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杜宇
摘 要:我國公證制度起步晚,主要借鑒于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定公證制度。在實踐中,這種法定公證制度漸顯出一些弊端,推動者我國公證制度進一步完善和借鑒英美法系國家公證制度的獨到之處,但仍應結合我國國情,不可盲目照搬。
關鍵詞:公證機關;法定公證;公證功能
公證制度在所有的法律制度中從業人員較少,相關法律規定也較少,目前只有一部基本的公證法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公證處作為一個不怎么起眼的國家機關,經過“西安寶馬彩票事件”和各地物權法學家呼吁在物權法中引入公證制度后,開始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公證制度也開始為引起廣泛的討論。
1 我國的公證制度發展過程和特點
縱觀我國的公證制度發展過程,解放戰爭時有了初步的成長。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如上海、哈爾濱等城市已經設有公證處。當時的公證處主要是涉及婚姻登記、委托書、領養收養等民事領域的證明問題,范圍和功能還處于比較狹小的狀態,目的也是為了解決民間的一些糾紛,為新中國初期的工商業發展提供一個便利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看出我國的公證制度借鑒的是大陸法系公證制度,公證處是作為一種國家機關,由國家公權力介入,也即大陸法系的法定公證制度。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首先,由國家出臺一系列的規定表明認可公證處公證文書的效力,這也體現出我國長期以來民眾中相信國家、信賴政府的心理態度,沒有國家的認可,單憑私人組織是不可能有如此權威的效力;其次,擔任公證處的公證工作人員是國家工作人員,意味著是特殊的公務員,納入國家編制,這在初期的確能很好地調動我國公證事業的發展分,提高公證人員的積極性。現在我國公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則更傾向于學習借鑒英美法系國家的制度,但仍保留著以前固有的很多特點,如英美法系國家中的公證機關是獨立于國家的第三方社會組織,類似于工會等群眾性組織,并且公證機關工作人員也是不拿國家工資,自負盈虧,還有很多二者的區別,在后文中一一闡明。很明顯我國公證制度的產生發展帶有強烈的大陸法系國家的色彩。
2 公證制度設計目的和功能
我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國家,建國初期普遍的看法是國家機關掌握著公有權力,公證作為一種公共服務,公證處作為協調工商業發展的一個機構,不可能將公證權力放松給地方組織甚至是個人,表明了我國的公證制度是在法定公證領域內。這是我國公證制度的初期定位,也是一直到現在改革的瓶頸所在。
民法是為了解決糾紛,公證制度的設計目的也是為了避免糾紛或者是讓解決糾紛的途徑有道可循,有理可依。在日常的經濟生活中,會發生大大小小的糾紛案件,解決起來的難點在于沒有證據或沒有法定證據,證據沒有足夠的效力和說服力。建立起公證制度后,將證據的效力提升到法律層面,利用公權力的介入和公眾一如既往對國家權威的信賴,來更好的消滅糾紛,維持社會的穩定。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讓體現國家權威,更好地加強對公民生活的管理,也可以為公眾減少不必要的麻煩,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在解決糾紛這一點上,筆者認為英美國家與我國的公證制度的目的沒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差異主要集中在國家公權力的干預上。英美法系國家的公證是基于“自愿公證”原則,沒有強制性的規定哪一項事務必須公證。公證書的效力不是由國家賦予,而是憑借當事人雙方的合意與對第三方公證機構的信賴,采取“形式主義”原則。一旦在這種形式主義下發生不可利用公證解決的糾紛,雙方則采用訴訟程序解決矛盾。
在功能上,我國的法定公證能夠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我國普遍民眾的法律素養不是太高,很多人不愿意相信法律。通過法定公證制度,國家法律明確規定哪一項事務是必須要通過公證證明的,可以為公民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這也是我國公證制度的第一個功能——證明功能。通過公證書的方式證明了相關文件后,也就是第二個功能——執行功能,這是針對于具有給付功能的債權而言的。因為公證書的證明效力,相關的債權憑證能借此對相關債務通過法院等國家機關強制執行。
3 對于我國公證制度的改革建議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愈發發達的時代下,我國法定公證制度也浮現出了一些弊端,學者普遍的反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國家公權力機關介入我國公證制度,一定程度上有悖意思自治原則。當事人本來有權決定要不要公證,公證機關本來能夠自主獨立承擔公證事務,這樣一來當事人難以完全按照意思自治原則處理公證事宜;其次,我國現有的公證制度很多都能通過不動產登記等細則制度來解決;最后,當前公證制度難以承受國家賦予其的重任,很多期待的功能難以實現。
鑒于目前我國《公證法》對于法定公證有明確的一般性的規定,再加上以上提及的幾點弊端,使得我國的法定公證越來越偏向于英美法系的公證制度。但是筆者認為,僅有以上原因就想完全照搬英美法系的公證制度是不合適的,要根據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認真分析再做改革和完善。市場經濟條件未必與意思自治原則的內涵相沖突。意思自治的意思首先要真實,而我國的市場經濟雖有大的發展,但也不是十分健全。在此條件下,信息不對稱、信息渠道不完善等情況時有發生,這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意思表示不真實,法定公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這一點。有時當事人雙方都可能存在履行“注意”義務不完全或者障礙,這種情況在經濟區域愈來愈大、交易形式和種類更加復雜、手段更為新穎特殊(電子商務、網上交易)的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就顯得更加嚴竣,因此當事人可能會選擇一種相對專業、權威并且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公證來代為履行“注意”義務和風險同樣也就是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體現。換言之,在這類交易中選擇公證本身就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表達,國家也就應當允許這種意思自治的表達,并采取適當的措施來保障其實現。另外,即使現存公證制度的不動產公證方面能類似于物權法上的不動產登記,也不能完全否認法定公證存在的合理性和當前情況下的必要性,公證制度涉及很多其他的領域,不能完全被其他部門法代替。對于某些特定的民事活動設置法定公證,保證了雙方當事人能夠并且必須聽取和獲得法律專業人才——公證人的法律意見,以使他們的意思自治行為達到他們預期的效果。而就社會公共利益而言,公證過程是一種實體審查過程,在制度設計層面能夠一定程度地制止和排除那些可能破壞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非法不正當的交易,以保障社會秩序的安全。
在公證制度的改革過程中,筆者認為始終不能太過于倉促和激進,應該結合當前經濟發展的現狀,一步一步改革和借鑒國內外公證制度的經驗和獨到之處,切不可盲目照搬、一蹴而就。
參考文獻
[1]徐國棟.公證制度與民法典[J].中國司法.2005(07)
[2]楊翔.公證正在失去平衡——論《公證法》的影響及公證制度的若干問題[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