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展豪
摘 要: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是在監視居住制度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刑事強制措施,在總結其適用情形后,本文對其存在的司法解釋缺位、條文概念解釋需明確等問題進行闡述,試圖為促進該制度的完善獻微薄之力。
關鍵詞: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刑事強制措施;固定住處
1 監視居住重大調整產生指定居所監視居住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是2012年刑事訴訟法中正式明確了的,由法院、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限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在規定期限內不得離開所指定的居所的一種刑事強制措施,在這個過程中偵查機關對被告人、犯罪嫌疑人進行監視并限制其人身自由。該制度出臺后,一度引起遏制刑訊逼供和保障被告人人權的立法本意遭到褻瀆的爭議,為此,筆者現就該制度的適用相關法律問題進行探析,為促進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制度的完善獻微薄之力。
2 監視居住的實質分析
為數不少的學者認為,監視居住是介于逮捕和取保候審之間的一種強制措施,有關其是否是羈押還是羈押的替代性措施頗有爭論。一方面,立法者認為監視居住是羈押的替代性措施,是限制被追訴人的自由而非剝奪其自由;但是另一方面,刑訴法又規定了監視居住的日期可以折抵刑期,這顯然與上文解讀存在矛盾之處。因此筆者認為,監視居住實質上是一種準羈押性質的強制措施,應當明確其是一種逮捕的非羈押性的替代措施,這就可以解釋其具有相當程度的羈押性特征,可以折抵刑期,但是嚴重程度又沒有達到逮捕的程度。立法者之所以設置監視居住可以折抵刑期,是為了在取保候審和逮捕措施之間設置緩沖地帶,區別于羈押性強制措施對于被追訴人人身自由的控制程度。而明確監視居住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實質,有助于完善刑事強制措施制度的法律體系,為實務中更好的適用監視居住,遏制刑訊逼供和變相羈押情況出現提供法律依據。
刑事強制措施制度在我國刑事訴訟過程中的法律體系
3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現行規定存在若干問題及相應對策
筆者總結,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適用情形有兩種:一種是被追訴人已經符合逮捕條件,但是其沒有固定住處;另一種是被追訴人犯刑訴法規定的三種嚴重罪行,如果在其住處執行監視居住可能有礙偵查,則應在指定場所執行。上述兩種情形在適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闡述如下。
(一)司法解釋缺位易致權力濫用
偵查機關執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法律依據是我國刑訴法的規定,而第72條中“案件的特殊情況”“辦理案件的需要”和“需要采取監視居住措施”的具體情形卻都沒有相關法律規定,如此一來容易淪為偵查機關濫用該制度、超期羈押的借口。為此,需要司法解釋對刑訴法該條文進行解釋,填補制度適用的漏洞。
(二)“固定住處”之含義尚需明確
被追訴人有無固定住處成為偵查機關是否對其采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關鍵因素,因此固定住處的理解顯得十分重要。
根據《刑訴規則》的規定和理解,固定住處包括其本人、近親屬,其戶籍所在地和經常居住地,其有所有權的房屋和租借一年以上的住處。
(三)“涉嫌特別重大賄賂犯罪”范圍如何界定
司法解釋對特別重大賄賂犯罪的數額規定為300萬元。實踐中出現的多種認定數額的方法,如根據舉報內容、根據有證據證明的事實、根據案件的發展前景等標準,但是上述三種方法都存在不具有審查可行性的問題,無法獲得法官、犯罪嫌疑人和律師的信服。檢察機關在立案偵查前根據已經收集到的證據會在提請立案報告書上載明其初步認定的數額,立案偵查過后又有證據可以認定數額的,二者均可以作為界定這一問題的數額界限。究其原因,立案報告是經過嚴格審批的正式法律文書,相比較前述三種方式,這是一種可以提供審查的書面標志,具有相當的說服力。
(四)“恐怖活動犯罪”范圍如何界定
此處所謂“恐怖活動犯罪”并非刑法明確規定的一類犯罪的稱謂,從平義解釋的角度出發,凡是可能以實施恐怖、危險活動達到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都應當理解為恐怖犯罪,但是在該類型犯罪同時具備危險性程度高和表現形式復雜多樣的情況下,如果不對其含義作出界定,實務中偵查機關極有可能對其作擴大解釋,易導致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措施的濫用。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反恐怖工作有關問題的決定》,“恐怖活動犯罪”的范圍應以《決定》為依據加以界定,因此該范圍應為我國《刑法》第120條規定的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和第120條之一的資助恐怖活動罪。對于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應將其作為普通犯罪不納入其中。
(五)“執行場地”合法性謎題
當前我國刑訴法在法律條文的規定上已經對逮捕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作出了區分,但是仍然存在的謎題是,指定居所到底是指什么樣的居所?除了不能在羈押場所和專門辦案區域、要求滿足被告人基本生活需求外,還有其他要求嗎?實務中偵查機關往往將其附近的旅館作為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場所,這反而違背了保障犯罪嫌疑人享有部分工作生活自由的立法本意。
同樣的,法無明文規定即禁止,檢察機關不能因為法律沒有明確禁止在除了上述幾處場所之外的地方進行辦案,而選擇仍然將監視居住地點和訊問地點合為一處,此種做法容易引起監視居住居所的合法性質疑。
因此,應當以由檢察機關指定在各地統一建設指定監視居住的場所為宜,如果沒有建設統一場所的,可以指定在購置或者租賃的距離檢察機關工作區較近的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場所執行本強制措施。同時,為了防止指定的居所變成或者被質疑為專門的辦案場所,犯罪嫌疑人的訊問地和所指定的居所應當保持足夠距離。
(六)執行機關和監督情況存在問題
公安機關是監視居住的法定執行機關,但是由于實務中公安機關派出所警力有限,難以空出更多精力投入到監視居住的執行當中,往往會將執行任務委托為檢察機關或者當地武警,由此帶來的問題是監視居住實際執行對被追訴人產生的人身自由限制的程度大大超過立法預期,甚至比被羈押在看守所的強度都要大。因此,一方面委托執行的情況違反了刑訴法關于監視居住執行機關的規定,另一方面執行強度過大,需要改正。
檢察機關依法對監視居住的情況行使監督權,這本是為了防止辦案機關在監視居住這種強制措施的執行過程中將其變成變相的羈押進而引發刑訊逼供的情況出現,但是在實務中事實上檢察機關并沒有行使監督權的有效監督程序。因此在刑訴法的解釋和執行過程中需要把檢察機關的監督程序和內容落到實處,確保監督權不被虛置。
參考文獻
[1]尹吉.“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法律適用研究[J].中國刑事法學雜志.2012(6)
[2]張兆松.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適用中的若干爭議問題[J].法治研究.2014(1)
[3]湖南省人民檢察院. 關于貫徹執行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規定》的實施細則[Z].2015(8)
[4]周長軍.從基本權干預原理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J].山東社會科學.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