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果從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算起,科學社會主義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如果從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開始算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有了幾十年的歷史。關于兩者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有很多觀點和看法,本文從哲學的視角進行分析,將二者的關系大致分為三種:普遍與特殊;繼承與發展;新的敘事。
關鍵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哲學視角;新的敘事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為基礎創立的學說,是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類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趨勢中所得出的關于社會主義的基本結論和基本原理。科學社會主義為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提供了理論武器,直接指導著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其內容而言,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就其性質而言,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同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概括與總結。
根據以上的敘述,可以看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查閱以往的文獻可以發現,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部分,“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2]也有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已經“超越”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后社會主義”。例如美國著名歷史學家阿里夫德里克在《后社會主義?——反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文章中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是以一種與現實沒有任何顯著聯系的歷史觀來為自己辯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概念“故意留有余地,因為它試圖在概念上捕捉的歷史環境的特征極其模糊不清”。因此,德里克認為中國意識形態的矛盾性和不確定性,使得像中國這類社會主義國家正在發生的轉型或者變化可以用“后社會主義”來定性。[3]
還有一些比較“激進”的觀點,認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完全是兩碼事,“兩條道路”。認為改革幵放是中國轉向新自由主義的標志,這種中國特色的新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地理擴張和“空間修復”,其實質是“中國特色資本主義”。[4]
對于以上一些觀點,孰是孰非,在這里暫時不做評價。回到本文的主題,筆者認為,對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間的關系(如果一定要找出并且說清楚二者之間的關系的話),從哲學的角度來解釋,或許更能說明或者說清楚兩者之間的關系。
1 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闡述社會主義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普遍”范疇,屬于社會主義發展中的“共性”;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則試圖解釋在中國,這一生產力發展相對落后,具有特殊國情的國家發展、實現社會主義所要走的道路,因此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特殊”范疇,屬于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個性”。
1.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共性”,即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普遍性。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隨后,歐洲發生了兩次大的革命風暴,一次是1848年歐洲革命,一次是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因此,這一時期既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是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而在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不斷豐富提供了新鮮經驗的同時,科學社會主義也為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提供了理論武器,直接指導著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5]也許有人會質疑:既然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產生、發展于歐洲,那么又怎么能說它就具有普遍性呢?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從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說起。前文已經說到,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研究人類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趨勢所得出的關于社會主義的基本結論和基本原理。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工人沒有祖國...”“無產階級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由此可見,他們關注和研究的對象是全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世界范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而不是某一國家、某一地區。其次,科學社會主義,從狹義上說,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的觀點和思想體系。從廣義上說,還包括后人對它的發展與完善。即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由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馬克思主義者豐富和發展了的學說體系。所以,我們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不能僅僅局限于其狹義的概念。因此,承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普遍性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前提。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個性”,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過程大致有四個階段:孕育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于80年代中期;初步表述是在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報告中得到系統闡發。1992年中共十四大報告使用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這一提法,并對這個理論做了這樣一個評價: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思想體系。”[6]回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產生、發展的背景、過程,從“鄧小平理論”系統的回答了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又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再到科學發展觀正確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么發展”的問題,所有這些都是圍繞著經濟文化落后的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主線展開的。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社會主義發展理論體系中具有其“特殊性”。
3.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是既互相聯結、又互相區別的。共性和個性的互相聯結在于,共性只能存在于個性之中,個性也離不開共性。[7]因此從事物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來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存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中,同時后者的發展也離不開前者。例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社會主義本質被定義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8]以及江澤民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本質要求的高度,明確把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到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來認識,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9]由此不難看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和主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有很好的體現。另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也離不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這是二者的統一之處。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辯證的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系的環節。任何新事物都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從舊事物發展來的。在否定中包含著肯定。作為對舊事物否定而出現的新事物,是在保留了舊事物中所包含的積極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0]因此,從哲學中發展的觀點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間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
在人類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學說和理論的產生,都離不開對過去優秀思想成果的繼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也是如此。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相結合,在繼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優秀的思想成果的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得以形成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大致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在政治制度方面,始終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2)在經濟制度方面,始終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消滅剝削,消滅壓迫,以實現共同富裕為追求目標.3)在文化方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產生和形成與我國改革開放建設的實踐之中,回答了和解決了已經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在經濟文化落后這一基本國情下的建設和發展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是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兩塊理論基石,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則是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論為理論依據。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包括十五個主要論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論、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論、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國際環境論、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領導核心論、以人為本、人的全面發展論、科學發展論、社會主義民族理論以及社會主義宗教理論。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富國強民為核心理念。具體而言就是抓住時機發展自己,盡快實現國家的現代化。這個核心理念,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中心論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魂。[11]
