人或物,以三維效果立體呈現在新聞主播周圍,有時主持人手輕輕一揮,一列高鐵動車出現在了屏幕上;有時主持人抬手輕輕一點,前方記者的采訪現場又進入畫面中;有時主持人一招手,虛擬人物"小明”又會走進畫面中,與觀眾進行互動。虛擬演播室制作減少了實景拍攝的周折,同時,這些非線性的新聞呈現形式使得新聞信息變得立體、直觀、有趣、有效,豐富的場景變化和視域空間也帶給受眾新的互動感、時空感和縱深感。
(三)現場直播報道的即時編排性
早期的電視新聞現場直播中,演播室直播連線通常采用記者事先采集好的新聞編輯稿件,經過審核,播音員按照預先稿件內容來播出,傳遞給觀眾的方式,這種現場直播方式讓稿件編輯極具滯后性。隨著全傳媒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方式日趨便捷,傳播速度提高,電視直播的時效性和信息量也隨之增強,開啟了從“現場直播”到“現場直播報道”的轉變。在現場直播報道中,主持人根據實況轉播進程,在演播室與嘉賓進行互動點評、組織串聯,適時引入前方記者連線報道,插播專題片介紹相關背景,并對網絡信息進行實時解讀與反饋。尤其是在針對重大新聞事件的現場報道中,直播連線由單點報道向多點聯動報道發展,這就更加需要主持人實時把控節目進程,分配各方話語份額,具備即時編排意識。
2 全媒體語境中電視新聞主播如何應對挑戰
2012年11月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全媒體交互式演播室正式啟用;2013年5月,湖南衛視的全媒體交互式新聞演播室正式啟用; 另外,東方衛視、南京電視臺、甘肅電視臺、廣西衛視、廈門電視臺等也先后啟用了新聞演播室全媒體交互功能。
全媒體演播室的大量啟用,改變了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方式,帶來了多種技術手段的融合,新聞主播的播報形式也隨之發生變化。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作為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橋梁的新聞主播必須從多方面進行提升職業素養。
(一)體態語態的豐富呈現
在綜合性、多角度、多景區的全媒體演播室里,一檔新聞節目就可以使用多個景區,空間的擴大和多方機位變化,使得主持人無需再固定位置與姿態,可以根據內容和交流需要在各景區之間變換位置與姿態,這就對主持人的體態語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來說,全媒體演播室分為坐播區、講解區、立播區、互動區和訪談區,多個區域的出現,使得新聞主持人需要實行坐播、立播、站播和走動播報等方式。主持人需要對視覺效果有充分具體的想象,在時間配合上準確到位,在空間呈現上自然流暢,在有聲語言的表達上形成自己的語言邏輯。相較于傳統新聞播音定點播報的方式,虛擬演播的有聲語言和體態語態更為復雜多變,數據、動畫、技術和主持人的站位、走位、語言需完美結合才能達到最佳傳播效果。
(二)專業技能的全面提升
全媒體時代,媒體發展呈現融合趨勢,電視、報紙、網絡媒體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化,各媒體之間的獨立性大大削弱,電視新聞播音主持要想獲得長遠發展,需完善理論基礎,提升新聞播報流暢度,避免出現常識性錯誤。此外,在全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主持人還需具備一定的互聯網思維,通過網絡時刻關注最新的新聞動態,關注對一個事件的不同方面的報道與解讀,養成敏銳的新聞“嗅覺”,同時,還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客戶端,搭建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平臺。例如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主播林泉開設的個人新聞公眾號“泉心泉議”,獲取受眾的新聞興趣點,并且定期選取一些新聞事件發布一些新聞評論,有嚴肅有娛樂,起到了很好的互動傳播效果。
(三)人文關懷的親切表達
新媒體的發展不僅豐富了新聞內容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受眾也會越來越注重主持人的新聞素養。在全媒體語境中,受眾接收到的信息紛繁復雜,在傳播過程中,能回歸“人”本身,并對新聞事件有著人文關懷和獨到見解的新聞主播更具魅力。中央電視臺新聞主播康輝曾在新聞播報中做過這樣一個串聯:播完了最美消防員,新聞畫面切回主播臺,他說:“這位消防員曾經說過,人不應該在虛度光陰之中浪費自己的生命。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捫心自問,今天你虛度光陰了嗎?”緊接著報道了一條公務員玩電腦游戲的消息。簡短的一兩句話不僅承上啟下,也讓嚴肅的新聞播報有了故事化和人性化的表達,觀眾聽來親切自然。
先進的文化需要有先進的傳播技術與傳播方式之對應 ,媒體傳播技術是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而不斷進步不斷翻新的。在全媒體時代,作為傳播具體呈現者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知識,運用更加先進的傳播技術和傳播理念,滿足大眾的精神 文化娛樂需求,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讓自身獲得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宋欣.電視新聞播音主持的全媒體生存[J].新聞傳播,2016年3期
[2]趙若竹.新媒體技術時代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創作樣態的發展[J].現代傳播,2015年12期
[3]何敏.正在發生變化的新聞播報趨勢——基于虛擬演播場景的認知[J].視聽縱橫, 2016年3期
[4]張志玲.試論“新媒體時代”對電視傳播和主持人的影響以及應對[J].西部廣播電視,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