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混剪視頻在網絡平臺的催化下發展迅速,大部分混剪視頻的素材來源都是未經著作權人授權許可使用的,涉及到一定的侵權行為的探討。但這類行為的侵權性質微弱,行為人實施這些社會所容忍的微小的侵權行為時,秉持著善良人的心理以及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后,理應免除對其侵權行為的法律評價。對正義的追求應當考慮成本,對法律的適用也有必要考慮社會現實。
關鍵詞:混剪視頻;侵權;現實正義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視頻混剪在我們的網絡生活中隨處可見。知識產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主要體現在知識產品的生產者很難控制知識創新的成果、知識產品的個人消費并不影響其他個人的消費。2當知識產權的專有性與網絡文化的開放自由碰撞到一起,必然會產生不少沖突。對混剪視頻制作者而言,未經授權的使用行為是否構成侵權呢?
一般而言,電影制片方顯然無暇顧及成千上萬的截取了自己電影片段的視頻,假設制片方要進行維權,其耗費的人力物力遠遠超出侵權人能實際給付的費用。所以恐怕沒有哪個制片方會對這些來自世界各地鋪天蓋地的侵權行為進行維權。當然,有人會說,被侵權人不維權不代表侵權人的行為不侵權,侵權和維權是兩碼事。這是傳統意義的規范層面上對侵權的理解,但沒有什么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在這個發展迅速的時代,對法律的理解與適用更是如此。這種規范層面上體現的是終極正義,但是從一個理性的法律人角度思考,我們更應該追求現實正義。終極正義認為正義就是正義,一點都不可以推翻;而現實正義是就事論事。法律不能脫離實際而紙上談兵,將法律與經濟緊密聯系起來方能大放異彩。道不遠人,正義的概念,是由人來操作。對于公平正義的追求,必須是在人們所愿意承擔和負荷的范圍之內,一旦實現正義的成本太高,人們自然會縮手駐足!3很多人認為,對于公平正義的價值,不能從成本的角度衡量。但是,盲目地追求正義的絕對化、極端化、道德化,也是無濟于事的。具體到混剪視頻中素材的使用,金錢、精力的消耗是個大難題,制作者對爭取授權是有心無力的。我認為,只要視頻制作者盡到合理的使用義務便可,即在視頻播放過程中以合理的方式標注引用的素材來源。從電影版權方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電影版權方不可能逐個授權,作為被侵權人一方都可以容忍這些微小的侵權行為,那么為什么要浪費司法資源將其評價為“侵權行為”呢?
生活中的侵權行為無處不在,這種微小的侵權行為更是數不勝數,侵權行為要值得法律評價才能稱之為法律意義上的侵權,也可以理解為狹義的侵權,那我們可以將生活中的侵權行為概括為廣義的侵權,而生活中的大多數的微小侵權行為還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是存在于法外空間的。社會需要法律來調整,但社會是人的社會,而不是法律堆砌起來的。因此,只要那些微小的侵權行為并未將整個社會的和諧秩序打破,又何必大費周章給善良人扣上一頂侵權的帽子呢?
在刑法中,我們可以在很多地方感受到刑法對微小的違法行為的容忍。比如,搶劫罪犯罪成立的標準是行為人帶著非法占有他人值得刑法保護的財物的目的,實施了搶劫行為;既遂標準是行為人搶劫到值得刑法保護的財物。4另外,詐騙罪的欺騙要求達到應受刑罰處罰的程度,而含欺騙的正常交易行為的欺騙程度可以為社會所容忍。我們可以看出,對于一些微小的違法行為,是不值得刑法去評價的,因為這些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性幾乎微乎其微。當然,犯罪、違法、侵權的程度是不同的,但我們是否可以借用刑法入罪的思維去評價侵權行為的成立呢?刑法對人的評價是會考慮行為人的動機和目的的,民法則不然,但是我認為,在這種能為社會所容忍的微小侵權行為中,對行為人動機的評價至關重要,因為從客觀上講,微小的侵權行為一般情況下造成的危害也是微弱的,而行為人主觀上的意志就很可能影響侵權結果的發展形態,也即行為人在實施這些微小的侵權行為時倘若是秉持著善良人的心理,那么他自然不會使侵權行為擴大,換言之,當侵權行為的程度超越了善良人的內心意志,行為人會積極采取措施去制止侵權行為的繼續擴大;反之,若行為人實施微小的侵權行為時就有惡意,那么就無法相信當微小的侵權行為擴大時他會采取行動積極制止,放任或故意都有可能導致危害結果的擴大。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尚未實際給被侵權方造成損害的基礎之上,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實際造成了對方損失,那么目的和動機已經不足以推翻造成損失的現實了,其實若發生了實際損失,也可以從某種意義上推定為行為人并未負責任地盡到一個善良人的義務。
互聯網上版權的淡化是中國大陸版權管理的現狀。正所謂“沒有合法的壟斷就不會有足夠的信息生產出來,但是有了合法的壟斷又不會有太多的信息被使用。”5理想的社會離現實還很遙遠,倒不如立足于當下實際,抄襲小說、劇本大行其道,對這些侵權如此明顯的行為加大打擊力度更能彰顯對著作權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吳漢東.關于知識產權基本制度的經濟學思考[J].法學,2000,(4):33—34
[2]熊秉元.正義的成本—當法律遇上經濟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
[3]柏浪濤.柏浪濤講刑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238
[4]羅伯特·考特,托羅斯·尤倫.法和經濟學[M].張軍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85
作者簡介
劉化冰(1996-),女,漢族,江西省瑞金市人,南昌大學法學院民商經濟法方向本科生。