3 新的敘事(否定之否定)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否定觀中,認為由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斗爭和向對立面的轉化,事物的發展表現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運動。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表明了新生事物的不可戰勝。[12]因此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正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一種否定之否定,是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一種新的敘事。
(一)否定之否定的規律適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間的關系。首先需要對“否定之否定”這一哲學概念做一簡要說明:否定之否定是一種辯證的否定觀,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的結果。否定之否定的結果,在外表上會重復事物肯定階段的某些特征、特性,但實質上它是一種更高級的新事物。至于否定之否定這一原理是否適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范圍,恩格斯說過,否定之否定“是一個極其普遍的,因而極其廣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歷史和思維的發展規律。”因此從否定之否定規律適用范圍的普遍性上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是完全適用的。
(二)從這一否定之否定規律的邏輯上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間似乎并不能與肯定—否定—肯定,這一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一一照應。但事實上,對于否定之否定規律,既不能作唯心主義的歪曲,也不能做形式主義的理解,否則便陷入了黑格爾“三段式”錯誤思維之中,把一切事物的發展都硬塞到正題、反題、合題三段式的框框里,這是明顯的唯心主義和形式主義。雖然兩次否定、三個階段,都是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形式,是這一規律不容忽視的方面。但絕不能形式主義地把發展的本質歸結為三分法或三段式,更不能把三分法或三段式當成先驗的公式,把一切都不加分析地納入這個公式之中。否定之否定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應當把這個規律作為研究的指南,而不能把它當作單純的證明工具。[13]例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了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指出:以個人的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以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轉化為公有制,這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因此,同理,用否定之否定的規律來解釋和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間的關系,從邏輯上來說也是合理的。
(三)新的敘事。既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一種否定之否定,那么相對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然會有其新的內涵。可以說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代表了一種新的敘事:分析其原因,有主客觀兩個方面:從客觀方面來說,二十世紀以來,尤其是蘇東劇變之后,世界局勢發生了很大變化。資本主義國家的重新崛起、科學技術的進步、時代主題的轉變等等,都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而中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新的歷史環境下,肩負著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偉大使命,而正如列寧所說的那樣,“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新時期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正是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從主觀方面來說,二十世紀中后期,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在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后又對其進行不斷的豐富和發展。當然,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與發展,因此在理論的基本框架和本質內容上,二者是保持一致的。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新敘事具體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我想如果從政治、經濟、文化的角度分析,大概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政治方面
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何種政體組織國家政權,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給出具體回答,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也沒有明確的結論。但是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無產階級掌握政權之后應該采取共和制政體,至于共和制的具體形式在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特點。在社會主義中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中國,社會主義政權的組織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總結民主革命時期政權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1954年 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并通過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正式確立。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中國成立以后,根據我國各民族的現實情況:多民族;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人口、資源分布和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等,并吸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民族政策,于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后來,民族區域自治又明確載入歷次憲法,成為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3)一國兩制。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指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國家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香港、澳門和臺灣實行資本主義。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政府出于對整個國家民族利益與前途的考慮,本著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實事求是、照顧各方利益的原則,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提出與實踐,為和平實現祖國統一指明了道路,創造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者和平共處的歷史新局面,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偉大實踐與創新。
2.經濟方面
在經濟建設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最為突出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中國的正式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打破常規,將計劃與市場統一起來,充分的發揮了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優勢,從而在很短的時間內,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因此,不得不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與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的一大亮點,更是社會主義理論發展中的一次質的飛躍。
3.文化方面
在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世界,文化實力在競爭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同時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之間的同志式的關系,等等。”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一大特色還在于: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之中,從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不斷汲取優秀文化成果,兼具現實性和歷史性兩大特點。
參考文獻
[1]王懷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科學社會主義,2007年第5期。
[2]王懷超:《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幾個基本問題的思考》,科學社會主義(雙月刊),2012年第2期。
[3]【美】阿里夫德里克《后社會主義?——反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載苑潔主編《后社會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頁。
[4]路克利;《當代西方學界關于中國社會主義的代表性觀點述評》,載《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2年第4期。
[5]《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王懷超、秦剛,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437頁。
[6]《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1頁。
[7]韓樹英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修訂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127頁。
[8]《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73頁。
[9]江澤民:《論“三個代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頁。
[10]《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韓樹英主編,2004年3月第1版,第161頁。
[11]王懷超:《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幾個基本問題的思考》科學社會主義(雙月刊),2012年第2期。
[12]《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韓樹英主編,2004年3月第1版,第159頁。
[13]《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韓樹英主編,2004年3月第1版,第169頁、170頁。
[1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367頁。
作者簡介
王珂,男,河南商丘人,本科畢業于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現在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學習。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